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4931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属于循环供氧领域,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通过供氧通道的设置,在记性供氧时,混合从污水内向外溢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从外向内引入空气,显著提高污水中含氧量,同时在储气绒毛束以及容气堆的作用下,可以为通入的混合气体提供一定的附着点,使混合气体被临时存储,进而有效延长混合气体在污水中存在时长,相较于现有技术,进一步提高污水中含氧量,使微生物活跃度更高,从而提高其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另外配合气震摆球的作用,可以在快速流通的空气作用下,撞击污水池外壁,从而使临时存储的混合气体加速溢出至污水中,进行供氧。进行供氧。进行供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循环供氧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与转换。氨主要以有机氮和氨氮的形式存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很容易转化为氨氮。在好氧条件下,氨氮通过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NO2

和硝态氮NO3

,接着,在厌氧条件下,NO2

和NO3

通过反硝化菌的作用转化为氮气逸到大气中,达到除氮的目的;磷的处理,则是通过聚磷菌、藻类等吸收与转移,将这些摄取大量磷的微生物从废水中去除,即可达到除磷的目的;藻类及病菌的去除,通过生物食物链,形成良好的营养竟争之势,达成生长抑制效果,强大的水生食物链,生物生态性循环食物链可克制生物的爆发性发展。强大的微生物群落可形成共代谢功能。在一些天然条件下并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在生长基质和其他可转化化合物存在下,微生物对非生长基质的转化,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这一现象称为共代谢。例如,普通的脱硫弧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属单独与苯甲酸培养时,均不能降解苯甲酸,但当两者在含苯甲酸和SO42

的基质中共同培养时,可彻底降解苯甲酸,同时将SO42

还原为H2S。
[0003]对于一些微生物,例如好氧细菌,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的过程中需要氧气,传统污水治理工艺中对污水中供氧一般使用供氧机,这种方式一般是增大污水的表面的流动性,从而将空气引入污水内,但是,由于氧气不溶于水,其在进入到水体内部后,会的从污水中相对较快溢出,导致氧气整体在污水中存在的时长较短,使微生物对氧气利用率较低,影响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它通过供氧通道的设置,在记性供氧时,混合从污水内向外溢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从外向内引入空气,显著提高污水中含氧量,同时在储气绒毛束以及容气堆的作用下,可以为通入的混合气体提供一定的附着点,使混合气体被临时存储,进而有效延长混合气体在污水中存在时长,相较于现有技术,进一步提高污水中含氧量,使微生物活跃度更高,从而提高其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另外配合气震摆球的作用,可以在快速流通的空气作用下,撞击污水池外壁,从而使临时存储的混合气体加速溢出至污水中,进行供氧。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包括设置在污水池外侧的供氧通道以及连接
在供氧通道上端口部的鼓风机,所述污水池包括沿着供氧通道砌设的外封层、固定连接在外封层内壁的内封层以及溢气层,所述内封层和溢气层相互靠近的一端相接触,所述供氧通道内底端与外封层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所述外封层底部开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孔,所述外封层内还镶嵌有多组与气孔相匹配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一端延伸至溢气层内,所述导气管另一端与气孔相通,所述供氧通道内底端放置有容气堆,通过供氧通道的设置,在记性供氧时,混合从污水内向外溢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从外向内引入空气,显著提高污水中含氧量,同时在储气绒毛束以及容气堆的作用下,可以为通入的混合气体提供一定的附着点,使混合气体被临时存储,进而有效延长混合气体在污水中存在时长,相较于现有技术,进一步提高污水中含氧量,使微生物活跃度更高,从而提高其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另外配合气震摆球的作用,可以在快速流通的空气作用下,撞击污水池外壁,从而使临时存储的混合气体加速溢出至污水中,进行供氧。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封层和溢气层的接触处位于污水池中线位置,且污水液面位于中线上方,有效保证混合气体溢出后能位于污水中,从而有效保证混合气体中氧气的利用率。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内封层和外封层均为实心结构,所述溢气层为多孔隙结构,一方面有效保证污水不易溢出至供氧通道内,另一方面,有效保证混合气体溢出的位置位于污水池中部以下,提高氧气利用率。
[0011]进一步的,所述容气堆包括多个粒径不同并堆积在一起的气块,所述气块为多通透孔结构,容气堆一方面有效拦截混合气体,从而降低混合气体向上进入到污水中的速度,进而有效延长混合气体向上溢出污水液面的时间,另一方面,其多孔结构可以容纳部分混合气体,为混合气体提供一定的附着点,进而有效延长混合气体在污水中存在时长,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整体氧气的利用率,同时有效提高污水中含氧量,使微生物活跃度更高,从而提高其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0012]进一步的,在竖直方向上的所述溢气层包括与外封层内壁固定连接的通透气泡夹层以及多个均匀固定连接在通透气泡夹层内壁的储气绒毛束,相邻两个所述储气绒毛束相互接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绒毛束包括与通透气泡夹层固定的主杆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主杆端部呈放射状分布的柔性绒毛,并且可以使通入的混合气体以气泡的方式辅助在其表面,在水流作用下柔性柔毛能够随水飘动,从而缓缓将气泡带动污水中,相较于混合气体直接通入到污水中,显著延长混合气体在污水中的停留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污水中氧含量,使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更快。
[0014]进一步的,所述供氧通道左右内壁与外封层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斜撑板,所述斜撑板为多通透孔结构,使斜撑板不易对混合气体的流通性造成影响。
[0015]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斜撑板和支撑杆的其中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气震摆球,多个所述气震摆球沿着供氧通道内气流的方向分布,所述气震摆球包括飘带以及连接在飘带端部的动击球,所述动击球为空心结构,且动击球内部放置有多个配重球,配重球用于提高动击球的重力,使其在撞击时产生的震动力更大。
[0016]进一步的,所述飘带长度大于供氧通道内壁与外封层外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有效保证其在通入的空气作用下摆动时,能够撞击到外封层外表面,从而使得容气堆以及储气
绒毛束上附着有混合气体能够震动溢出,且飘带为柔性材料制成,使其在空气冲击下能够带动动击球一起随风摆动,所述动击球为硬性轻质材料制成,使其撞击到外封层时,为硬性接触,能够产生较大的震动力,便于容气堆以及储气绒毛束上附着有混合气体的溢出。
[0017]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实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S1、将供氧通道右端的口部封堵,然后从供氧通道左端的口部向其内部通入氧含量不低于50%的氧气和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
[0019]S2、混合气体沿着气孔和导气管进入到溢气层内;
[0020]S21、一部分混合气体直接从底部向上溢出,与容气堆接触,并经过容气堆后溢出至污水内;
[0021]S22、另一部分混合气体溢出至竖直的溢气层处,穿过储气绒毛束,然后溢出至污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包括设置在污水池外侧的供氧通道(1)以及连接在供氧通道(1)上端口部的鼓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包括沿着供氧通道(1)砌设的外封层(21)、固定连接在外封层(21)内壁的内封层(22)以及溢气层(23),所述内封层(22)和溢气层(23)相互靠近的一端相接触,所述供氧通道(1)内底端与外封层(21)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4),所述外封层(21)底部开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孔(7),所述外封层(21)内还镶嵌有多组与气孔(7)相匹配的导气管(8),所述导气管(8)一端延伸至溢气层(23)内,所述导气管(8)另一端与气孔(7)相通,所述供氧通道(1)内底端放置有容气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封层(22)和溢气层(23)的接触处位于污水池中线位置,且污水液面位于中线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封层(22)和外封层(21)均为实心结构,所述溢气层(23)为多孔隙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气堆包括多个粒径不同并堆积在一起的气块,所述气块为多通透孔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的所述溢气层(23)包括与外封层(21)内壁固定连接的通透气泡夹层(231)以及多个均匀固定连接在通透气泡夹层(231)内壁的储气绒毛束(232),相邻两个所述储气绒毛束(232)相互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绒毛束(232)包括与通透气泡夹层(231)固定的主杆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主杆端部呈放射状分布的柔性绒毛。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废水降解用循环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通道(1)左右内壁与外封层(21)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丽红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