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302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8:09
在线圈装置(1)设置:第1线圈(6),其具有板状的第1线圈主体(6a),该第1线圈主体具有第1端部(6b)和第2端部(6c),并且以第2端部(6c)位于比第1端部(6b)靠柱状部(42a)的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而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柱状部(42a);以及第2线圈(7),其与第1线圈(6)并联地电连接,且具有板状的第2线圈主体(7a),该第2线圈主体具有第3端部(7b)和第4端部(7c),该第2线圈主体以第3端部(7b)位于比第1线圈(6)的第2端部(6c)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且第4端部(7c)位于比第3端部(7b)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而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柱状部(42a)。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柱状部(42a)。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柱状部(42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圈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圈装置,该线圈装置具备具有柱状部的芯、以及具有呈螺旋状地卷绕于该芯的柱状部的板状的线圈主体的线圈。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线圈装置,该线圈装置具备具有柱状部的芯、以及呈螺旋状地卷绕于该芯的柱状部的板状的线圈。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221263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等现有的线圈装置中,为了增大在线圈流动的电流的容许量(即线圈装置的容许电流量),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厚构成线圈的板材。因此,在现有的线圈装置中,难以增大容许电流量。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一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增大线圈装置的容许电流量。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此公开的技术中,对于线圈装置而言,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芯,其具有沿着预定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柱状部;第1线圈,其具有板状的第1线圈主体,该第1线圈主体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并且以第2端部位于比该第1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而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芯的柱状部;以及第2线圈,其与所述第1线圈并联地电连接,该第2线圈具有板状的第2线圈主体,该第2线圈主体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并且以第3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线圈的第2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且第4端部位于比该第3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而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芯的柱状部。
[001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2]根据本公开,能够使电流分开并向并联地电连接的第1和第2线圈流动,因此,与在芯仅卷绕1个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线圈装置的容许电流量。即,本专利技术能够增大线圈装置的容许电流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A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线圈装置的马达的俯视图。
[0014]图1B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线圈装置的马达的侧视图。
[0015]图1C是图1B的IC

IC线处的剖视图。
[0016]图2是表示在分割芯安装有线圈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3是线圈组的立体图。
[0018]图4是图2的IV

IV线处的剖视图。
[0019]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与图4相当的图。
[0020]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与图4相当的图。
[0021]图7是实施方式2的与图3相当的图。
[0022]图8是与图7的VIII-VIII线对应的剖视图。
[0023]图9是实施方式3的与图4相当的图。
[0024]图10是实施方式4的与图8相当的图。
[0025]图11是实施方式5的与图9相当的图。
[0026]图12是实施方式6的与图10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实施方式1)
[002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图1A~图1C分别为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线圈装置的马达1的俯视图、侧视图、剖视图。不过,在任一图中均未对机壳等进行图示。该马达1在机壳(未图示)的内部具有轴2、转子3、定子4、线圈U11~W41、以及作为第1导电体和第2导电体的汇流条51~54。此外,在图1A和图1C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成为马达旋转轴向。
[0031]轴2在内部具有沿着马达旋转轴向延伸的中空部2a,在侧面设有多个贯通孔2b。中空部2a是用于对马达1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制冷剂C的通路,制冷剂C在中空部2a内沿着马达旋转轴向(轴2的长度方向)流动,并且在马达1的内部循环并进行流动。另外,流过中空部2a的制冷剂C的一部分从多个贯通孔2b流出,并且也从马达1的中心侧向外侧即也从转子3朝向定子4所在的方向流动,对转子3、定子4进行冷却。
[0032]转子3与轴2的外周相接触地设置,该转子3包括与定子4相对且N极、S极沿着轴2的外周方向交替配置的磁体31、3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了钕磁体作为转子3所使用的磁体31,但对于其材料、形状、材质而言,能够根据马达1的输出等来适当变更。
[0033]定子4具有由12个图2和图4所示的分割芯40a构成的定子芯40。通过围绕马达1的旋转轴排列12个分割芯40a而构成了定子芯40。分割芯40a具有构成大致圆环状的磁轭部41的大致板状的分割磁轭部40b。分割磁轭部40b的外周面呈以马达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地进行弯曲,另一方面,分割磁轭部40b的内周面以分割磁轭部40b的马达旋转周向中央变得最厚的方式平坦地形成。在分割磁轭部40b的内周面的马达旋转周向中央,齿部42遍及马达旋转轴向整体地朝向马达1的旋转中心突出设置。齿部42具有柱状部42a和伸出部42b,该柱状部42a自分割磁轭部40b的内周面以剖面四边形形状突出,该伸出部42b在该柱状部42a的顶端侧相对于柱状部42a向马达旋转周向两外侧伸出。即,齿部42的除了顶端部以外的部分构成了沿着预定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柱状部42a。并且,使环状的保持构件44嵌合在分割磁轭部40b的外周侧,由此这些分割芯40a相互连结。因此,在磁轭部41的内周面等间隔地配置有齿部42。齿部42的柱状部42a使构成其外周面的1对面朝向马达旋转轴向,并且使其余的1对面朝向马达旋转周向。在齿部42、42

之间分别设有槽43、43

。从马达旋转轴向观
察,定子4以与转子3分开一定的间隔的方式配置于转子3的外侧。定子芯40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是通过使由含有硅等的电磁钢板构成的多个芯片材沿着马达旋转轴向层叠而成的。
[00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3的磁极数是共计10极,其中,与定子4相对的N极为5个,S极为5个,槽43的数量为12个,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其他的磁极数和槽数的组合。
[0035]另外,定子4具有12组线圈组U11~W41,这些线圈组U11~W41被安装于各齿部42、42

,并且在从马达旋转轴向观察时,这些线圈组U11~W41配置于各槽43、43
……
内。再者,线圈组U11~U41与汇流条51熔接,线圈组V12~V42与汇流条52熔接,线圈组W11~W41与汇流条53熔接,从而一体化。
[0036]在此,表示线圈组的符号UXY、VXY、WXY中的第1个字符表示马达1的各相(在本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为U相、V相、W相),第2个字符表示同相内的线圈组的排列顺序。第3个字符表示磁场的朝向。第3个字符为1的线圈组产生的磁场的朝向与第3个字符为2的线圈组产生的磁场的朝向相反。以下,将第3个字符为1的线圈组U11、U41、V21、V41、W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具有:芯,其具有沿着预定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柱状部;第1线圈,其具有板状的第1线圈主体,所述第1线圈主体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并且以第2端部位于比该第1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芯的柱状部;以及第2线圈,其与所述第1线圈并联地电连接,该第2线圈具有板状的第2线圈主体,所述第2线圈主体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并且以第3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线圈的第2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且第4端部位于比该第3端部靠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方式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地卷绕于所述芯的柱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还具有:第1导电体,其将所述第1线圈主体的第1端部和所述第2线圈主体的第3端部电连接;以及第2导电体,其将所述第1线圈主体的第2端部和所述第2线圈主体的第4端部电连接,所述第2线圈主体的卷绕方向与所述第1线圈主体的卷绕方向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装置还具有:第1导电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贺治元菱田光起河村清美玉村俊幸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