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871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22
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包括电动撑杆机构、平衡撑杆机构以及铰链机构;所述电动撑杆机构包括动力部件、传动轴以及金属拉簧;所述平衡撑杆机构包括固定管和运动管,所述铰链机构包括铰链固定页和铰链活动页,所述铰链固定页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活动页与车门连接;本方案设计的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提供一种全新的侧门开启方式,实现侧门开启的自动化,填补市场电动侧开门量产车型的空白,使侧开门实现自动化操作,方便快捷,稳定性高,安全系数高。系数高。系数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门开启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设计越来越多样化,常规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车主的目标需求,因此诞生很多全新的设计,比如在车门开闭领域,除了常见的直开式、侧滑式、掀背式等设计外,还有蝴蝶门、侧开门更加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从功能上讲,侧开门沿铰链分别向车身两侧的上方开启,相对于普通车门而言,乘客上下车更方便,所需外部开启空间也更小。从外观上讲,侧开门的开启方式使车辆更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成为一大设计卖点。未来的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消费者生活空间的延伸,电动化将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所以电动化必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而市面上的侧开门系统,均是机械式结构,需要人工施加外力实现开闭动作;此缺陷导致用户体验差,无法实现人性化的电动化开启或关闭。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包括电动撑杆机构、平衡撑杆机构以及铰链机构;所述电动撑杆机构包括动力部件、传动轴以及金属拉簧;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金属拉簧连接,所述金属拉簧的顶部设置有防脱球窝,所述防脱球窝与所述铰链机构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底部设置有防摆球窝,所述防摆球窝通过电动撑杆固定支架与车身连接;所述平衡撑杆机构包括固定管和运动管,所述运动管顶部设置有上球窝,所述上球窝与所述铰链机构连接,所述固定管底部设置有下球窝,所述下球窝通过平衡撑杆固定支架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机构包括铰链固定页和铰链活动页,所述铰链固定页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活动页与车门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转动臂、 第二转动臂、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以及第四旋转轴;所述防脱球窝与所述第一转动臂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设置在所述铰链固定页上,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转动臂连接所述铰链活动页,所述第四旋转轴设置在所述铰链固定页上,所述第四旋转轴与所述第三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三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
[0007]优选的,所述平衡撑杆机构还包括金属弹簧和阻尼器,所述金属弹簧和所述阻尼器设置在所述固定管和所述运动管之间。
[0008]优选的,所述车门的外边缘部位设置有电吸锁。
[0009]优选的,所述车门外侧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车门的内侧设置有主控制器。
[0010]优选的,所述车门外侧表面还设置有障碍物探测装置。
[0011]优选的,所述电动撑杆机构的动力部件具体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传动轴通过减速齿轮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电动撑杆机构上还设置有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主控制器包括同步控制部、速度控制部以及位置控制部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如下:本方案设计的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提供一种全新的侧门开启方式,实现侧门开启的自动化,填补市场电动侧开门量产车型的空白,使侧开门实现自动化操作,方便快捷,稳定性高,安全系数高;相对于普通汽车侧开门方式,车门向上方开启,占用空间少,减少车门与干涉物体的碰撞;全新平衡撑杆设计机构,高可靠性,不受环境稳定影响;市场上没有同类型的电动侧开门产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车用侧门与开启装置组装第一视图。
[0015]图2为车用侧门与开启装置组装第二视图。
[0016]图3为车用侧门与开启装置组装第三视图。
[0017]图4为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整体结构第一视图。
[0018]图5为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整体结构第二视图。
[0019]图6为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整体结构第三视图。
[0020]图7为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整体结构第四视图。
[0021]图8为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运行电路原理图。
[0022]图9为平衡撑杆机构爆炸图。
[0023]以上附图中,电动撑杆机构1、动力部件1.1、金属拉簧1.2、传动轴1.3、底部端盖1.4防脱球窝1.5、防摆球窝1.6、电连接器1.7、平衡撑杆机构2、运动管2.1、固定管2.2、金属弹簧2.3、阻尼器2.4、上球窝2.5、下球窝2.6、铰链机构3、铰链固定页3.1、铰链活动页3.2、第一转动臂3.3、第二转动臂3.4、第一旋转轴3.5、第二旋转轴3.6、第三旋转轴3.7、第四旋转轴3.8、电动撑杆固定支架4、平衡撑杆固定支架5、主控制器6、障碍物探测装置7、电吸锁8、控制开关9、车身10、车门1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5]请参阅图1~图8。须知,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

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 ~图8所示,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包括电动撑杆机构1、平衡撑杆结构2以及铰链机构3;所述电动撑杆机构1包括动力部件1.1、传动轴1.3以及金属拉簧1.2;所述动力部件1.1与所述传动轴1.3连接,所述传动轴1.3与所述金属拉簧1.2连接,所述金属拉簧1.2的顶部设置有防脱球窝1.5,所述防脱球窝1.5与所述铰链机构3连接,所述传动轴1.3的底部设置有防摆球窝1.6,所述防摆球窝1.6通过电动撑杆固定支架4与车身10连接;所述平衡撑杆结构2包括固定管2.2和运动管2.1,所述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撑杆机构、平衡撑杆机构以及铰链机构;所述电动撑杆机构包括动力部件、传动轴以及金属拉簧;所述动力部件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金属拉簧连接,所述金属拉簧的顶部设置有防脱球窝,所述防脱球窝与所述铰链机构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底部设置有防摆球窝,所述防摆球窝通过电动撑杆固定支架与车身连接;所述平衡撑杆机构包括固定管和运动管,所述运动管顶部设置有上球窝,所述上球窝与所述铰链机构连接,所述固定管底部设置有下球窝,所述下球窝通过平衡撑杆固定支架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机构包括铰链固定页和铰链活动页,所述铰链固定页与车身连接,所述铰链活动页与车门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侧门电动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转动臂、 第二转动臂、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第三旋转轴以及第四旋转轴;所述防脱球窝与所述第一转动臂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设置在所述铰链固定页上,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臂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转动臂连接所述铰链活动页,所述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瑞昂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