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8448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气密性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包括底座、盖板组件、定位组件及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可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移动至定位组件上方并压紧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电池的定位腔,所述盖板组件与电池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定位腔的腔壁与电池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电池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分隔开,电池的焊缝完全暴露在第二腔体内,对于焊接不良的电池,第二腔体中注入的示漏气体能够渗透到第一腔体中,以此来判断电池的气密性。与现有的夹具相比,不需要注氦针注氦,避免了注氦针定位不佳或气缸压紧力波动导致的电池法兰面变形,检测结果失准等问题。失准等问题。失准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夹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上的电池,其壳体及封板为薄型钢材,封板与壳体焊接完成后,可能会出现击穿、炸点、虚焊等焊接不良问题,因而,电池生产工艺要求在封板焊接后、注电解液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测,防止因气密性不佳导致漏液造成的电池性能不稳定,甚至是产生安全事故。
[0003]氦气因其分子量小、本底噪声低、粘滞系数小、不腐蚀设备以及易通过漏孔扩散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示漏气体,以往这种薄壁型钢壳锂电池的气密性检测为氦检时,气缸带动注氦针沿注液口伸入电池腔体内部,由注氦针头部的密封圈顶住注液口边缘法兰以达到密封注液口的目的,因注液口直径较小,约为1.2mm,法兰面厚度约为0.07mm,这种方式对注氦针的加工工艺、安装精度等要求高。此外,密封产品时,注氦针容易挤压注液口处法兰,会产生变形,导致注液口处密封不佳,检测结果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注液口被挤压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盖板组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定位电池的定位组件及用于为所述盖板组件的移动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盖板组件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盖板组件可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带动下移动至所述定位组件上方并压紧所述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电池的定位腔,所述盖板组件与电池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定位腔的腔壁与所述电池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外部的示漏气体检侧仪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可接受示漏气体的注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设置在所述盖板组件的下表面上,且所述第一腔体开口朝下,所述第二腔体开口朝上,所述定位腔的腔壁与所述电池之间除所述电池之外所述定位腔中剩余的空间为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电池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用于封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上连通有第一真空接头,所述第一真空接头与外部的示漏气体检侧仪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上连通有多个第二真空接头,用于示漏气体的注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真空接头上具有连通示漏气体检侧仪、连通第一真空泵和连通第一破空气体的三个并联的分支管路;每一所述第二真空接头均与连通示漏气体、连通第二真空泵和第二连通破空气体的三个分支管路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气密性检测夹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广志李志强马庆元韦雅凤郭湧鑫赵永金郭启军黄祥虎陈师光高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