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12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由壳体、数控装置及高压电源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壳体(15)内装配有三层支撑隔板(1)(2)(3),形成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4),下腔体(5),下腔体(5)内装配有电机(6),上腔体(4)内装有相互啮合的丝杠(7)和丝母(8),电机(6)与丝杠(7)直连,壳体上部包括上下两个金属极板(9)、(10),上极板(9)、下极板(10)分别与高压电源(11)正负极相连,上极板(9)由绝缘杆(12)固定于上层支撑隔板(1),下极板(10)与丝母(8)通过金属支撑杆(13)相连,可上下移动。(*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所属
本技术涉及一种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绿色植物亘古以来就生活在地球的巨大静电场中,大气电离层相对地面约有360KV的正电位,绿色植物的漫长发展史,造就了它对这个环境的适应及利用这个环境因素促进自己发展的遗传特性。给人们利用静电场影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先决条件。高压静电场由两张金属平行板产生,用其处理生物体,国内外最早见于1971年由中国沈阳农学院处理棉花籽。见我国沈阳农学院学报1972年第三期:高压静电场处理棉花籽增产效应试验的增产试验研究。当时高压电源采用沈阳高压开关厂的试验用电源,它的调幅由0-1000kv,当时所需处理电压为80kv,所以误差较大。两极板由镀锌铁板组成,两极板由固定的绝缘棒支撑,如果需要改变场强大小,需重新更换绝缘棒,用于调节极板间距。然而,上述做法费时费力,而且调节精度不高。操作繁琐,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大批量处理试材(花粉、种子、植株)的高精度的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壳体内装配有三层支撑隔板,形成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下腔体,下腔体内装配有电机,上腔体内装有相互啮合的丝杠和丝母,电机与丝杠直连,壳-->体上部包括上下两个金属极板,上极板、下极板分别与高压电源正负极相连,上极板由绝缘杆固定于上层支撑隔板,下极板与丝母通过金属支撑杆相连,可上下移动。本项技术的优点是: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和精度高,噪音低等优点。通过预设定,可以自动精确调节两块极板的间距,用于不同生理状态的花粉、种子及植株的生物处理,提高了种子生物活性,及陈种子的生活力。该装置能促进种子和花粉的萌发加快,萌发整齐,促进植株生长,对花粉处理后使花粉与柱头间的识别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花粉与柱头的亲和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由图1-图2可知,本技术是:在壳体15内装配有三层支撑隔板1、2、3,形成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4,下腔体5,下腔体内装配有电机6,上腔体内装有相互啮合的丝杠7和丝母8,电机6与丝杠7直连,壳体上部包括上下两个金属极板,上极板9,下极板10分别与高压电源11正负极相连,上极板9由绝缘杆12固定于上层支撑隔板1,下极板10与丝母8通过金属支撑杆13相连,可上下移动。所述的电机6为同步电机,通过导线与数控装置14相连。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首先将处理的生物体(例如花粉、种子、植株等)放在负极板上,然后由数控装置控制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与丝杠直连,驱动丝杠旋转带动丝母调节两极板间距离达到控制处理时间、处理次数的目的;再用高压电源调节两极板之间的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高压静电场生物处理装置,由壳体、数控装置及高压电源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壳体(15)内装配有三层支撑隔板(1)(2)(3),形成上下两个腔体,上腔体(4),下腔体(5),下腔体(5)内装配有电机(6),上腔体(4)内装有相互啮合的丝杠(7)和丝母(8),电机(6)与丝杠(7)直连,壳体上部包括上下两个金属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花张凤阁王正刘福全沈海龙张旸杨杰王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林业大学李玉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