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03398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换热器包括:筒体,筒体具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设置有供冷媒流动的换热管;液侧管箱,液侧管箱连接在筒体上;均液板,均液板上设置有均液通道,均液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液侧管箱内,且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处于制冷位置时,均液板覆盖换热管管口,且均液通道与管口对应连接,处于制热位置时,均液板与换热管分离。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冷水机组,制冷状态采用的蒸发器多为干式壳管换热器。干式壳管换热器具有回油可靠的特点,因此在冷水机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进入干式壳管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冷媒大多是冷媒气液混合物,而冷媒气体基本上不能进行换热,在换热管中只有冷媒液体进行换热,若分配到各个换热管的冷媒气液混合物的量不均匀,或者是气液比例有很大差异,就会使某些换热管的换热效果变差,最终导致整个换热器无法充分换热而导致换热效果变差。
[0003]为了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干式壳管换热器的进液口通过在换热器的液端固定带孔均液板对高流速冷媒气液混合物进行均流,均液板的均液孔与各换热管的管口一一对应,且均液孔的横截面积相较于换热管的管口的横截面积小,保证冷媒气液混合物均匀流到各换热管内。
[0004]但是此种结构的干式壳管换热器在制热状态中作为冷凝器使用,其中的换热管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与制冷状态相反,从换热管的管口流出的液态冷媒需要通过均液板的均液孔,导致均液板额外增加了流动阻力,使得制热状态下干式壳管换热器性能受到不利影响,出现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温度调节系统,以使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的性能均较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筒体,筒体具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设置有供冷媒流动的换热管;液侧管箱,液侧管箱连接在筒体上;均液板,均液板上设置有均液通道,均液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液侧管箱内,且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处于制冷位置时,均液板覆盖换热管管口,且均液通道与管口对应连接,处于制热位置时,均液板与换热管分离。
[0007]如此设置,换热器的筒体用于容纳换热管和换热介质,使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腔室内与换热管中的冷媒进行换热。液侧管箱内可移动地设置有均液板,换热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均液板覆盖换热管的管口,使冷媒需要通过均液通道进入换热管,由于均液板的节流效果,因而保证进入各个换热管中的冷媒量和气液比均衡,确保了换热效果。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时,均液板与换热管分离,露出换热管的管口,使从换热管流出的冷媒可以不受均液板的阻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热模式下均液板额外增加了流动阻力,使得制热状态下换热器性能受到不利影响,出现下降的问题。
[0008]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对均液板进行导向,换热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导向结构,限位导向结构设置在液侧管箱内,并与均液板连接,以限制均液板沿第一方向移动。
[0009]如此设置,使得均液板移动能够导向,从而运动更加可靠。
[0010]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安装,且提升适应性,第一方向平行于换热管的轴向,或者,第一方向垂直于换热管的轴向。
[0011]如此设置,使得均液板可以根据需要朝向适当的方向移动。
[0012]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安装,降低成本,限位导向结构包括限位杆,液侧管箱包括设置在筒体的第一端的液侧管板和与液侧管板连接的液侧端盖,限位杆的第一端连接在液侧端盖上,限位杆的第二端连接在液侧管板上。
[0013]如此设置,既能够可靠地对均液板进行导向,又能够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0014]进一步地,为了确保限位杆安装可靠,液侧端盖上设置有与限位杆的第一端插接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或,液侧管板上设置有与限位杆的第二端紧固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0015]如此设置,使得限位杆更加便于安装和拆卸。
[0016]进一步地,为了使冷媒能够根据需要可靠地流入或流出,液侧管箱上设置有第二腔室、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液侧管箱内还设置有分割凸起,分割凸起将第二腔室分割为与冷媒进口连接的均液腔和与冷媒出口连接的冷媒出腔,均液腔和冷媒出腔之间通过开口连接,处于制冷位置时,均液板封闭开口,处于制热位置时,均液板打开开口。
[0017]如此设置,使得可以分割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避免冷媒泄漏或回流。
[0018]进一步地,为了确保制冷时的换热效率,液侧管箱上的冷媒进口的数量大于冷媒出口的数量。
[0019]如此设置,保证了制冷时冷媒的流入效率,进而保证了换热效率。
[0020]进一步地,为了提升均液效果,均液通道包括均液通孔和毛细管,均液通孔贯穿均液板,毛细管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均液通孔内。
[0021]如此设置,可以利用毛细管的节流作用使冷媒均布效果更好。
[0022]进一步地,为了提升均液效果,均液通道与换热管一一对应地设置。
[0023]如此设置,可以确保各换热管均能够通过均液通道进液。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0025]如此设置,可以提升温度调节系统的制冷、制热效能。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处于制冷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中液侧管箱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处于制热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0]10、筒体;11、第一腔室;12、进液口;13、出液口;20、换热管;30、液侧管箱;31、液侧管板;32、液侧端盖;321、冷媒进口;322、冷媒出口;33、分割凸起;40、均液板;41、毛细管;50、限位导向结构;61、气侧管板;62、气侧端盖;63、气侧出口。
[003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5]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换热器包括筒体10、液侧管箱30和均液板40,筒体10具有第一腔室11,第一腔室11内设置有供冷媒流动的换热管20;液侧管箱30连接在筒体10上;均液板40上设置有均液通道,均液板40可移动地设置在液侧管箱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具有第一腔室(11),所述第一腔室(11)内设置有供冷媒流动的换热管(20);液侧管箱(30),所述液侧管箱(30)连接在所述筒体(10)上;均液板(40),所述均液板(40)上设置有均液通道,所述均液板(4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液侧管箱(30)内,且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处于所述制冷位置时,所述均液板(40)覆盖所述换热管(20)管口,且所述均液通道与所述管口对应连接,处于所述制热位置时,所述均液板(40)与所述换热管(20)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导向结构(50),所述限位导向结构(50)设置在所述液侧管箱(30)内,并与所述均液板(40)连接,以限制所述均液板(4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换热管(20)的轴向,或者,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换热管(20)的轴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导向结构(50)包括限位杆,所述液侧管箱(30)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10)的第一端的液侧管板(31)和与所述液侧管板(31)连接的液侧端盖(32),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液侧端盖(32)上,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液侧管板(3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赵龙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