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53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属于装载机驾驶室技术领域,包括前围板、后围板、A立柱、B立柱和顶部框架,A立柱和B立柱均为空心管结构;所述A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连接端,所述B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连接端,所述A连接端内设置有A隔音机构,A隔音机构包括A钢板,A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隔音层;所述B连接端内设置有B隔音机构,B隔音机构包括B钢板,B钢板的上方设置有B隔音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目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的立柱结构,切断声音传播的路径,避免噪声传进驾驶室,影响驾乘人员,提升驾驶室的密封性及NVH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乘坐舒适性。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装载机驾驶室
,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工程机械驾驶室内部噪声按照传播路径的不同,可以分为结构噪声和空气噪声两类。结构噪声是指驾驶室外部噪声声波和振动源使其壁板振动而产生的辐射噪声,空气噪声是指驾驶室外部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直接以空气为传播路径(比如小孔、缝隙等)传入驾驶室内部的透射声。
[0003]目前装载机的驾驶室A立柱和B立柱的两端均处于开放状态,发动机噪声、路面噪声和气动噪声等通过立柱两端开放的端口缝隙、再经立柱上的安装孔直接传递到驾驶室内部,对驾乘人员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阻断噪声传播途径的驾驶室立柱结构,同时可以提升驾驶室的密封性及NVH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该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改进目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的立柱结构,切断声音传播的路径,避免噪声传进驾驶室,影响驾乘人员,提升驾驶室的密封性及NVH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包括前围板、后围板、A立柱、B立柱和顶部框架,A立柱和B立柱均为空心管结构;所述A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连接端,所述B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连接端,所述A连接端内设置有A隔音机构,A隔音机构包括A钢板,A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隔音层;所述B连接端内设置有B隔音机构,B隔音机构包括B钢板,B钢板的上方设置有B隔音层。
[0006]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A连接端包括A上连接端和A下连接端,A隔音机构包括A上隔音机构和A下隔音机构;
[0007]所述A上连接端内设置有A上隔音机构,A上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A上连接端底部的A上钢板,A上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上隔音层;
[0008]所述A下连接端内设置有A下隔音机构,A下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A下连接端底部的A下钢板,A下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下隔音层。
[0009]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A立柱两端可更好的进行声音的阻隔。
[0010]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A上连接端的外壁和顶部框架的前端焊接,A下连接端的外壁和前围板的后端焊接。
[0011]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A立柱可更便于与顶部框架和前围板连接。
[0012]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A立柱、A上连接端和A下连接端一体成型制造。
[0013]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A立柱的使用强度可更强,使用寿命也可得到延长。
[0014]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B连接端包括B上连接端和B下连接端,B隔音机构
包括B上隔音机构和B下隔音机构;
[0015]所述B上连接端内设置有B上隔音机构,B上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B上连接端底部的B上钢板,B上钢板的上方设置有B上隔音层;
[0016]所述B下连接端内设置有B下隔音机构,B下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B下连接端底部的B下钢板,B下钢板的上方设置有B下隔音层。
[0017]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B立柱两端可更好的进行声音的阻隔。
[0018]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B上连接端的外壁和顶部框架的后端焊接,B下连接端的外壁和后围板的前端焊接。
[0019]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B立柱可更便于与顶部框架和后围板连接。
[0020]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B立柱、B上连接端和B下连接端一体成型制造。
[0021]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B立柱的使用强度可更强,使用寿命也可得到延长。
[0022]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A隔音层和B隔音层均采用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
[0023]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A料和B料可以在一定混合比例下快速反应发泡成型,其应用于空腔密封时,可非常有效地阻隔气流,抑制空气传播,提高整车隔音降噪性能;在阻断通道时,由于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具有多孔吸声的内部结构,使声波能量得到很大的吸收与衰减,与传统夹胶板对比声压可降低3~5dB。
[0024]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是由A、B 2种组分经精确计量,在喷涂时均匀混合,经复杂的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而生成的能牢固粘接在被涂物表面的泡沫塑料;双组分聚氨酯发泡:内腔填充效果更好,发泡均匀致密,适用于驾驶室各种空腔封堵,不需要用特殊的模具进行加工制造,注胶量可以随空腔形状大小进行任意调整。
[0025]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原始体积较小,膨胀后的发泡材料形成与A、B立柱连接端空心结构相同的形状,并能够牢牢的卡在A、B立柱连接端内部通道中间,此特征对于复杂形状的立柱尤为实用,因此本方案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双组分聚氨酯发泡材料,可更好的降低研发费用,尽快实现产品化,产生经济效益。
[0026]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中,上述A立柱的内壁上和B立柱的内壁上均贴附有隔音棉。
[0027]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可更好的增强A立柱管壁和B立柱管壁的隔音作用,更进一步的阻隔噪声进入驾驶室。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改进目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的立柱结构,在A立柱端口开放处和B立柱端口开放处增设隔音机构,切断声音传播的路径,避免噪声传进驾驶室,影响驾乘人员,提升驾驶室的密封性及NVH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30]为更清楚地说明
技术介绍
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
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0031]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A上隔音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A下隔音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技术B上隔音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为本技术B下隔音机构结构示意图。
[0036]图中所示:1

前围板;2

后围板;3

顶部框架;4

A立柱;41

A上连接端;42

A下连接端;5

B立柱;51

B上连接端;52

B下连接端;53

B立柱安装孔;6

A上钢板;7

A上隔音层;8

A下钢板;9

A下隔音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包括前围板、后围板、A立柱、B立柱和顶部框架,A立柱和B立柱均为空心管结构;所述A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A连接端,所述B立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B连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A连接端内设置有A隔音机构,A隔音机构包括A钢板,A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隔音层;所述B连接端内设置有B隔音机构,B隔音机构包括B钢板,B钢板的上方设置有B隔音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连接端包括A上连接端和A下连接端,A隔音机构包括A上隔音机构和A下隔音机构;所述A上连接端内设置有A上隔音机构,A上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A上连接端底部的A上钢板,A上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上隔音层;所述A下连接端内设置有A下隔音机构,A下隔音机构包括设置在A下连接端底部的A下钢板,A下钢板的上方设置有A下隔音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上连接端的外壁和顶部框架的前端焊接,A下连接端的外壁和前围板的后端焊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载机驾驶室框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学花张明东江帅孟凡旺赵堑周海岗栾兴伟孙永伟曹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