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502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该燃烧器炉头包括基座、若干火盖,基座形成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火盖盖在基座的上表面;若干火盖包括一内火盖和若干弧形火盖,若干弧形火盖绕内火盖的周向设置,相邻的弧形火盖之间形成间隙;基座上还设有若干气体通道,气体通道从基座的下表面延伸至基座的上表面,气体通道设置于相邻的火盖之间。上述燃烧器炉头及灶具,通过中环使用若干弧形火盖的间隔设置,形成径向的气流路径;并在相邻的火盖之间设置气体通道,形成轴向的气流路径;使燃烧器炉头形成交叉立体的供氧通道,可满足燃烧器炉头大负荷作业的需求,同时结构紧凑,火孔合理密布,能够提供更高效率。能够提供更高效率。能够提供更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大负荷燃烧器的热效率普遍不高。为了提高热效率,大负荷燃烧需要更多的氧气,然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合理布置高密度火孔并供氧,成为一个难点。目前,提高供氧的方案有加鼓风机构补充氧气和设置大直径炉头,但是这样不仅成本高,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大负荷燃烧器供氧不足的缺陷,提供一种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器炉头,包括基座、若干火盖,所述基座形成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火盖盖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若干所述火盖包括一内火盖和若干弧形火盖,若干所述弧形火盖绕所述内火盖的周向设置,相邻的弧形火盖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基座上还设有若干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从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气体通道设置于相邻的火盖之间。
[0006]较佳地,若干所述火盖还包括外火盖,所述外火盖环绕在所述内火盖的外部,所述弧形火盖设置于所述外火盖、内火盖之间,所述气体通道设置于所述外火盖与弧形火盖之间、所述弧形火盖与内火盖之间。
[0007]较佳地,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外混气室,所述弧形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中混气室,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内混气室,所述外混气室、中混气室和内混气室用于输送燃气,所述外混气室、中混气室相互连通或独立设置。
[0008]较佳地,所述弧形火盖面向内火盖的一侧、面向外火盖的一侧均设置有火孔。
[0009]较佳地,所述燃烧器炉头还包括若干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内火盖、弧形火盖之间,所述导流板绕所述内火盖的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板将位于所述内火盖、弧形火盖之间的气体通道分隔成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气体通道面向所述内火盖,所述第二气体通道面向所述弧形火盖。
[0010]较佳地,所述导流板远离基座的边缘向所述弧形火盖的方向倾斜。
[0011]较佳地,所述弧形火盖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弧形火盖绕所述内火盖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2]较佳地,所述内火盖的中间形成中心孔;所述燃烧器炉头还包括补风管,所述补风管的出口端插入所述内火盖的中心孔中,所述补风管用于输送空气并能使所述空气从所述补风管的出口端流出。
[0013]较佳地,所述内火盖环绕所述中心孔形成若干火孔;所述燃烧器炉头还包括管盖,所述管盖盖在所述补风管的出口端上,所述补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管盖之间形成若干空气
出口,所述空气出口将所述补风管的内部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0014]较佳地,所述补风管的出口端形成若干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管盖之间形成所述空气出口。
[001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灶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燃烧器炉头。
[0016]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
[0017]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18]上述燃烧器炉头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炉头的灶具,通过中环使用若干弧形火盖的间隔设置,形成径向的气流路径;并在相邻的火盖之间设置气体通道,形成轴向的气流路径;使燃烧器炉头形成交叉立体的供氧通道,可满足燃烧器炉头大负荷作业的需求,同时结构紧凑,火孔合理密布,能够提供更高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燃烧器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炉头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炉头的补风管、管盖的组合示意图。
[0022]图4为安装有图1所示的燃烧器炉头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所示的灶具的剖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基座1,上表面11,下表面12,气体通道13,第一气体通道131,第二气体通道132;火盖2,火孔21,内火盖22,中心孔221,小火孔222,外火盖23,弧形火盖24,外混气室25,中混气室26,内混气室27;间隙3;导流板4,边缘41;补风管5,出口端51,缺口52;管盖6;空气出口7;引射管8。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燃烧器炉头的结构示意图。该燃烧器炉头包括基座1和若干火盖2,基座1形成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火盖2盖在基座1的上表面11。火盖2与基座1之间形成混气室,混气室用于输送燃气,火盖2上设有将混气室与外部相连通的火孔21,使燃气能从火孔21逸出并被点燃。火盖2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火盖22、外火盖23等。其中,内火盖22放置于基座1的中心,外火盖23放置于基座1的外边缘,外火盖23环绕在内火盖22的外部。不同位置的火盖2,可提供不同位置的火焰,从而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
[0028]本实施例的火盖2,还包括若干弧形火盖24。若干弧形火盖24绕内火盖22的周向设置,相邻的弧形火盖24之间形成间隙3;基座1上还设有若干气体通道13,气体通道13从基座1的下表面12延伸至基座1的上表面11,气体通道13设置于相邻的火盖2之间。
[0029]将中环设置成若干小的弧形火盖24,并使相邻的弧形火盖24之间形成间隙3。间隙3提供沿基座1径向的二次空气,气体通道13提供沿基座1轴向的二次空气,实现了燃烧器炉
头的立体供氧。
[0030]当燃烧器炉头同时设置外火盖23、内火盖22时,弧形火盖24设置于外火盖23、内火盖22之间,气体通道13设置于外火盖23与弧形火盖24之间、弧形火盖24与内火盖22之间。其中,弧形火盖24面向内火盖22的一侧、面向外火盖24的一侧均设置有火孔21。这种火孔分布方式和气体通道13相对应,能够有效缓解外火盖23的火孔分布过密的压力,更合理地分布火孔,使锅底受热均匀。
[0031]其中一种较佳的排列方式为:内火盖22、弧形火盖24和外火盖23形成三层,且弧形火盖2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弧形火盖24绕内火盖22的周向均匀分布。对应地,气体通道13的数量也为三个,分别对应三个弧形火盖24设置。这样,形成二次空气的三个径向通道、三个轴向通道,交叉立体设置,能实现火盖内外双向补风,为大负荷燃烧提供充足氧气。经测试可知,上述气体流道设置,天然气负荷可达4.5KW,效率达到80%,火孔强度可达8W/mm2,性能稳定。
[0032]该燃烧器炉头的多路供氧方式,可满足燃烧器炉头大负荷作业的需求,同时结构紧凑,火孔合理密布,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
[0033]如图2至图3所示,该燃烧器炉头还包括若干导流板4,导流板4设置于内火盖22、弧形火盖24之间,导流板4绕内火盖22的周向设置,导流板4将位于内火盖22、弧形火盖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炉头,包括基座、若干火盖,所述基座形成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火盖盖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火盖包括一内火盖和若干弧形火盖,若干所述弧形火盖绕所述内火盖的周向设置,相邻的弧形火盖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基座上还设有若干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从所述基座的下表面延伸至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气体通道设置于相邻的火盖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炉头,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火盖还包括外火盖,所述外火盖环绕在所述内火盖的外部,所述弧形火盖设置于所述外火盖、内火盖之间,所述气体通道设置于所述外火盖与弧形火盖之间、所述弧形火盖与内火盖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外混气室,所述弧形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中混气室,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内混气室,所述外混气室、中混气室和内混气室用于输送燃气,所述外混气室、中混气室相互连通或独立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火盖面向内火盖的一侧、面向外火盖的一侧均设置有火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炉头还包括若干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于所述内火盖、弧形火盖之间,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达李林俞瑜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