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9220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第四反相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以及八个晶体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MOS数量少,面积小,在在管子选相同尺寸时,传播延时少,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
技术介绍
科学家Landauer提出:经典电路存在不可逆操作时,信息丢失将会导致能量损耗。科学家Bennett发现当计算过程采用可逆操作时,会存在不损耗能量。为避免经典电路不可逆性操作造成电路能耗损耗,很多学者开展将不可逆操作改成可逆操作研究。可逆逻辑设计需遵守:(1)可逆逻辑电路输入端与输出端个数一致。(2)可逆逻辑电路输入与输出是一一映射关系。国外期刊已刊载了用二进制以及BCD冗余码表示的十进制加法器的可逆逻辑实现,在电路实现上,2002年VosAD和Desoete利用晶体管构造实现了可逆电路,首次将它们运用于工业实现;2014年K.PrudhviRaj提出了数字电路晶体管级的实现,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可逆逻辑门电路。NFT可逆逻辑门电路,可用式(1)描述其功能。F(P,Q,R)=(A⊕B,B’C⊕AC’,BC⊕AC’)式(1)NFT可逆逻辑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个数一致,且输入与输出是一一映射关系,当给定一个输入后,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第四反相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以及八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构成第一传输门、第三晶体管与第四晶体管构成第二传输门、第五晶体管与第六晶体管构成第三传输门、第七晶体管与第八晶体管构成第四传输门;所述第一异或门输入端包括A端、B端以及A非端,输出为Y端;所述第二异或门输入端包括A端、B端,输出为Y端;/n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控制端、第三晶体管控制端、第六晶体管控制端、第七晶体管控制端分别连接;/n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输入端、第一晶体管控制端、第四晶体管控制端、第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第四反相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以及八个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构成第一传输门、第三晶体管与第四晶体管构成第二传输门、第五晶体管与第六晶体管构成第三传输门、第七晶体管与第八晶体管构成第四传输门;所述第一异或门输入端包括A端、B端以及A非端,输出为Y端;所述第二异或门输入端包括A端、B端,输出为Y端;
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入端与第二晶体管控制端、第三晶体管控制端、第六晶体管控制端、第七晶体管控制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输入端、第一晶体管控制端、第四晶体管控制端、第五晶体管控制端、第八晶体管控制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的一并联节点与第七晶体管与第八晶体管的一并联节点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与第四晶体管的一并联节点与第五晶体管与第六晶体管的一并联节点连接;
所述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的另一并联节点与第三反相器输入端、第三晶体管与第四晶体管的另一并联节点、第一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四反相器的输入端、第一异或门的A非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五晶体管与第六晶体管的另一并联节点与第七晶体管与第八晶体管的另一并联节点、第二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
所述第一异或门的B端与第二异或门的B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TS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仁平孙恒陈荣林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