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1609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包括电源箱,所述电源箱相对称的侧面上设置了用于转向的辅助足,与所述电源箱相对称的两个侧面相连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的驱动足,所述电源箱上顶面设置有摄像头,所述驱动足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第一驱动层、第一支撑部,所述辅助足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第二驱动层、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源箱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层、第二驱动层为可编程智能材料且呈不对称波形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不对称波形结构的驱动足、辅助足实现移动、转向,配合新型智能材料的特性实现简单形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足和辅助足结构的往复伸缩,从而实现机器人爬行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体机器人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
技术介绍
近年来,软体机器人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相较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且其具有结构简单、柔性好、相容性好等特点,在智能仿生、医疗康复、抗震救灾、侦查监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智能材料:一般有介电弹性体、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形状记忆聚合物、水凝胶以及可编程材料等等,驱动形式和结构多种多样。其中,基于可编程材料的软体机器人摒弃了依赖外接系统控制其运动的方式,从而更加灵活自由,且其具有应变大、功耗较低、控制便捷等优良特性。在制作过程中,对其材料进行特殊的“编程”,从而使其对外界电、磁或热的变化做出物理反应,进而达到对软体机器人的驱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在基于可编程材料的软体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软体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大多较为复杂,实际应用方面有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箱(1),所述电源箱相对称的侧面上设置了用于转向的辅助足(4),与所述电源箱(1)相对称的两个侧面相连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的驱动足(2),所述电源箱上顶面设置有摄像头(3),所述驱动足(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第一驱动层(22)、第一支撑部(23),所述辅助足(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41)、第二驱动层(42)、第二支撑部(43),所述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41)与所述电源箱(1)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层(22)、第二驱动层(42)为可编程智能材料且呈不对称波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箱(1),所述电源箱相对称的侧面上设置了用于转向的辅助足(4),与所述电源箱(1)相对称的两个侧面相连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的驱动足(2),所述电源箱上顶面设置有摄像头(3),所述驱动足(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第一驱动层(22)、第一支撑部(23),所述辅助足(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连接部(41)、第二驱动层(42)、第二支撑部(43),所述第一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41)与所述电源箱(1)相连,所述第一驱动层(22)、第二驱动层(42)为可编程智能材料且呈不对称波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箱被所述驱动足(2)、辅助足(4)支撑,呈悬空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箱(1)为三棱柱,所述辅助足(4)为2个,其设置在所述电源箱呈对称结构的两个侧面上,所述驱动足(2)为1个,其设置与所述电源箱(1)相对称的两个侧面相连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3)有3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源箱的上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材料的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层(22)为不对称的波形,所述第一驱动层的一端为波形的第一上凸结构(221),另一端为波形的第一下凹结构(222),所述第一上凸结构(2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相连,所述第一下凹结构(22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3)相连。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心怡潘俊王勇博王格格郭小辉洪炜强邱雷王威季芬芬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艾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