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586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该茶具套装包括茶壶和茶杯,所述茶壶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套与茶杯形成可卸式连接,即柔性连接套一端设有与所述茶杯杯口端嵌紧配合的杯套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茶壶一端嵌紧配合的壶套口,柔性连接套中部设有分隔杯套口和壶套口的隔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柔性连接套将茶壶及茶壶两端的茶杯进行组合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携带;携带时茶壶与茶杯之间通过柔性连接套起到有效的缓冲保护,不易相互碰撞而损坏;使用时,只需将茶杯与茶壶分离,即可使用,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
本技术涉及饮具,是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
技术介绍
茶具,即饮茶的器具,主要包括茶壶、茶杯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日常。现有的茶具由于形状和体积的限制,通常是放置于指定的位置使用,一般不易外出携带,或携带体积较大,并不方便。为此,有待对现有茶具的便携性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使其解决现有茶具套装因体积或形状的限制,导致外出携带不便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该茶具套装包括茶壶和茶杯,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茶壶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套与茶杯形成可卸式连接,即柔性连接套一端设有与所述茶杯杯口端嵌紧配合的杯套口,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茶壶一端嵌紧配合的壶套口,柔性连接套中部设有分隔杯套口和壶套口的隔垫。通过上述结构,利用柔性连接套将茶壶及茶壶两端的茶杯进行组合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携带;携带时茶壶与茶杯之间通过柔性连接套起到有效的缓冲保护,不易相互碰撞而损坏;使用时,只需将茶杯与茶壶分离,即可使用,较为方便。所述茶壶外侧面靠近两端均设有朝两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壶两端为平端;所述茶杯外侧面靠近杯口端设有朝杯口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杯的两端为平端;所述柔性连接套的杯套口内侧面与所述茶杯外侧面杯口端的锥形面相匹配,壶套口内侧面与所述茶壶外侧面端部的锥形面相匹配。通过该结构,柔性连接套与茶壶、茶杯的连接更为可靠,不易松脱。所述茶壶的两端和茶杯的杯口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的任一一种,所述柔性连接套的杯套口和壶套口是分别与茶杯杯口、茶壶两端相适配的开口。通过该设计,使结构样式多元化,满足个性化的要求。所述茶杯的底端口径小于所述柔性连接套的杯套口口径。通过该结构,柔性连接套亦可作为茶杯的茶垫使用,起到防烫和保护的作用。该茶具套装还包括茶具包,茶具包为筒形结构,内部设有放置所述茶壶、柔性连接套、茶杯三者组合结构的筒形腔,茶具包的筒形外侧面的部分设置为柔性盖,当柔性盖相对于筒形外侧面打开时形成上述组合结构的放入口,当柔性盖相对于筒形外侧面闭合时,柔性盖封闭放入口,且柔性盖与茶具包的筒形外侧面之间通过磁吸结构吸合固定。通过该结构,便于茶壶和茶杯的打包携带,对茶壶和茶包进一步保护。所述茶具包的筒形外侧面设有一根相对于茶具包两端呈旋转定位,且相对于茶具包外侧面呈圆周旋转的限位带,当限位带圆周旋转至柔性盖外侧面,且柔性盖处于未打开状态时,限位带处于限制柔性盖打开的状态;当限位带圆周旋转至脱离柔性盖外侧面时,限位带处于解除上述限制的状态。通过该结构,携带时,通过限位带进一步防止柔性盖松脱打开,从而使茶具包携带使用更为可靠。所述茶具包的柔性盖外侧面设有对限制柔性盖打开时的限位带形成限位的限位筋。通过该结构,进一步提高茶具包携带使用的可靠性。所述限位带为弹性带。通过该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限位带的限位效果。所述茶具包的柔性盖外侧面设有对限制柔性盖打开时的限位带形成限位的限位筋或限位凹槽。通过该结构,保证限位带限位时不易松脱,起到二次限位的目的,进一步保证茶具包携带使用的可靠性。本技术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外形较为美观,携带使用较为方便、可靠,适合作为便携式的茶具套装使用,或同类产品结构改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柔性连接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柔性连接套作为茶杯的茶垫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茶具包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柔性盖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及名称为:1、茶壶,2、柔性连接套,201、杯套口,202、隔垫,203、壶套口,3、茶杯,4、茶具包,401、筒形腔,402、柔性盖,403、铁皮,404、铁块,405、限位筋,5、限位带。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该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主要包括茶壶1、茶杯3、柔性连接套2,以及放置前述部分的茶具包4。如图1~图3所示,茶壶1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套2与茶杯3形成可卸式连接,即柔性连接套一端设有与茶杯杯口端嵌紧配合的杯套口201,另一端设有与茶壶一端嵌紧配合的壶套口203,柔性连接套中部设有分隔杯套口和壶套口的隔垫202。具体为:茶壶外侧面靠近两端均设有朝两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壶两端为平端。茶杯外侧面靠近杯口端设有朝杯口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杯的两端为平端。柔性连接套的杯套口内侧面与茶杯外侧面杯口端的锥形面相匹配,壶套口内侧面与茶壶外侧面端部的锥形面相匹配。茶壶1的两端和茶杯3的杯口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的任一一种,图中茶壶和茶杯的端部均设置为圆形。柔性连接套2的杯套口201和壶套口203是分别与茶杯杯口、茶壶两端相适配的开口。如图4所示,茶杯3的底端口径设置为小于柔性连接套2的杯套口201口径,从而柔性连接套亦可作为茶杯的茶垫使用,起到防烫和保护的作用。如图5、图6所示,茶具包4为筒形结构,内部设有放置上述茶壶1、柔性连接套2、茶杯3三者组合结构的筒形腔401,茶具包的筒形外侧面的部分设置为柔性盖402,当柔性盖相对于筒形外侧面打开时形成上述组合结构的放入口,当柔性盖相对于筒形外侧面闭合时,柔性盖封闭放入口,且柔性盖与茶具包的筒形外侧面之间通过磁吸结构吸合固定,磁吸结构为铁皮403和磁块404,铁皮和磁块分别对位设置于柔性盖内侧面和茶具包外侧面。茶具包4的筒形外侧面设有一根与茶具包两端通过铆钉连接呈旋转定位,且相对于茶具包外侧面呈圆周旋转的限位带5,当限位带圆周旋转至柔性盖402外侧面,且柔性盖处于未打开状态时,限位带处于限制柔性盖打开的状态,即达到限位状态。当限位带圆周旋转至脱离柔性盖外侧面时,限位带处于解除上述限制的状态,即达到解除限位状态。进一步的,上述限位带5亦可设计为弹性带。茶具包4的柔性盖402外侧面设有对上述限位状态下的限位带形成限位的限位筋405或凹槽,从而保证限位带限位时不易松脱,起到二次限位的目的,进一步保证茶具包携带使用的可靠性。以上内容旨在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非限制本技术的技术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公知常识对本技术做显而易见的改进或替换,亦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该茶具套装包括茶壶(1)和茶杯(3),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1)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套(2)与茶杯(3)形成可卸式连接,即柔性连接套一端设有与所述茶杯杯口端嵌紧配合的杯套口(20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茶壶一端嵌紧配合的壶套口(203),柔性连接套中部设有分隔杯套口和壶套口的隔垫(2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该茶具套装包括茶壶(1)和茶杯(3),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1)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套(2)与茶杯(3)形成可卸式连接,即柔性连接套一端设有与所述茶杯杯口端嵌紧配合的杯套口(20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茶壶一端嵌紧配合的壶套口(203),柔性连接套中部设有分隔杯套口和壶套口的隔垫(2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1)外侧面靠近两端均设有朝两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壶两端为平端;所述茶杯(3)外侧面靠近杯口端设有朝杯口端渐大设置的锥形面,且茶杯的两端为平端;所述柔性连接套(2)的杯套口(201)内侧面与所述茶杯外侧面杯口端的锥形面相匹配,壶套口(203)内侧面与所述茶壶外侧面端部的锥形面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1)的两端和茶杯(3)的杯口为圆形、方形、多边形的任一一种,所述柔性连接套(2)的杯套口(201)和壶套口(203)是分别与茶杯杯口、茶壶两端相适配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组合茶具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杯(3)的底端口径小于所述柔性连接套(2)的杯套口(201)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花牛媛媛黄全杰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