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0935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属于船舶透气技术领域。包括多个独立的透气单元模块;透气单元模块包括透气管、水密腔、水密浮体、疏水透气管和耐压填充体;耐压填充体中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船舶舱室的透气管,透气管管道中设有水密腔,水密腔中设有用于水封的水密浮体;水密腔与外界环境之间还设有疏水透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外形美观,耐压能力强,布置和维护方便的优点;能够满足正常透气和疏水功能,具备完全静默浸没条件下防止海水、雨水倒灌功能;能够防止海水、雨水渗漏和倒灌进入舱室,具有较高的承压、承重能力。承重能力。承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属于船舶透气


技术介绍

[0002]船舶透气装置主要保证舱室内部与大气环境的气流交换,维持油舱、水舱、隔离舱等舱室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并且满足人员舒适度要求,广泛应用于吨位相对较小、功能要求较多、舱柜布置复杂的船舶及海洋工程项目。目前,常用船舶透气装置主要形式为鹅颈式透气管和带盖透气孔,基于管高度差、开口朝向和外部物理阻隔等原理,在满足透气基本要求的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雨水、海水和灰尘进入舱室内部。传统的透气管和透气孔通常安装于船舶甲板面或上层建筑外壁面,既影响通行,又不够美观,并且强度不够,容易损坏。此外,当船舶遭遇恶劣海况或气候条件,由于没有水封的部件,难以自动形成有效的水封和气密,使得飞溅海水、雨水很可能通过透气管和透气孔进入舱内,造成海水、雨水倒灌,影响船舶舱室环境和安全,甚至可能导致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透气装置存在的海水、雨水渗漏和倒灌进入舱室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海水、雨水渗漏和倒灌进入舱室,具有较高的承压、承重能力的船用透气装置。
[0004]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船舶甲板上设有透气装置,包括透气单元模块;透气单元模块包括透气管、水密腔、水密浮体、疏水透气管和耐压填充体;耐压填充体中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船舶舱室的透气管,透气管管道中设有水密腔,水密腔中设有用于水封的水密浮体;水密腔与外界环境之间还设有疏水透气管;所述透气管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透气外孔,疏水透气管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疏水透气排口,透气外孔设于疏水透气排口上方。
[0005]优选地,所述疏水透气管与水密腔连接的一端设为疏水透气管进口,疏水透气管进口设于疏水透气排口上方。
[0006]优选地,所述透气管设于连接船舶舱室的一端设有透气内孔;船舶甲板上设有与透气管的透气内孔相对应的船舶甲板透气孔,透气内孔的直径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
[0007]优选地,所述透气装置外表面的透气外孔和疏水透气排口的有效截面积之和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面积的1.25倍。
[0008]优选地,与所述透气外孔连接的透气管通道与水平面之间设有防止雨水倒流入透气管的倒角。
[0009]优选地,所述水密腔靠近透气内孔的一端设为水密腔进口,水密腔另一端设为水密腔出口;水密腔进口的截面积小于水密腔出口的截面积。
[0010]优选地,与所述水密腔进口相邻的透气管管道设有沿重力方向,向下水平截面积逐渐变大的腔道。
[0011]优选地,所述水密浮体设为弹性体,水密浮体密度设为小于950kg/m3。
[0012]优选地,所述水密浮体设为沿着重力方向的轴对称旋转体;水密浮体设为由上半部和下半部连接组成的一整体;水密浮体上半部设有与水密腔进口的腔口形状相对应的用于封堵水密腔进口的外轮廓,水密浮体的重心设于下半部的中心轴线上。
[0013]优选地,所述水密腔的内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水密浮体的浮体支架。
[0014]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由于采用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整个装置外轮廓为弧形,布置整洁美观。内部采用耐压填充体作为透气腔支撑材料,增强装置的承压能力和抗冲击能力,不影响人员通行。优化设计的水密浮体具有更好的稳性和密封性,具有多个透气孔和疏水透气孔,疏水透气管兼进排气和泄水功能,能够增加空气的流通面积,自动排出装置内部的积水。模块化拼接组合,安装拆卸性和维护性更好,单个或少量透气孔失效,只需要更换对应模块,而整个装置仍能够维持一定的透气功能,可靠性更高,降低维护时间和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透气装置的俯视图;
[0017]图2为图1中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透气装置的A

A正向剖面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透气装置的水密浮体正向剖视图;
[0019]附图标记:1.透气管;2.透气外孔;3.透气内孔;4.水密腔;4

1.水密浮体上半部;4

2.水密浮体下半部;4

3.水密浮体空腔;5.水密腔进口;6.水密腔出口;7.水密浮体;8.浮体支架;9.疏水透气管;10.疏水透气管进口;11.疏水透气排口;12.耐压填充体;13.透气单元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1]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船舶甲板上设有透气装置,包括透气单元模块13;透气单元模块13包括透气管1、水密腔4、水密浮体7、疏水透气管9和耐压填充体12;耐压填充体12中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船舶舱室的透气管1,透气管1管道中设有水密腔4,水密腔4中设有用于水封的水密浮体7;水密腔4与外界环境之间还设有疏水透气管9;透气管1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透气外孔2,疏水透气管9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疏水透气排口11,透气外孔2设于疏水透气排口11上方。疏水透气管9与水密腔4连接的一端设为疏水透气管进口10,疏水透气管进口10设于疏水透气排口11的上方。透气管1设于连接船舶舱室的一端设有透气内孔3;船舶甲板上设有与透气管1的透气内孔3相对应的船舶甲板透气孔,透气内孔3的直径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透气装置外表面的透气外孔2和疏水透气排口11的有效截面积之和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面积的1.25倍。与透气外孔2连接的透气管1通道与水平面之间设有防止雨水倒流入透气管的倒角。水密腔4靠近透气内孔3的一端设为水密腔进口5,水密腔4另一端设为水密腔出口6;水密腔进口5的截面积小于水密腔出口6的截面积。与水密腔进口5相邻的透气管1管道设有沿重力方向,向下水平截面积逐渐变大的腔道。水密浮体7设为弹性体,水密浮体7 密度设为小于950kg/m3。水密
浮体7设为沿着重力方向的轴对称旋转体;水密浮体设为由水密浮体上半部4

1和水密浮体下半部4

2连接组成的一整体;水密浮体上半部4

1设有与水密腔进口5的腔口形状相对应的用于封堵水密腔进口5的外轮廓,水密浮体7的重心设于下半部4

2的中心轴线上。水密腔4的内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水密浮体的浮体支架8。
[0022]实施例
[0023]在本实施例中,船舶采用本技术的防水耐压疏水透气装置,由若干独立透气单元模块13组成,每个模块包括透气管1、透气外孔2、透气内孔3、水密腔4、水密腔进口5、水密腔出口6、水密浮体7、浮体支架8、疏水透气管9、疏水透气管进口10、疏水透气排口11、耐压填充体12。
[0024]透气管1与透气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船舶甲板上设有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气单元模块;透气单元模块包括透气管、水密腔、水密浮体、疏水透气管和耐压填充体;耐压填充体中设有连通外界环境和船舶舱室的透气管,透气管管道中设有水密腔,水密腔中设有用于水封的水密浮体;水密腔与外界环境之间还设有疏水透气管;所述透气管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透气外孔,疏水透气管连接外界环境的一端设有疏水透气排口,透气外孔设于疏水透气排口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透气管与水密腔连接的一端设为疏水透气管进口,疏水透气管进口设于疏水透气排口的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管设于连接船舶舱室的一端设有透气内孔;船舶甲板上设有与透气管的透气内孔相对应的船舶甲板透气孔,透气内孔的直径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船用浸没式防水耐压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装置外表面的透气外孔和疏水透气排口的有效截面积之和大于船舶甲板透气孔面积的1.25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船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雨舟王树信陈勇彭佳杰林睿代黎博贺天智陈旭汪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零八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