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元件及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47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元件及雾化装置,包括陶瓷基体、发热层和测温组件,所述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的高温区域处,所述发热层连接于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发热层的面积至少为所述高温区域面积的60%;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内且与所述发热层相对应。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高温区域与烟支或者烟棉接触,发热层设置于高温区域内,发热层的面积占高温区域面积至少60%以上,可以增加烟支的加热效率和雾化效率,使吸食者获得较佳的体验。与发热层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测温组件,可以对发热层的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元件及雾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雾化加热
,尤其是指一种发热元件及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烟作为香烟的替代品,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一般来说市场上的加热不燃烧电子烟通常采用发热体对烟支进行高温烘烤,进而将烟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雾化从而产生烟雾,达到模仿真烟的效果。现有技术中,发热体发热涂层的分布区域较小,发热效率较低,雾化效率较低,导致使用者的吸食体验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以提高发热效率和雾化效率的发热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发热效率和雾化效率的发热元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发热元件,适用于将烟支加热生成烟雾,包括陶瓷基体、发热层和测温组件;所述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的高温区域处,所述发热层连接于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发热层的面积至少为所述高温区域面积的60%;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内且与所述发热层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元件的宽度至少占所述烟支宽度的70%。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层为带状结构,所述带状结构与所述陶瓷基体的形状相适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构成凸台结构,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凸台结构处。进一步地,所述测温组件包括热敏电阻丝、第一测温电极和第二测温电极;<br>所述热敏电阻丝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测温电极和所述第二测温电极,所述热敏电阻丝与所述发热层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热敏电阻丝构成折叠往复结构,所述折叠往复结构与所述发热层的位置相对应。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元件。进一步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雾化单元、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所述雾化单元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烟仓和所述发热元件,所述雾化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供电单元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陶瓷基体上设置有发热层,发热层连接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发热层用于加热烟支。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高温区域与烟支接触,发热层设置于高温区域内,发热层的面积占高温区域面积至少60%以上,可以增加烟支的加热效率和雾化效率,使吸食者获得较佳的体验。与发热层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测温组件,可以对发热层的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的工作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图1为本专利技术发热元件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发热元件的断面图。图中:1-陶瓷基体,2-发热层,21-第一电极,211-第一导电部,212-第二导电部,22-第二电极,3-测温组件,31-热敏电阻丝,32-第一测温电极,33-第二测温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现有技术中,发热涂层的分布区域较小,发热效率较低,雾化效率较低,导致使用者的吸食体验不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元件,适用于将烟支加热生成烟雾,包括陶瓷基体1、发热层2和测温组件3,请参阅图1以及图2。陶瓷基体1包括高温区域,高温区域直接接触烟支,烟支在高温区域加热雾化。发热层2设置在陶瓷基体1的高温区域处,发热层2连接有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连接于外部供电电源。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加发热效率和雾化效率,发热层2的面积至少为高温区域面积的60%,可以将烟支充分加热。测温组件3设置在陶瓷基体1,在发热层2工作时随时测量高温区域的温度,测温组件3将测得的结果反馈给控制单元,进而同步控制发热层2的发热效率和雾化效率,保证使用者的体验,还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烧棉现象。测温组件3与发热层2的位置相对应,能够及时监测发热层2的温度变化,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2的工作性能。作为一项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设置于高温区域中温度较高地方,温度较高的地方可以根据发热层2的实际发热情况测得。测温组件3能够测得高温区域中的较高温度,避免发热层2温度过高而导致烟支出现烧糊现象,能够确保烟支的口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元件中,陶瓷基体1上设置有发热层2,发热层2连接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用于连接供电电源,发热层2用于加热烟支。陶瓷基体1包括高温区域,高温区域与烟支接触,发热层2设置于高温区域内,发热层2的面积占高温区域面积至少60%以上,可以增加烟支的加热效率和雾化效率,使吸食者获得较佳的体验。与发热层2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测温组件3,可以对发热层2的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的工作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元件中,发热层2设置在陶瓷基体1的高温区域内,可以将烟支充分加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发热层2为带状结构,带状结构与陶瓷基体1的形状适配。作为一项优选,发热元件的宽度将会决定发热层2与烟支接触的面积,当发热元件自身的宽度足够时,发热层2能够充分覆盖烟支的表面,能够有效提升烟支的雾化效率。本实施例中,发热元件的宽度或者直径占到烟支的70%以上,有着良好的雾化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陶瓷基体1为圆柱或者棱柱结构时,发热层2的带状结构与圆柱或者棱柱的侧表面相同。本实施例中陶瓷基体1包括柱状部和锥状部,锥状部设置在柱状部的端部,带状结构延伸至锥状部,可以确保发热元件端部的加热效果与中部保持一致。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连接于发热层2和外部供电电源,作为一项优选,第一电极21包括第一导电部211和第二导电部212,第一导电部211和第二导电部212构成凸台结构,第二电极22设置在凸台结构处。减少了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2占用空间的大小,既不增加陶瓷基体1的体积,还可以确保发热层2的面积可以达到高温区域的60%以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元件中,与发热层2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测温组件3,可以对发热层2的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的工作性能。具体的,测温组件3包括热敏电阻丝31、第一测温电极32和第二测温电极33。热敏电阻丝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测温电极32和第二测温电极33,热敏电阻丝31的位置与发热层2的位置相对应,可以对发热层2的工作效率进行监测,及时反馈并调节发热层2的工作性能。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发热层2内部各处的温度,热敏电阻丝31的分布要均匀,间距不能过大。作为一项优选,本实施例中热敏电阻丝31构成折叠往复结构,折叠往复结构与发热层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元件,适用于将烟支加热生成烟雾,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基体、发热层和测温组件;/n所述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的高温区域处,所述发热层连接于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发热层的面积至少为所述高温区域面积的60%;/n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内且与所述发热层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元件,适用于将烟支加热生成烟雾,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基体、发热层和测温组件;
所述陶瓷基体包括高温区域,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的高温区域处,所述发热层连接于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发热层的面积至少为所述高温区域面积的60%;
所述测温组件设置于所述陶瓷基体内且与所述发热层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的宽度至少占所述烟支宽度的7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为带状结构,所述带状结构与所述陶瓷基体的形状相适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
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构成凸台结构,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基克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