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2459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8
本申请涉及功能服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其中,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2‑5份、分散剂1‑3份;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上的光致变色层与织物层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稳定性好,由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制得衣服上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功能服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化合物在改变光线强度和频率的后会发生变色的现象,称为光致变色现象。光致变色现象的原理是化合物收到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线照射时,发生可逆的特定化学反应,其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对可见光部分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当照实光线发生变化时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近年来,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将光致变色物质应用到织物上,制造出图案丰富、颜色瑰丽的服装服饰,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申请公布号为CN102936857A的中国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面料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光敏剂制备、色敏浆制备、印花色浆制备以及印花工序,在纯棉织物表面进行两至三次印花色浆刮涂,并在每次印花色浆刮涂后进行印花色浆烘干,在最后依次烘干后对纯棉织物进行烘焙和水洗,最终制得光致变色面料。针对上述的一种光致变色面料,专利技术人认为其印花色浆与织物之间的结合力较弱,在多次水洗使用后容易脱落,印花图案变得不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织物上光致变色图案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图案显隐面料以及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和加工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图案显隐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2-5份、分散剂1-3份;粘结剂包括氰基丙烯酸丁酯,光致变色材料包括二芳基乙烯,交联剂包括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图案显隐面料,在织物层上固着光致变色层,能够在光线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时,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线强度和频率下发生颜色变化,使织物发生图案的显隐变化,此外,本申请的光致变色层中通过加入二芳基乙烯,其具有较宽的变色范围、变色灵敏性以及热稳定性,并加入了氰基丙烯酸丁酯作为粘结剂,将光致变色材料牢固的附着在织物层纤维上,降低面料在使用或清洗后光致变色层中的光致变色材料脱落的几率,提高光致变色层的稳定性和显隐图案的牢固程度。优选的,所述织物层经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其改性处理是将环氧基硅烷偶联剂与无水乙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织物层改性处理10-30mim,在80-100℃温度下烘干即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中的有机活性基团能与粘结剂分子、织物层纤维之间牢固结合,而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中的水解基团能够与光致变色材料形成稳定的化学键,此外环氧基团具有亲有机物的性质,可以与织物层纤维以及粘结剂中的长分子链相互作用或进行物理缠绕,起到很好的桥架作用,提高了光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层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和界面粘结力,同时也提高了光致变色材料的相溶性,使光致变色材料在光致变色层中的分散均匀性较好。优选的,所述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包括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易于迁移,并且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分子结构中的长链分子可以增大分子的空间位阻,对原料中各物质起到锚固作用,各物质之间不容易团聚,使光致变色层中各原料的分散均匀性能更好。优选的,所述环氧基硅烷偶联剂由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按质量比为(15-20):(2-5)组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氧基硅烷偶联剂采用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而成,并且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比例更大,能够达到较佳的改性效果,使改性后织物层的纤维与光致变色材料的结合力受环境的影响较小。优选的,所述粘结剂还包括醋酸乙烯酯和聚苯胺,粘结剂由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聚苯胺按质量比为(10-15):(3-8):(1-2)组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结剂中添加了醋酸乙烯酯和聚苯胺,醋酸乙烯酯对纤维材料和多孔性材料的表面结合能力强,进一步弥补和增强光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层纤维的结合力,此外聚苯胺可以提高光致变色层的柔韧性和抗腐蚀性,提高图案显隐面料的手感以及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交联剂还包括2,4-二丙烯酰胺基苯磺酸,2,4-二丙烯酰胺基苯磺酸与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8-15):(2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2,4-二丙烯酰胺基苯磺酸与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分子能够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并与粘结剂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互穿,提高各原料分子之间的结合程度和相容性,提高光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层纤维结合稳定性,加强了织物层纤维的侧向作用,减少织物层纤维与光致变色层之间的滑移,进一步提高了图案显隐面料的抗变形能力。优选的,所述原料中还包括0.1-0.3重量份数的润湿剂,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十二烷基磺酸钠能够在固液表面形成半柱状和全柱状聚集结构,提高减少界面张力,使光致变色层中的微孔量较少,提高光致变色层的力学性能。优选的,所述原料中还包括1-2重量份数的抗开裂剂,抗开裂剂由阳离子苯丙乳液和马来酸酐-乙醇胺-丙烯酸按质量比为(3-5):(2-3)组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离子苯丙乳液和马来酸酐-乙醇胺-丙烯酸固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网状结构的聚合物膜层,能够提高光致变色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力学性能,在面料使用时能够有效阻止裂纹的产生,同时聚合物膜层也增大了光致变色层中光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层纤维之间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显隐图案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包括前片,后片,领子,袖子,领口,袖口,贴衣口袋,门襟,扣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衣服采用图案显隐面料制成,在紫外线或自然光变化的激发下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图案以及图案的显示和消失,非常美观。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的加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该面料设计加工的衣服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粘合剂、光致变色材料、交联剂、增稠剂、分散剂、水混合均匀制得光致变色印花色浆;2)制作丝网印花版,然后使用光致变色印花色浆刮印在织物面料上,经过烘干后得到图案显隐面料;3)设计衣型、制作工艺单、制作版型、服装打板、使用上述图案显隐面料裁剪、车缝、成衣熨烫、完成成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光致变色材料与粘合剂、交联剂、增稠剂等助剂混合均匀制成光致变色印花色浆,能使光致变色材料均匀分散,并采用丝网印花工艺制的图案显隐面料,使图案较为均匀一致,不容易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其特征在于,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2-5份、分散剂1-3份;粘结剂包括氰基丙烯酸丁酯,光致变色材料包括二芳基乙烯,交联剂包括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包括织物层以及固定在织物层表面的光致变色层,其特征在于,光致变色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粘合剂30-50份、光致变色材料15-25份、交联剂5-10份、增稠剂2-5份、分散剂1-3份;粘结剂包括氰基丙烯酸丁酯,光致变色材料包括二芳基乙烯,交联剂包括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层经环氧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其改性处理是将环氧基硅烷偶联剂与无水乙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织物层改性处理10-30mim,在80-100℃温度下烘干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基硅烷偶联剂包括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基硅烷偶联剂由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按质量比为(15-20):(2-5)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图案显隐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还包括醋酸乙烯酯和聚苯胺,粘结剂由丙烯酸丁酯、醋酸乙烯酯、聚苯胺按质量比为(10-15):(3-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迂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