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玉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29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和秧盘主体,所述秧盘框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秧盘框通过第二安装槽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所述秧盘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所述秧盘框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和凹槽,所述秧盘框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所述秧盘框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设有支撑柱、凹槽、凸块、第一安装槽,通过至少4个秧盘通过凸块和凹槽组合为一个基底,在通过边角支撑柱插入第一安装槽搭建,统一进行搬运,因为支撑柱的长度为9CM,凹槽的槽深为3CM,且上秧盘与下秧盘之间的间距为6cm,且比卷曲秧苗后高度更低,也不容易压垮秧苗杆,泥土不会被翻动,保证了秧盘中秧苗的根部生长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育秧盘
本专利技术涉及育秧盘
,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育秧盘。
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水稻秧苗的移栽已经逐步由机械化代替了人工化,它改变了传统人工弯腰插秧的历史,育秧盘是水稻插秧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稻秧的育苗过程。秧苗培育后,搬运需要弯曲秧盘中的秧苗然后整装打包,因为秧苗生长得高度不一,卷曲秧苗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秧苗存活,但是容易掰断秧杆,影响生长速度,同时泥土容易从块状散状泥土,暴露秧苗的根部,容易影响存活率,现有的秧盘之间相邻排放,连接不够稳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装载时候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和秧盘主体,所述秧盘框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秧盘框通过第二安装槽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所述秧盘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所述秧盘框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和凹槽,所述秧盘框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所述秧盘框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凸块和凹槽均设置有2个,且两两相邻环绕安装于秧盘框的外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柱与第一安装槽处于同一竖直线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凸块与凹槽大小相适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秧盘框与秧盘主体共设置有多个,其中需要秧盘框反向的支撑柱,且至少4个为一组,形成拼接底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支撑柱相适配,且支撑柱高度为9CM,第一安装槽的槽深为3CM。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有支撑柱、凹槽、凸块、第一安装槽,通过至少4个秧盘通过凸块和凹槽组合为一个基底,在通过边角支撑柱插入第一安装槽搭建,统一进行搬运,因为支撑柱的长度为9CM,凹槽的槽深为3CM,且上秧盘与下秧盘之间的间距为6cm,且比卷曲秧苗后高度更低,也不容易压垮秧苗杆,泥土不会被翻动,装载节省空间,保证了秧盘中秧苗的根部生长稳定。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有凹槽和凸块,通过旋转找寻第二块秧盘框对应的凹槽和凸块,进行拼接,比起传动简单排放更加紧密节省空间,同时秧盘主体和秧盘框可以进行拆卸,使用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秧盘框侧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秧盘框俯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秧盘框组合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秧盘框;2、秧盘主体;3、种植凹槽;4、支撑柱;5、凸块;6、凹槽;7、第一安装槽;8、第二安装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1和秧盘主体2,所述秧盘框1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8,所述秧盘框1通过第二安装槽9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1,所述秧盘主体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3,所述秧盘框1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5和凹槽6,所述秧盘框1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4,所述秧盘框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7。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凸块5和凹槽6均设置有2个,且两两相邻环绕安装于秧盘框1的外侧,可以让秧盘之间更加紧密和稳固的拼接对方在一起,同时也便于搬运。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柱4与第一安装槽7处于同一竖直线上,上下便于拼接。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凸块5与凹槽6大小相适配,增加稳定性,进行拼接后上下不容易移动。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秧盘框1与秧盘主体2共设置有多个,其中需要秧盘框1反向的支撑柱4,且至少4个为一组,形成拼接底座,搬运时减少秧苗的培育风险。具体的,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槽7与支撑柱4相适配,且支撑柱4高度为9CM,第一安装槽7的槽深为3CM,把秧盘和秧盘之间的间距在6CM中,此高度不容易压垮秧苗的下端杆,且也能减少搬运的高度,节省空间。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秧盘主体2的两侧弯曲插入第二安装槽8固定,在种植凹槽3进行秧苗的培育,接着通过多个秧盘框1的凹槽6和凸块5进行拼接固定,当需要搬运秧盘时,通过至少4个秧盘通过凸块5和凹槽6组合为一个基底,在通过边角支撑柱4插入第一安装槽7搭建,统一进行搬运,因为支撑柱4的长度为9CM,凹槽6的槽深为3CM,且上秧盘与下秧盘之间的间距为6cm,且比卷曲秧苗后高度更低,也不容易压垮秧苗杆,泥土不会被翻动,装载节省空间,保证了秧盘中秧苗的根部生长稳定。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1)和秧盘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框(1)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8),所述秧盘框(1)通过第二安装槽(9)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1),所述秧盘主体(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3),所述秧盘框(1)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5)和凹槽(6),所述秧盘框(1)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4),所述秧盘框(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1)和秧盘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盘框(1)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8),所述秧盘框(1)通过第二安装槽(9)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1),所述秧盘主体(2)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3),所述秧盘框(1)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5)和凹槽(6),所述秧盘框(1)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4),所述秧盘框(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5)和凹槽(6)均设置有2个,且两两相邻环绕安装于秧盘框(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
申请(专利权)人:张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