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591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空气通过过滤器部时的压力损失的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集尘装置(3)具备位于第一分离部(31)与集尘部(32)之间的隔壁(371)。集尘装置(3)具备相对于第一分离部(31)位于与集尘部(32)相反的一侧的风路部(33)。第一分离部(31)具有使离心分离后的空气向风路部(33)通过的筒状的过滤器部(370)。过滤器部(370)形成为,位于风路部(33)侧的一端部的外形比位于集尘部(32)侧的另一端部的外形大。隔壁(371)在过滤器部(370)的外侧具有压缩开口(3710),该压缩开口使过滤后的空气通过而使收集在集尘部(32)的尘埃压缩。压缩开口(3710)的配置为,至少一部分与过滤器部(370)的沿着轴线的一端部的内形的投影(PR2)重叠。重叠。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
[0001]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220336(申请日:12/05/2019)以及日本专利申请2020-151490(申请日:09/09/2020)为基础,并从这些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这些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000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集尘装置以及具备该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该集尘装置具有分离部,该分离部具备使离心分离后的空气向风路部通过的筒状的过滤器部。

技术介绍

[0003]以往,作为电动吸尘器等中使用的集尘装置,已知有具备使含尘空气回旋而将尘埃离心分离的分离部、以及收集由该分离部分离出的尘埃的集尘部的装置。分离部与集尘部配置于圆筒状的壳体内,在壳体的内部,通过隔壁上下分开。在隔壁中形成有构成分离部的一部分的圆筒状的过滤器部。过滤器部与壳体同轴状地配置。而且,在分离部中,使含尘空气在壳体的内周面与过滤器部的外周面之间回旋而将尘埃离心分离,并将该尘埃收集到集尘部中。由分离部分离了尘埃的空气通过过滤器部而流向下一级的分离部等。例如,已知对于过滤器部的集尘部侧的端部,通过将其相反侧的端部扩径而使侧面倾斜,并使在该侧面向风路部通过的空气不急剧地转弯,从而抑制压力损失,但要求进一步降低空气通过过滤器部时的压力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空气通过过滤器部时的压力损失的集尘装置以及具备该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0005]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具备从含尘空气中将尘埃离心分离的分离部。集尘装置具备收集由分离部分离出的尘埃的集尘部。集尘装置具备位于分离部与集尘部之间的隔壁。集尘装置具备相对于分离部位于与集尘部相反的一侧的风路部。分离部具有使离心分离后的空气向风路部通过的筒状的过滤器部。过滤器部形成为,位于风路部侧的一端部的外形比位于集尘部侧的另一端部的外形大。隔壁在过滤器部的外侧具有压缩开口,该压缩开口使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并使收集在集尘部的尘埃压缩。压缩开口的配置为,至少一部分与过滤器部的沿着轴线的一端部的内形的投影重叠。
[0006]根据上述构成的集尘装置,能够抑制空气通过过滤器部时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尺寸以及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08]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0009]图3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0010]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0011]图5是从过滤器部侧表示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过滤器部卸下了隔壁以及外壁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2]图6是从隔壁以及外壁侧表示从第二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过滤器部卸下了隔壁以及外壁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3]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第一实施方式)
[0015]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6]在图3中,VC表示电动吸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VC例如以能够在地板面上行驶的地板行驶式或者卧式的电动吸尘器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电动吸尘器VC也可以是杆式、立式、手持式、自行式的电动吸尘器等。
[0017]电动吸尘器VC具备吸尘器主体1。在吸尘器主体1中,配置有成为吸引源的电动鼓风机2、控制该电动鼓风机2的主体控制部、成为这些电动鼓风机2和主体控制部等的电源的电源部、以及从由电动鼓风机2吸入的含尘空气中分离和收集尘埃的集尘装置3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部使用具有电源线的软线卷轴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电源部也可以使用二次电池等电池。
[0018]在吸尘器主体1中形成有主体吸入口10。在主体吸入口10连接风路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吸入口10连接作为风路体的软管4,在软管4连接作为风路体的延长管5,在延长管5连接作为风路体的吸入口体6。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电动吸尘器VC的种类,也可以在主体吸入口10连接有延长管5或者吸入口体6,在自行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主体吸入口10未连接有风路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吸尘器VC具备由使用者把持的吸尘操作用的操作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7形成于软管4。但并不限定于此,操作部7根据电动吸尘器VC的种类也可以形成于吸尘器主体1,在自行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备。在操作部7中配置有将电动鼓风机2的动作设定在主体控制部的设定单元8。
[0019]图2所示的集尘装置3作为风路构成,具备供含尘空气导入的吸气口30、作为分离部的第一分离部31、集尘部32、与第一分离部31连通的风路部33、与风路部33连通的作为下游侧分离部的第二分离部34、以及将分离了尘埃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35等。
[0020]第一分离部31是从由吸气口30导入的含尘空气中将尘埃离心分离的离心分离部。第一分离部31主要将含尘空气中的粗尘离心分离。
[0021]集尘部32至少收集由第一分离部31分离出的尘埃。即,集尘部32主要收集由第一分离部31分离出的尘埃即粗尘。集尘部3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进一步收集由第二分离部34分离并从第二分离部34去除的尘埃。
[0022]风路部33将通过了第一分离部31的空气向第一分离部31的下游侧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风路部33连接第一分离部31与第二分离部34,并将通过了第一分离部31的空气输送至第二分离部34。
[0023]第二分离部34将在第一分离部31中未分离的尘埃分离。第二分离部34主要将含尘空气中的细尘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离部34是将尘埃过滤分离的过滤器。在图示的
例子中,第二分离部34是形成为褶皱状的过滤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离部34附着并保持分离出的尘埃的一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离部34具备用于去除所附着的尘埃的除尘单元340。在图示的例子中,除尘单元340使第二分离部34在与褶皱形状交叉的方向上弹动而去除尘埃。除尘单元340可以通过使用者手动地工作,也可以以使用者的指示和/或第二分离部34的堵塞状态等规定条件为触发,通过马达等促动器自动地工作。
[0024]另外,集尘装置3在结构上具备壳体36以及分离体部37。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3还具备盖部38。
[0025]壳体36例如由合成树脂等部件形成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6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因此,壳体36具有作为外侧面部的圆筒状的侧面部360、以及覆盖侧面部360的端部的底部361,内表面362形成为圆筒面状,并且一端侧即图2中的上侧开口。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底部361进行开闭而从底部361侧将集尘部32的尘埃废弃。另外,在壳体36中,在侧面部360形成吸气口30,从该吸气口30沿着壳体36的内表面362的切线方向导入含尘空气而形成回旋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气口30上沿着侧面部360的外表面形成有管道部363。管道部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分离部,从含尘空气中将尘埃离心分离;集尘部,收集由该分离部分离出的尘埃;隔壁,位于所述分离部与所述集尘部之间;以及风路部,相对于所述分离部位于与所述集尘部相反的一侧,所述分离部具有筒状的过滤器部,该筒状的过滤器部使离心分离后的空气向所述风路部通过,所述过滤器部形成为,位于所述风路部侧的一端部的外形比位于所述集尘部侧的另一端部的外形大,所述隔壁在所述过滤器部的外侧具有压缩开口,该压缩开口使过滤后的空气通过而使收集在所述集尘部的尘埃压缩,所述压缩开口的配置为,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过滤器部的沿着轴线的所述一端部的内形的投影重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外形比所述一端部的内形小。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部的所述一端部侧的孔眼细,所述另一端部侧的孔眼粗。4.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及川真爱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