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舷外换热器
,尤其是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深海水下平台由各种部件、设备系统/分系统组成,其能够携带多种探测作业设备,可以长周期、全天候地在水下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与开采等任务。为了保证水下平台众多设备均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对舱内多型设备进行冷却。现有常规的冷却方式是,在耐压壳上开设通海口,海水由海水泵引入舱内,在换热器内冷却淡水管路中的淡水,再由通海口流出舱外;在换热器中被冷却的淡水由淡水泵送入各系统的发热设备将其冷却,吸热升温后再循环流入换热器中由海水冷却。
[0003]现有专利《一种适用于多体结构水下平台的舷外海水冷却系统》(专利号:201710841331.1)中,公开了一种舷外换热的方式,其直接将换热器、海水泵等海水管路设备置于舷外,海水不进入舱内。这种方式避免了现有冷却方式中高压海水进入舱内可能产生的泄露风险,同时减少了舱内设备数量,节省出了舱内的宝贵空间。
[0004]现有专利《一种水下载人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多个并列管道构成的管束(2),管束(2)从上至下间隔布置有多层,每层管束(2)各自在水平面内呈蛇形迂回布置;多层管束(2)两端分别共同安装有分流歧管(1),一个分流歧管(1)为进水口,另一个分流歧管(1)为出水口;单个分流歧管(1)的结构为:包括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的总管(11),总管(11)另一端向外分隔延伸构成偶数个一级支管(12),单个一级支管(12)的端头向外分隔延伸构成偶数个二级支管(13),以此类推,将总管(11)延伸分隔为多级分流结构,最末级支管的端头与管束(2)中的管道一一对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单个分流歧管(1)为以总管(11)的轴向为旋转圆心的中心对称结构;总管(11)、一级支管(12)、二级支管(13)...至最末级支管,随着分流方向,直径尺寸成比例缩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1)、一级支管(12)、二级支管(13)...至最末级支管,随着分流方向依次构成分叉角,分叉角均为锐角。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单个分流歧管(1)为三级分流结构,其从总管(11)经一级支管(12)、二级支管(13)和三级支管(14)依次分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仿血管结构的舷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11)端头上一级支管(12)的数量为两个,单个一级支管(12)端头上二级支管(13)的数量为四个,单个二级支管(13)端头上三级支管(14)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潘,张万良,陈康,夏彬,肖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