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2797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左上侧连接进水管,处理箱的左下侧连接出泥口,所述处理箱的上部设有隔板一,隔板一的上方为搅拌池,搅拌池提高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搅拌池的左侧安装有过滤网,隔板一朝右下方倾斜设置,搅拌池的右下侧安装有污泥泵,污泥泵连接导泥管,导泥管贯穿隔板一的左侧连接在隔板一下侧的分散管,处理箱在隔板一的左侧下方设有导气管,导气管内转动连接有若干搅拌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规划污泥的行进路线,延长污泥的留存时间,使得反应更充分,利用曝气的气体带动搅拌装置转动,进而对搅拌池进行搅拌,并利用气泡提高搅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氮、磷元素的超标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降低外排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严格控制其排放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之一。目前,废水脱氮的常用方法为物化法和生物法。其中,物化法,如汽提吹脱、化学沉淀、折点加氯等,流程简单、处理高效,但运行成本高。生物法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水中的氮元素脱除,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脱氮技术。污泥减量化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使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生物固体量减少到最小;将污泥中含有的有机物释放出来作为生物脱氮的碳源,在污泥减量的同时促进生物脱氮余污泥减量的重要途径,主要可以通过污泥的原位控制技术(生物膜法、膜生物反应装置和多孔载体法)实现。现有的结构通过不同的处理罐进行分步处理,中间通过管道连接,结构复杂,污泥留存的时间短。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包括处理箱,所述处理箱的左上侧连接进水管,处理箱的左下侧连接出泥口,所述处理箱的上部设有隔板一,隔板一的上方为搅拌池,搅拌池提高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搅拌池的左侧安装有过滤网,隔板一朝右下方倾斜设置,搅拌池的右下侧安装有污泥泵,污泥泵连接导泥管,导泥管贯穿隔板一的左侧连接在隔板一下侧的分散管,处理箱在隔板一的左侧下方设有导气管,导气管内转动连接有若干搅拌装置;所述隔板一的下侧设有隔板二,隔板二的右端朝上方倾斜,且右端悬空,隔板二的下方设有三块隔板三,最上侧的隔板三朝左上方倾斜设置,左端悬空,最上侧隔板三和隔板二的上方均设有若干搅拌轮,搅拌轮的转轴端部连接有皮带轮,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有动力,下侧的隔板三朝右下方倾斜设置,右端悬空,中间隔板三的上方设有曝气管,曝气管的右端连接水平管,水平管连接曝气风机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气管横向布置在隔板一的上方,导气管的下端口高于导泥管。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水轮、转动轴和搅拌叶,水轮转动连接在导气管内,搅拌叶位于搅拌池内,且导气管的内径与水轮相切设置。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气管的下侧均匀设有若干通孔,防止污泥堆积在管内,导气管的右端上侧设有曝气网,利用气泡加快搅拌池内的混合。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板二和隔板三的上侧均设有相互平行的条状凹槽,且上侧设有倾斜的通孔,通孔垂直于上侧面,导通污泥的同时,减小上下层之间的扰动。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泥口为矩形开口,开口的长度等于处理箱的侧边长度,使得下侧均匀出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规划污泥的行进路线,延长污泥的留存时间,使得反应更充分。2、本技术利用曝气的气体带动搅拌装置转动,进而对搅拌池进行搅拌,并利用气泡提高搅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中搅拌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中隔板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处理箱;2、进水管;3、过滤网;4、搅拌池;5、隔板一;6、污泥泵;7、导泥管;8、分散管;9、隔板二;10、隔板三;11、曝气网;12、出泥口;13、搅拌轮;14、皮带轮;15、曝气管;16、导气管;17、搅拌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包括处理箱1,所述处理箱1的左上侧连接进水管2,处理箱1的左下侧连接出泥口12,所述出泥口12为矩形开口,开口的长度等于处理箱1的侧边长度,使得下侧均匀出泥,所述处理箱1的上部设有隔板一5,隔板一5的上方为搅拌池4,搅拌池4提高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搅拌池4的左侧安装有过滤网3,隔板一5朝右下方倾斜设置,搅拌池4的右下侧安装有污泥泵6,污泥泵6连接导泥管7,导泥管7贯穿隔板一5的左侧连接在隔板一5下侧的分散管8,处理箱1在隔板一5的左侧下方设有导气管16,导气管16横向布置在隔板一5的上方,导气管16的下端口高于导泥管7,导气管16内转动连接有若干搅拌装置17,所述搅拌装置17包括水轮、转动轴和搅拌叶,水轮转动连接在导气管16内,搅拌叶位于搅拌池4内,且导气管16的内径与水轮相切设置,导气管16的下侧均匀设有若干通孔,防止污泥堆积在管内,导气管16的右端上侧设有曝气网11,利用气泡加快搅拌池4内的混合;所述隔板一5的下侧设有隔板二9,隔板二9的右端朝上方倾斜,且右端悬空,隔板二9的下方设有三块隔板三10,最上侧的隔板三10朝左上方倾斜设置,左端悬空,最上侧隔板三10和隔板二9的上方均设有若干搅拌轮13,搅拌轮13的转轴端部连接有皮带轮14,皮带轮14通过皮带连接有动力,下侧的隔板三10朝右下方倾斜设置,右端悬空,中间隔板三10的上方设有曝气管15,曝气管15的右端连接水平管,水平管连接曝气风机,所述隔板二9和隔板三10的上侧均设有相互平行的条状凹槽,且上侧设有倾斜的通孔,通孔垂直于上侧面,导通污泥的同时,减小上下层之间的扰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通过进水管2进水,过滤网3对大颗粒固定和悬浮物进行过滤,污水通过搅拌池4的搅拌,再通过污泥泵6进入分散管8内,通过曝气风机曝气,曝气管15排出气泡,采用曝气方式向曝气反应区充氧,通过调节曝气量合理控制溶解氧,曝气反应区呈现兼氧状态,使污水中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同时水中的氨氮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氮气从水中脱除,从而实现硝化-反硝化同步,曝气产生的尾气通过隔板二9和隔板三10的通孔排出到导气管16处,再通过曝气网11排出,气体带动搅拌装置17转动,对搅拌池4内混合,污泥通过搅拌轮13的带动,粘度大的污泥从最右侧隔板三10的通孔缓慢下落到厌氧反应区,粘度小的污泥通过曝气管15的搅动后从右侧下落,中间隔板三10减少上部扰动的影响,该部分污泥通过厌氧消化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等有机小分子,该部分有机小分子可为曝气反应区的生物脱氮过程提供优质碳源,同时污泥量本身得到缩减,从而实现全生物污水脱氮及污泥减量的双重目的,最后从出泥口12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包括处理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1)的左上侧连接进水管(2),处理箱(1)的左下侧连接出泥口(12),所述处理箱(1)的上部设有隔板一(5),隔板一(5)的上方为搅拌池(4),搅拌池(4)的左侧安装有过滤网(3),隔板一(5)朝右下方倾斜设置,搅拌池(4)的右下侧安装有污泥泵(6),污泥泵(6)连接导泥管(7),导泥管(7)贯穿隔板一(5)的左侧连接在隔板一(5)下侧的分散管(8),处理箱(1)在隔板一(5)的左侧下方设有导气管(16),导气管(16)内转动连接有若干搅拌装置(17);/n所述隔板一(5)的下侧设有隔板二(9),隔板二(9)的右端朝上方倾斜,且右端悬空,隔板二(9)的下方设有三块隔板三(10),最上侧的隔板三(10)朝左上方倾斜设置,左端悬空,最上侧隔板三(10)和隔板二(9)的上方均设有若干搅拌轮(13),搅拌轮(13)的转轴端部连接有皮带轮(14),皮带轮(14)通过皮带连接有动力,下侧的隔板三(10)朝右下方倾斜设置,右端悬空,中间隔板三(10)的上方设有曝气管(15),曝气管(15)的右端连接水平管,水平管连接曝气风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生物脱氮与污泥减量装置,包括处理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1)的左上侧连接进水管(2),处理箱(1)的左下侧连接出泥口(12),所述处理箱(1)的上部设有隔板一(5),隔板一(5)的上方为搅拌池(4),搅拌池(4)的左侧安装有过滤网(3),隔板一(5)朝右下方倾斜设置,搅拌池(4)的右下侧安装有污泥泵(6),污泥泵(6)连接导泥管(7),导泥管(7)贯穿隔板一(5)的左侧连接在隔板一(5)下侧的分散管(8),处理箱(1)在隔板一(5)的左侧下方设有导气管(16),导气管(16)内转动连接有若干搅拌装置(17);
所述隔板一(5)的下侧设有隔板二(9),隔板二(9)的右端朝上方倾斜,且右端悬空,隔板二(9)的下方设有三块隔板三(10),最上侧的隔板三(10)朝左上方倾斜设置,左端悬空,最上侧隔板三(10)和隔板二(9)的上方均设有若干搅拌轮(13),搅拌轮(13)的转轴端部连接有皮带轮(14),皮带轮(14)通过皮带连接有动力,下侧的隔板三(10)朝右下方倾斜设置,右端悬空,中间隔板三(10)的上方设有曝气管(15),曝气管(15)的右端连接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成强陈海飞蒋浓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仁弘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