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254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支护主板和栽培筒体,支护主板设置有通孔,栽培筒体与通孔活动插接;栽培筒体由栽培套筒组成,栽培套筒之间通过连接件拼接;通孔活动插接有栽培套筒,栽培套筒之间通过连接件沿通孔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支护主板设有分布在通孔两侧的固定杆,最外侧的栽培套筒端面设有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的连接板。当边坡土壤流失而存在空洞时,通过连接件在栽培套筒外侧端面加装栽培套筒,使得生态修复植被始终保持与边坡土壤接触,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植被的存活率以及提高了对边坡土壤的固化效果,栽培套筒的设置能够避免边坡土壤在流失过程中对生态修复植被的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
技术介绍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长足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产生了大量的矿山废弃地。矿山开采和冶炼已经形成了40亿吨的尾矿,并且仍在以每年200万吨速度增加。矿山废弃地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急需要进行妥善处理和修复。金属矿山中硫化物赋存于矿物中的比例很大,尤其是铜、铅、锌等金属矿床,约相当于各类矿物种类总量的75%。我国金属矿贫矿多、富矿少,多金属矿多、单一矿种少,金属品位极低、矿物采剥比大,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矿厂开始对开采过的矿山进行生态环境绿化修复,传统的生态复绿是直接进行植被喷播或填充复绿,对于矿山边坡来说,一般通过搭建边坡防护结构,并在边坡防护框结构中种植生态植物,或在矿山边坡上布置防护网进行喷播或填充复绿。然而,矿山表层多为碎石、渣土,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在地表径流流经矿山边坡时易携带走土壤,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植被因失去土壤而存活率较低,无法稳定、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此外,随着边坡防护结构内土壤流失导致内部结构松软,易出现坍塌现象,边坡防护结构的支撑防护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能够提高生态修复植被存活率、有效保障边坡结构支护作用的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是我们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包括支护主板和栽培筒体,支护主板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栽培筒体与通孔活动插接;栽培筒体由至少一个栽培套筒组成,相邻栽培套筒之间通过连接件沿通孔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每一个通孔活动插接有至少一个栽培套筒,栽培套筒之间通过连接件沿通孔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支护主板设有分布在通孔两侧的固定杆,最外侧的栽培套筒端面设有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的连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支护主板沿边坡方向拼接构成边坡支护结构,然而在通孔内预先插接一个栽培套筒,使得栽培套筒的端面与边坡土壤接触进行支护,并在栽培套筒内种植生态修复植被对边坡土壤进行固化;当边坡土壤流失而存在空洞时,通过连接件在栽培套筒外侧端面加装栽培套筒,使得内侧的栽培套筒朝向边坡土壤移动,使得生态修复植被始终保持与边坡土壤接触,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植被的存活率以及提高了对边坡土壤的固化效果,且栽培套筒能够始终保持对边坡土壤的支护作用;此外,栽培套筒的设置能够避免边坡土壤在流失过程中对生态修复植被的破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栽培套筒沿自身轴线方向穿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孔,连接孔两端均设有限位孔;连接件包括连接筒体、连接内杆,连接筒体与连接内杆同轴设置,且连接筒体与连接内杆的连接处设有与限位孔插接配合的限位柱,限位柱的直径大于连接筒体的外径;连接筒体、连接内杆分别从连接孔的两端插入后螺纹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筒体与连接内杆螺纹配合后,位于同一栽培套筒两侧限位孔中的限位柱能够限制栽培套筒朝向边坡土壤形成的空洞移动,有效保证了栽培套筒的稳定性同时使得栽培套筒的加装操作方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环板以及对称设置在连接环板两侧面的安装耳板,安装耳板设有安装孔,固定杆穿过安装孔后通过螺母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耳板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后,可防止边坡土壤膨胀而将栽培套筒顶出的情况发生,且通过螺母与固定杆螺纹配合能够灵活调整最内侧的栽培套筒对边坡土壤的支护作用力大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环板设有与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的定位孔,连接件穿过定位孔后通过螺母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与定位孔的连接,能够有效限制栽培套筒沿自身圆周方向转动,保证了栽培套筒使用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最内侧的所述栽培套筒端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软体防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体防护网能够适应边坡上不同长度的栽培筒体调整,且对边坡土壤具体整体支护作用,有效防止了边坡土壤下滑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主板两端分别设有上支护板、下支护板,上支护板、下支护板均穿设有固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护板、下支护板即可以增强支护主板安装的稳定性,又使得支护主板的拼装操作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多个支护主板沿边坡方向拼接构成边坡支护结构,然而在通孔内预先插接一个栽培套筒,使得栽培套筒的端面与边坡土壤接触进行支护,并在栽培套筒内种植生态修复植被对边坡土壤进行固化;当边坡土壤流失而存在空洞时,通过连接件在栽培套筒外侧端面加装栽培套筒,使得内侧的栽培套筒朝向边坡土壤移动,使得生态修复植被始终保持与边坡土壤接触,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植被的存活率以及提高了对边坡土壤的固化效果,且栽培套筒能够始终保持对边坡土壤的支护作用;此外,栽培套筒的设置能够避免边坡土壤在流失过程中对生态修复植被的破坏;另外,软体防护网能够适应边坡上不同长度的栽培筒体调整,且对边坡土壤具体整体支护作用,有效防止了边坡土壤下滑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栽培套筒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栽培套筒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01、支护主板;102、上支护板;103、下支护板;104、固定孔;105、固定杆;106、连接环板;107、通孔;108、定位孔;109、安装耳板;110、安装孔;201、栽培套筒;202、软体防护网;203、连接件;204、连接孔;205、限位孔;206、连接筒体;207、连接内杆;208、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1-4,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其特征是,包括支护主板(101)和栽培筒体,支护主板(101)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107),栽培筒体与通孔(107)活动插接;栽培筒体由至少一个栽培套筒(201)组成,相邻栽培套筒(201)之间通过连接件(203)沿通孔(107)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每一个通孔(107)活动插接有至少一个栽培套筒(201),栽培套筒(201)之间通过连接件(203)沿通孔(107)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支护主板(101)设有分布在通孔(107)两侧的固定杆(105),最外侧的栽培套筒(201)端面设有与固定杆(105)固定连接的连接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其特征是,包括支护主板(101)和栽培筒体,支护主板(101)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107),栽培筒体与通孔(107)活动插接;栽培筒体由至少一个栽培套筒(201)组成,相邻栽培套筒(201)之间通过连接件(203)沿通孔(107)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每一个通孔(107)活动插接有至少一个栽培套筒(201),栽培套筒(201)之间通过连接件(203)沿通孔(107)轴线方向相互拼接;支护主板(101)设有分布在通孔(107)两侧的固定杆(105),最外侧的栽培套筒(201)端面设有与固定杆(105)固定连接的连接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矿山生态修复边坡构件,其特征是,所述栽培套筒(201)沿自身轴线方向穿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孔(204),连接孔(204)两端均设有限位孔(205);连接件(203)包括连接筒体(206)、连接内杆(207),连接筒体(206)与连接内杆(207)同轴设置,且连接筒体(206)与连接内杆(207)的连接处设有与限位孔(205)插接配合的限位柱(208),限位柱(20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赵越张国宾赵京禹孙浩洋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