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4983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包括报警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或第二杆体上,第一杆体纵向转动连接第二杆体;病毒消杀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上,病毒消杀模块包括喷液机构和设置有泵体的储液箱,储液箱为喷液机构提供消毒液,喷液机构喷出消毒液;驱动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或第二杆体上,驱动模块驱动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转动;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对病毒消杀系统供电;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供电模块的供电和断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系统在进行消杀时采用无人消杀的方式,均匀的对消毒液进行喷洒,不需要消杀人员长时间进入消杀环境,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并且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到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消毒也越来越重视,由病毒引发的各种疫情有史以来一直伴随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类的发展历程更是一部同疾病的斗争史,由各种病毒所造成的疫情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质量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并由此而导致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严重的冲击,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对已被病毒感染的环境进行病毒的消杀,并使得这些环境的安全指标达到标准,历来是阻断病毒传染、保护医患及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但是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传统做法是人工喷雾消毒,由消杀人员直接进入疫区,用手持消杀设备进行消毒工作,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消杀液喷洒不均匀,因此消杀效果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消毒人员与病毒的直接接触,会对消杀人员的身体直接产生危害,尽管他们配有防护措施,但长时间的接触,势必会产生不安全的因素,如果这些人也变成病毒病菌的携带者,就会形成新的感染源,在别的场合对其他人进行再传染或交叉传播。
[0003]为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设计的系统在进行消杀时采用无人消杀的方式,均匀的对消毒液进行喷洒,不需要消杀人员长时间进入消杀环境,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并且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设计的系统在进行消杀时采用无人消杀的方式,均匀的对消毒液进行喷洒,不需要消杀人员长时间进入消杀环境,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并且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包括报警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或第二杆体上,第一杆体纵向转动连接第二杆体;病毒消杀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上,病毒消杀模块包括喷液机构和设置有泵体的储液箱,储液箱为喷液机构提供消毒液,喷液机构喷出消毒液;驱动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或第二杆体上,驱动模块驱动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转动;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对病毒消杀系统供电;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供电模块的供电和断电。
[0006]其中,控制模块可以包括一个远程电源控制器,远程电源控制器能够通过电话或网络远程控制设备的电源开或关的设备,其内部含有一个移动手机卡,使得远程电源控制器可以接收到用户通过网络发送过来的信号,信号经过内部的处理器处理后转化成信号传递给控制开关,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处理器的型号可以选择ARMS3C2440A,控制模块6控制报警模块1、病毒消杀模块和驱动模块同时开始工作或关闭,其中,报警模块用于提醒行人或
车辆正在杀毒中,病毒消杀模块用于喷出消毒液进行杀毒,而驱动模块且驱动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转动,第一杆体在转动的过程中,病毒消杀模块也开始向四周喷洒消毒液,而不是固定对一个固定的区域喷洒消毒液,喷洒的均匀,消毒效果更好。
[0007]优选地,报警模块为警示灯和/或蜂鸣器。
[0008]优选地,喷液机构包括监控探头,设置在转臂上;转臂,固定连接第一杆体外表面;喷嘴,设置在转臂上,喷嘴通过输液管连接储液箱。
[0009]优选地,监控探头为无线网络传感摄像头,且监控探头与转臂之间的角度可调节,监控探头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在远程控制本技术时,了解其外部环境的情况,发生意外时可以立刻停止使用杀毒。
[0010]优选地,驱动模块包括电机,设置在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上;第一齿轮,套设在电机轴部;第二齿轮,套设在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上,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其中,所电机与第二齿轮设置在病毒消杀系统二个不同的结构件上。
[0011]优选地,为了方便对病毒消杀模块的高度进行调节,第二杆体的高度可调节,第一升降部,第一升降部靠近其下端位置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螺纹部;第二升降部,第二升降部设置有空腔,且空腔内壁靠近其下端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螺纹部;其中,第一螺纹部螺纹连接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升降部底部垂直连接座体。
[0012]优选地,第一升降部外壁螺纹可拆卸设置有把手,把手在第二升降部上方设置,工作人员在完成对第二杆体的高度调节之后,对把手进行拆卸,防止他人随意调节第二杆体的高度。
[001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
[0014]本技术设计的系统在进行消杀时采用无人消杀的方式,均匀的对消毒液进行喷洒,不需要消杀人员长时间进入消杀环境,防止医护人员被感染,并且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控制模块控制报警模块、病毒消杀模块和驱动模块同时开始工作或关闭,其中,报警模块用于提醒行人或车辆正在杀毒中,病毒消杀模块用于喷出消毒液进行杀毒,而驱动模块且驱动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转动,第一杆体在转动的过程中,病毒消杀模块也开始向四周喷洒消毒液,而不是固定对一个固定的区域喷洒消毒液,喷洒的均匀,消毒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第二杆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喷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报警模块;2、喷液机构;21、监控探头;22、转臂;23、喷嘴;3、第一杆体; 4、储液箱;5、驱动模块;6、控制模块;7、第二杆体;71、第一升降部;72、第一螺纹部; 73、第二升降部;74、第二螺纹部;75、把手;8、座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
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0]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报警模块1,设置在第一杆体3或第二杆体7上,第一杆体3纵向转动连接第二杆体7;病毒消杀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3上,病毒消杀模块包括喷液机构2和设置有泵体的储液箱4,储液箱4为喷液机构2提供消毒液,喷液机构2喷出消毒液;驱动模块5,设置在第一杆体3或第二杆体7 上,驱动模块5驱动第一杆体3相对于第二杆体7转动;供电模块,供电模块对病毒消杀系统供电;控制模块6,控制模块6控制供电模块的供电和断电,报警模块1可以为警示灯和/ 或蜂鸣器,驱动模块5包括电机,设置在第一杆体3和/或第二杆体7上;第一齿轮,套设在电机轴部;第二齿轮,套设在第一杆体3和/或第二杆体7上,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其中,所电机与第二齿轮设置在病毒消杀系统二个不同的结构件上。
[0021]如图2所示,喷液机构2包括监控探头21,设置在转臂22上;转臂22,固定连接第一杆体3外表面;喷嘴23,设置在转臂22上,喷嘴23通过输液管连接储液箱4,监控探头21 为无线网络传感摄像头,且监控探头21与转臂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报警模块(1),设置在第一杆体(3)或第二杆体(7)上,所述第一杆体(3)纵向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7);病毒消杀模块,设置在第一杆体(3)上,所述病毒消杀模块包括喷液机构(2)和设置有泵体的储液箱(4),所述储液箱(4)为喷液机构(2)提供消毒液,所述喷液机构(2)喷出消毒液;驱动模块(5),设置在第一杆体(3)或第二杆体(7)上,所述驱动模块(5)驱动所述第一杆体(3)相对于第二杆体(7)转动;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对所述病毒消杀系统供电;控制模块(6),所述控制模块(6)控制所述供电模块的供电和断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模块(1)为警示灯和/或蜂鸣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机构(2)包括:监控探头(21),设置在转臂(22)上;转臂(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体(3)外表面;喷嘴(23),设置在转臂(22)上,所述喷嘴(23)通过输液管连接储液箱(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非接触病毒消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探头(21)为无线网络传感摄像头,且所述监控探头(21)与所述转臂(22)之间的角度可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小岚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