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639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包括设置在两根固定轨道梁之间的支撑平台,这两根固定轨道梁在同一直线上,支撑平台包括转向架升降平台和架车平台,转向架升降平台包括平台底座、第一驱动装置、升降轨道梁和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架车机构包括底架、底轮、架车支柱、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和架车块,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两个架车机构相互远离或靠近,以让两个架车机构在相互靠近后与升降轨道梁及另一根固定轨道梁均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向架升降平台和架车平台分别移走转向架和车体,后一跨座式单轨车辆的检修作业不会因为前一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车体占据分离工位而需要等候,提高了跨座式单轨车辆检修维护的效率。车辆检修维护的效率。车辆检修维护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跨座式单轨车辆检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跨座式单轨属于轻轨的一种,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技术含量很高的客运系统,具有客运量大、投资省、建设周期短、适应性强以及利于保护环境景观等优点,在国内外发展异常迅速。为保证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安全运营,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
[0003]转向架是跨座式单轨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跨座式单轨车辆的安全运行。不同于基于传统轮轨关系的转向架,跨座式单轨转向架是与轨道梁环抱接触,其分离装置是适应跨座式单轨车辆的专用重要设备。
[0004]国内外现有的跨座式单轨转向架分离装置大多是采用升降装置和支撑装置结合的方式,升降装置用于托举卸下的转向架,支撑装置用于架起车体。支撑装置一般采用架车用支撑柱,由作业人员手动安装,且每次安装都必须重新定位,检修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其可以实现转向架与车体的分离,方便转运到其他位置,能提高检修维护效率。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两根固定轨道梁之间的支撑平台,并且这两根所述固定轨道梁布置在同一直线上,其中:
[0007]所述支撑平台包括转向架升降平台和架车平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包括平台底座、第一驱动装置、升降轨道梁和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平台底座滑动安装在平台导轨上,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平台底座,以驱动平台底座沿平台导轨移动,所述平台导轨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固定轨道梁垂直,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平台底座上并且该第一升降驱动机构上安装所述升降轨道梁,以用于驱动所述升降轨道梁上下移动以及使升降轨道梁移动至与其中一根所述固定轨道梁对接的位置;
[0008]所述架车平台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和两个架车机构,并且,
[0009]对于每个所述架车机构而言,其各自包括底架、底轮、架车支柱、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和架车块,所述底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底轮,所述架车支柱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架车支柱上并且该第二升降驱动机构上安装所述架车块,以用于带动车体升降;所述架车支柱的上部设置有轨道部;
[0010]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至少一个所述架车机构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架车机构相互远离或靠近,以让两根所述架车支柱的轨道部在相互靠近后,每个轨道部均与升降轨道
梁及另一根所述固定轨道梁对接。
[0011]优选地,所述底架包括底座、辅助支撑杆、导杆、连杆和滑块,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所述底轮,所述导杆竖直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辅助支撑杆为多根并且它们分布在一上小下大的锥面上,该锥面的中心线与该导杆的中心线同线,所述滑块活动套接在所述导杆上,每根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上端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在滑块上而下端均通过第二铰轴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铰接在底座上,动力机构安装在底座或架车支柱上,以用于驱动滑块上下移动,从而驱动这些辅助支撑杆收缩或展开。
[0012]进一步,两根所述架车支柱之间设置有剪式伸缩架,所述剪式伸缩架包括多根连杆及将这些连杆铰接在一起的铰轴,其中的一根铰轴固定在所述固定轨道梁上,以让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两根所述架车支柱同步移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架车支柱的内部或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架车块安装在所述架车支柱的顶部,所述架车支柱的顶端设置有作为架车块移动通道的槽道。
[0014]优选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上还设置有用于获得该转向架升降平台在平台导轨上的位置的测距传感器。
[0015]优选地,所述架车平台上还设置有用于获得该架车平台的位置的测距传感器。
[0016]优选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平台底座上的两根支撑柱,每根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对升降轨道梁的移动进行导向的竖槽。
[0017]优选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安装在靠近固定轨道梁的支撑柱上,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柱上的动力装置及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的定位块,靠近该定位机构的支撑柱在对应于所述定位块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块可在升降轨道梁移动至与其中一根所述固定轨道梁对接的位置后伸入所述定位孔内,从而防止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晃动。
[0018]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的升降轨道梁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架车支柱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均与固定轨道梁对接时,可以让让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转向架在固定轨道梁、升降轨道梁和架车支柱上行走,并且转向架可以移动到升降轨道上来并在拆卸后通过升降轨道梁来承接,而且通过多个架车平台的配合,让每个架车平台的两根架车支柱在相互远离后,依靠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带动架车块上升来共同承接并带动车体上升,然后平台底座和底架背向移动,可以实现转向架和车体分开移动到不同位置,然后通过转运工装可以将转向架和车体移走,转向架升降平台和架车平台再回到与固定轨道梁对接的位置,又可以进行下一列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转向架分离作业,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的转向架分离作业。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中支撑平台移出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中转向架升降平台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中架车机构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中架车机构收缩时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中架车机构伸展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6]如图1~图5所示,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两根固定轨道梁3之间的支撑平台,并且这两根所述固定轨道梁3布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固定轨道梁3安装在地基上,与跨座式单轨车辆行驶轨道相接,作为跨座式单轨车辆从行驶轨道至检修分离工位的过渡段,其中:
[0027]所述支撑平台包括转向架升降平台1和架车平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1 包括平台底座5、第一驱动装置、升降轨道梁7和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平台底座5滑动安装在平台导轨4上,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平台底座5,以驱动平台底座5沿平台导轨4移动,第一驱动装置可以安装在地基上,直接驱动平台底座5移动,或者第一驱动装置也可以安装在平台底座5上,通过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两根固定轨道梁之间的支撑平台,并且这两根所述固定轨道布置在同一直线上,其中:所述支撑平台包括转向架升降平台和架车平台,所述转向架升降平台包括平台底座、第一驱动装置、升降轨道梁和第一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平台底座滑动安装在平台导轨上,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平台底座,以驱动平台底座沿平台导轨移动,所述平台导轨水平设置且与所述固定轨道梁垂直,所述第一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平台底座上并且该第一升降驱动机构上安装所述升降轨道梁,以用于驱动所述升降轨道梁上下移动;所述架车平台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和两个架车机构,并且,对于每个所述架车机构而言,其各自包括底架、底轮、架车支柱、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和架车块,所述底架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底轮,所述架车支柱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所述第二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架车支柱上并且该第二升降驱动机构上安装所述架车块,以用于带动车体升降;所述架车支柱的上部设置有轨道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至少一个所述架车机构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架车机构相互远离或靠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支撑车体的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底座、辅助支撑杆、导杆、连杆和滑块,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装所述底轮,所述导杆竖直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辅助支撑杆为多根并且它们分布在一上小下大的锥面上,该锥面的中心线与该导杆的中心线同线,所述滑块活动套接在所述导杆上,每根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上端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在滑块上而下端均通过第二铰轴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铰接在底座上,动力机构安装在底座或架车支柱上,以用于驱动滑块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潜飞张明李文胜周小斌史明红刘奥范永光骆礼伦李威葛红种传强叶冠宏喻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