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95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包括防眩罩和透镜,防眩罩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的高度小于外筒体,内筒体和外筒体通过若干个均匀分布在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的连接件连接;透镜嵌入安装在外筒体下端并与内筒体下端间隙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采用透镜结合防眩罩,使得灯具达到更好的防眩效果;该防眩罩设置的内筒体实现防眩的功能,设置的外筒体可控制出光范围,防止余光逸散,而外筒体设置的第一环形卡台实现收光的效果,其配合内筒体使得灯具发出的光线不易漏光,不会炫目耀眼,聚光性好,达到了出光柔和的效果,解决了光线刺眼眩目的问题。同时,能将LED的点光源变为面光源后发散,降低了UGR指数,提高了舒适度。舒适度。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灯具照明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LED灯由于具备各种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的使用,但是,LED是点光源,发出的光束较为集中,中心光强极高,在使用过程中光线很容易进入到人体眼睛中,当射灯发出的眩光强光照射到人眼中,会容易产生炫目,使人产生眼花甚至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会产生刺眼的眩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给使用者造成不适。
[0003]在使用LED灯时,一般会通过透镜/反光杯/扩散板等光学部分来进行二次光学处理以避免过高的光强造成不适,可是处理后的UGR指数仍在16以上,为能达到一个可使人眼完全舒服的工作状态,UGR指数需要在13或10以下,可是如果采用传统的办法,则成本造价就相当昂贵,光损大,光损一般都在20%

30%左右,故此也一直得不到广泛应用。为此,目前市面上LED照明灯具在防眩光方面一直没能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技术中传统照明灯具采用的LED光源的光线刺眼眩目,防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
[0005]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包括防眩罩和透镜,所述防眩罩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内筒体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筒体,所述内筒体和外筒体通过若干个均匀分布在所述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的连接件连接;所述透镜嵌入安装在所述外筒体下端并与所述内筒体下端间隙连接。
[0006]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外筒体的上端内壁沿所述外筒体一周向所述内筒体方向延伸出第一环形卡台,所述第一环形卡台位于所述内筒体的上方,所述第一环形卡台的上表面为斜面结构。
[0007]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外筒体的下端内壁沿所述外筒体一周设有第二环形卡台,所述第二环形卡台位于所述内筒体的下方,所述透镜安装在所述第二环形卡台上。
[0008]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透镜的出光面与所述内筒体的底端之间的间距大于3mm。
[0009]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筒体的下端部的直径与所述透镜的出光孔的直径相同。
[0010]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外筒体的上端外壁沿所述外筒体一周设有第三环形卡台。
[0011]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筒体上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部的直径,所述外筒体上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部的直径。
[001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筒体的上端连接,所述
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筒体的下端连接。
[0013]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内筒体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45度。
[0014]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的数量至少为3个。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通过在采用透镜结合防眩罩,使得灯具达到更好的防眩效果;该防眩罩设置的内筒体实现防眩的功能,设置的外筒体可控制出光范围,防止余光逸散,而外筒体设置的第一环形卡台实现收光的效果,其配合内筒体使得灯具发出的光线不易漏光,不会炫目耀眼,聚光性好,达到了出光柔和的效果,解决了光线刺眼眩目的问题。同时,能将LED的点光源变为面光源后发散,降低了UGR指数,提高了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爆炸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防眩罩结构图。
[0021]图5为本技术防眩罩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4]此外,若有“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实施例1
[0026]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如图1

3所示:包括防眩罩1和透镜2,透镜2嵌入安装在外筒体12下端。
[0027]在本实施例中,防眩罩1如图4

5所示: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通过若干个均匀分布在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之间的连接件13连接;内筒体11的高度小于外筒体12,外筒体12的高度高于内筒体11的设置,可防止从内筒体11的出光端发出的光线逸散,实现聚光的效果;优选的,内筒体11上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部的直径,外筒体12上端部的直径小于其下端部的直径,使其截面呈梯形结构,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采用上小下大的结构设计可实现收光的效果,从而控制出光范围,更好的实现防眩功能。
[002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内筒体11的下端部的直径与透镜2的出光孔21的直径相同,可更好的实现防眩效果。
[0029]在本实施例中,在外筒体12的上端内壁沿外筒体12一周向内筒体11方向延伸出第一环形卡台121,第一环形卡台121位于内筒体11的上方,且第一环形卡台121的上表面为斜面结构,该结构设置在外筒体12的上端,即外筒体12的出光口处,从而更好的控制出光效果。
[0030]而在在外筒体12的上端外壁沿外筒体12一周设有第三环形卡台123,设置的该第三环形卡台123可方便采用该防眩结构的灯具的玻璃盖板安装,实现密封。
[0031]本实施例的透镜2嵌入安装在外筒体12下端并与内筒体11下端间隙连接。具体为:在在外筒体12的下端内壁沿外筒体12一周设有第二环形卡台122,第二环形卡台122位于内筒体11的下方,同时,在外筒体12的下端沿外筒体12一周设有多个卡槽124,透镜2安装在第二环形卡台122上并与该卡槽124卡扣固定。
[0032]在本实施例中,透镜2的出光面与内筒体11的底端之间的间距大于3mm,优选的,透镜2的出光面与内筒体11的底端之间的间距设置为4

6mm。具体数据需要根据实验效果设置。
[003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的数量至少为3个,优选的,连接件13的数量可为3个、4个、5个,作为优选实施例,连接件13的数量为4个。
[0034]而连接件13的一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眩罩(1)和透镜(2),所述防眩罩(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所述内筒体(11)的高度小于所述外筒体(12),所述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通过若干个均匀分布在所述内筒体(11)和外筒体(12)之间的连接件(13)连接;所述透镜(2)嵌入安装在所述外筒体(12)下端并与所述内筒体(11)下端间隙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12)的上端内壁沿所述外筒体(12)一周向所述内筒体(11)方向延伸出第一环形卡台(121),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21)位于所述内筒体(11)的上方,所述第一环形卡台(121)的上表面为斜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筒体(12)的下端内壁沿所述外筒体(12)一周设有第二环形卡台(122),所述第二环形卡台(122)位于所述内筒体(11)的下方,所述透镜(2)安装在所述第二环形卡台(12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灯具的防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勇陈实杨斌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