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227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第一车体相正对;及限位轴组,所述限位轴组的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另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且所述限位轴组能够以所述第二车体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将限位轴组的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一车体上及其另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二车体上,并使限位轴组能够以第二车体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第二车体转动,从而基于限位轴组实现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之间可转动式连接,并且转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较少,便于组装,也可有效节约成本,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平衡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平衡车。
技术介绍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系统的平衡。现有的电动平衡车一般包括左、右两个车体机构,两个车体机构常通过一个连接轴相连接,其连接轴的整体结构繁杂,涉及部件较多,不便于组装,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平衡车,该平衡车中左、右两车体间可转动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组装,可有效节约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第一车体相正对;及,限位轴组,所述限位轴组的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另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且所述限位轴组能够以所述第二车体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优选地,所述限位轴组包括至少三个相平行间隔的限位轴,各个所述限位轴的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各个所述限位轴的另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且各个所述限位轴能够以所述第二车体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车体转动。优选地,所述限位轴组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及,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组装套,所述第一转轴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组装套;及,第二组装套,所述第二组装套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第一组装套,所述第一组装套与所述第二组装套的同侧端面连接处拼接形成有一对第一拼接口,所述第二转轴及所述第三转轴一一对应穿设于各个所述第一拼接口。优选地,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三组装套,所述第三组装套面向所述第一车体的侧面开设有第一通口,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口内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口转动;及,第四组装套,所述第四组装套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第三组装套,所述第三组装套与所述第四组装套的同侧端面连接处拼接形成有一对第二拼接口,所述第二转轴及所述第三转轴一一对应可转动式穿设于各个所述第二拼接口内。优选地,所述第一组装套内形成有一对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转轴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向端部一一对应卡接于各个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及/或,所述第三组装套内形成有一对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转轴及所述第三转轴的轴向端部一一对应可转动式卡接于各个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二车体之间装设有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的周向边缘能够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及所述第三转轴相抵接。优选地,所述第四组装套面向所述第二组装套的端面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与所述第一垫片的周向边缘相抵接,且所述限位块沿所述第一垫片轴向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垫片的轴向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一组装套及所述第二组装套相对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三组装套及所述第四组装套相对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二加强筋。优选地,当各个所述限位轴以所述第一车体的中轴线为轴转动时,至少一个所述限位轴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车体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始终处于70°~110°之间。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提供的一种平衡车,是通过将限位轴组的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一车体上及其另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二车体上,并使限位轴组能够以第二车体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第二车体转动,从而基于限位轴组实现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之间可转动式连接,在转动过程中涉及的结构较少,便于组装,也可有效节约成本,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平衡车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平衡车部分结构的示意图。100、平衡车;10、第一车体;11、第一组装套;111、第一限位槽;12、第二组装套;13、第一拼接口;20、第二车体;21、第三组装套;211、第一通口;212、第二限位槽;22、第四组装套;23、第二拼接口;30、限位轴组;31、限位轴;311、第一转轴;312、第二转轴;313、第三转轴;40、第一垫片;50、限位块;60、第一加强筋;70、第二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平衡车100,该平衡车100的结构简单,便于组装、拆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平衡车100包括:第一车体10、第二车体20及限位轴组30,第一车体10与第二车体20之间相正对设置;限位轴组30的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一车体10上,另一端轴向连接在第二车体20上,第一车体10的中轴线与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相重合,限位轴组30能够基于第一车体10的转动而转动,以及限位轴组30能够以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第二车体20转动。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车体10在外力作用下带动第一车体10转动时,限位轴组30将在第一车体10的带动下以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为轴进行转动;以及,当第二车体20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第二车体20也能够相对于限位轴组30转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限位轴组30至少包括三个限位轴31,即第一转轴311、第二转轴312及第三转轴313,各个限位轴31之间相平行间隔设置,各个限位轴31的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在第一车体10上,另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在第二车体20上,并且各个限位轴31均能够以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第二车体20转动。另外,限位轴组30中限位轴31的数量优选为六个或八个,各个限位轴31可沿周向均匀分布,以均匀分担用户站立在平衡车100上时所形成的压力,可有效避免出现卡死现象。另外,在第一车体10与第二车体20相对的轴向端面上对应开设有供导线穿过的贯穿孔(图未标),该贯穿孔位于三个限位轴31所围成的中间区域内。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克服用户站立在平衡车100时,第一车体10与第二车体20相连接的位置处容易因受力过大而出现凹陷变形、卡死等缺陷,在各个限位轴31相对于第二车体20转动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限位轴31的中轴线与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与地面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车体(10);/n第二车体(20),所述第二车体(20)与所述第一车体(10)相正对;及,/n限位轴组(30),所述限位轴组(30)的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10),另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20);/n其中,所述限位轴组(30)包括至少三个相平行间隔的限位轴(31),各个所述限位轴(31)的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10),各个所述限位轴(31)的另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20),且各个所述限位轴(31)能够以所述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车体(20)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车体(10);
第二车体(20),所述第二车体(20)与所述第一车体(10)相正对;及,
限位轴组(30),所述限位轴组(30)的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10),另一端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20);
其中,所述限位轴组(30)包括至少三个相平行间隔的限位轴(31),各个所述限位轴(31)的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一车体(10),各个所述限位轴(31)的另一同侧端部轴向连接于所述第二车体(20),且各个所述限位轴(31)能够以所述第二车体(20)的中轴线为轴相对于所述第二车体(20)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轴组(30)包括:
第一转轴(311),所述第一转轴(311)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10),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20);
第二转轴(312),所述第二转轴(312)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10),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20);及,
第三转轴(313),所述第三转轴(313)的一端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车体(10),另一端可转动式穿设于所述第二车体(2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10)包括:
第一组装套(11),所述第一转轴(311)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组装套(11);及,
第二组装套(12),所述第二组装套(12)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第一组装套(11),所述第一组装套(11)与所述第二组装套(12)的同侧端面连接处拼接形成有一对第一拼接口(13),所述第二转轴(312)及所述第三转轴(313)一一对应穿设于各个所述第一拼接口(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20)包括:
第三组装套(21),所述第三组装套(21)面向所述第一车体(10)的侧面开设有第一通口(211),所述第一转轴(311)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口(211)内并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