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714075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包括内衬和面料外层,所述内衬由碳纤维和竹纤维复合组成,所述面料外层为聚酯纤维经纬编织组成,所述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口,所述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设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结构,且通风结构位于通风口正上方,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密封片和膨胀块,所述密封片底部一端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所述膨胀块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且膨胀块顶端缝接于密封片底部一端外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并吸收汗液,使得人体表面皮肤保持干燥凉爽,且能够及时关闭通风,防止汗液蒸发导致温度降低,提高了穿着的舒适性,简化了制备的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松球,为类球形或卵圆形,由木质化螺旋状排列的种鳞组成,直径4

6cm,多已破碎,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种鳞背面先端宽厚隆起,鳞脐钝尖,基部有残存的果柄或果柄痕,质硬,有松脂特异香气,味微苦涩,松球能使云杉果实展开孢子叶并使其在籽的腋下生长,这一现象即为松球效应,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服装上,当你感觉很热,并开始出汗时,像云杉鳞片似的微小凸起就开始工作,它如同人的毛孔一样将水分蒸发,并放进凉爽的空气,在不需要通风的情况下,云杉鳞片似的微小凸起就恢复到初始的状态,堵住“凉风”的入口,而第二层由孔隙很少的材料制成,以防止人在“气孔”处于打开状态时受到雨淋。
[0003]基于现有的仿松球效应的衣物,在制造生产过程中,成分要求较为苛刻,导致生产成本高,不适用于推广,同时,制作工艺繁杂,流程较多,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包括内衬和面料外层,所述内衬由碳纤维和竹纤维复合组成,所述面料外层为聚酯纤维经纬编织组成,所述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口,所述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设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结构,且通风结构位于通风口正上方,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密封片和膨胀块,所述密封片底部一端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所述膨胀块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外壁上,且膨胀块顶端缝接于密封片底部一端外壁上,所述密封片为聚氨酯半透膜,所述膨胀块包括聚乙烯醇缩醛纤维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
[0006]优选地,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碳纤维20

50份,竹纤维50

80份,聚酯纤维100份,聚氨酯半透膜60份,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0份,聚乙烯醇缩醛纤维60

80份。
[0007]优选地,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碳纤维60

80份,竹纤维80

110份,聚酯纤维100份,聚氨酯半透膜60份,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0份,聚乙烯醇缩醛纤维90

120份。
[0008]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一定量的竹纤维原料,切片后加热,得到熔融状态的竹纤维,取一定量的碳纤维原料,切片后加热,得到熔融状态的碳纤维,将熔融状态的竹纤维和碳纤维混合后拉丝,得到内衬;S2:取一定量的聚酯纤维经纬编织成的面料外层和密封片,利用激光裁剪技术对面料外层开口,通过纺织机将密封片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的外壁上;S3:取一定量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和聚乙烯醇缩醛纤维,将聚乙烯醇缩醛纤维作
为芯纱,利用纺织机将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缠绕在芯纱外表面上,得到复合纤维,将多股复合纤维通过S捻的方式得到膨胀块;S4:利用纺织机将膨胀块缝接于面料外层的顶部外壁上和密封片的底部外壁上,得到外层织物;S5:利用挤压机对步骤S1中的内衬和步骤S4中的外层织物进行挤压,得到织物。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膨胀块的设置,当膨胀块吸收人体表面的汗液时,膨胀块此时发生膨胀,使得膨胀块体积变大,进而使得密封片靠近膨胀块的一端上升,同时密封片另一端位置不变,使得密封片脱离面料外层的通风口,使得通风口能够进行通风,当膨胀块内的水分挥发完毕后,聚乙烯醇缩醛纤维使得膨胀块恢复原状,使得密封片再次对通风口进行密封,同时,设置有碳纤维,使得织物能够快速吸收人体表面的温度,并将温度传递给膨胀块,织物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并吸收汗液,使得人体表面皮肤保持干燥凉爽,且能够及时关闭通风,防止汗液蒸发导致人体表面皮肤温度降低,提高了穿着的舒适性,同时简化了制备的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的剖面结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的密封片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膨胀块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2]实施例1:参照图1

4,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包括内衬1和面料外层2,所述内衬1由碳纤维和竹纤维复合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为聚酯纤维经纬编织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口,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设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结构,且通风结构位于通风口正上方,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密封片3和膨胀块4,所述密封片3底部一端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所述膨胀块4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且膨胀块4顶端缝接于密封片3底部一端外壁上,所述密封片3为聚氨酯半透膜,所述膨胀块4包括聚乙烯醇缩醛纤维5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碳纤维40份,竹纤维60份,聚酯纤维100份,聚氨酯半透膜60份,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0份,聚乙烯醇缩醛纤维70份。
[0013]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一定量的竹纤维原料,切片后加热,得到熔融状态的竹纤维,取一定量的碳纤维原料,切片后加热,得到熔融状态的碳纤维,将熔融状态的竹纤维和碳纤维混合后拉丝,得到内衬;S2:取一定量的聚酯纤维经纬编织成的面料外层和密封片,利用激光裁剪技术对面料外层开口,通过纺织机将密封片缝接于面料外层顶部的外壁上;
S3:取一定量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和聚乙烯醇缩醛纤维,将聚乙烯醇缩醛纤维作为芯纱,利用纺织机将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缠绕在芯纱外表面上,得到复合纤维,将多股复合纤维通过S捻的方式得到膨胀块;S4:利用纺织机将膨胀块缝接于面料外层的顶部外壁上和密封片的底部外壁上,得到外层织物;S5:利用挤压机对步骤S1中的内衬和步骤S4中的外层织物进行挤压,得到织物。
[0014]上述织物通过热传递检测装置检测出在25℃,风力2级的条件下测得热传递效率为36.2%,汗液干燥时间为17min。
[0015]实施例2:参照图1

4,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包括内衬1和面料外层2,所述内衬1由碳纤维和竹纤维复合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为聚酯纤维经纬编织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口,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设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结构,且通风结构位于通风口正上方,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密封片3和膨胀块4,所述密封片3底部一端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所述膨胀块4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且膨胀块4顶端缝接于密封片3底部一端外壁上,所述密封片3为聚氨酯半透膜,所述膨胀块4包括聚乙烯醇缩醛纤维5和聚氨基甲酸酯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包括内衬(1)和面料外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1)由碳纤维和竹纤维复合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为聚酯纤维经纬编织组成,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开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口,所述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设有等距离分布的通风结构,且通风结构位于通风口正上方,所述通风结构包括密封片(3)和膨胀块(4),所述密封片(3)底部一端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所述膨胀块(4)缝接于面料外层(2)顶部外壁上,且膨胀块(4)顶端缝接于密封片(3)底部一端外壁上,所述密封片(3)为聚氨酯半透膜,所述膨胀块(4)包括聚乙烯醇缩醛纤维(5)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碳纤维20

50份,竹纤维50

80份,聚酯纤维100份,聚氨酯半透膜60份,聚氨基甲酸酯纤维60份,聚乙烯醇缩醛纤维60

80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松球效应传热导湿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寻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