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9061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电源电路包括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由并联在输入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隔离转换电路、谐振电路、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组合而成,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分别对应两种电压转换形式,其可根据输入电源的电压大小决定以何种工作模式进行工作,通过控制第一切换开关和第二切换开关的工作状态,可实现电源电路在两种工作模式中随意切换,在任一工作模式中,通过对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进行控制,可得到相应的输出。因此,其能够根据输入电压灵活地改变工作模式,实现较宽输入电压范围的电压转换,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在DC/DC应用中,针对特定范围的输入电压时,一般采用独立的电源模块对该输入电压进行转换,以得到预期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然而,当输入电压范围较大时,独立的电源模块可能无法得到预期的输出电压的输出电流,例如,有些电源模块虽然能输出高电流,但是不能得到合适的输出电压,或者,有些电源模块在高压输入时效率很低,不能输出大电流。而为了满足较宽范围的输入电压,使用多个电源模块则不利于成本和体积控制。因此,相关技术的电源模块对宽范围输入电压的转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源模块适用范围窄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在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包括并联于输入电源正极与输入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谐振电路、隔离转换电路、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所述第一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开关及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四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隔离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谐振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及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点及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可选的,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二开关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三开关包括第三MOS管,所述第四开关为第四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用于共同连接于输入电源正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共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共同接地。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关还包括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用于与输入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可选的,所述隔离转换电路包括变压器模组、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所述变压器模组包括一原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及第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的同名端为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原边绕组的异名端为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副边绕组的异名端及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同名端用于共同连接于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副边绕组的异名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用于共同连接于第一电压输出端。可选的,所述隔离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感,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共同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于第一电压输出端。可选的,还包括输出电容,所述输出电容用于并联在第一电压输出端与第二电压输出端之间。可选的,所述第一切换开关包括第六MOS管及第七MOS管;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切换开关包括第八MOS管及第九MOS管;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点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在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源电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相关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及电源模块。电源电路包括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由并联在输入电源正负极之间的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隔离转换电路、谐振电路、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组合而成,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分别对应两种电压转换形式,其可根据输入电源的电压大小决定以何种工作模式进行工作,通过控制第一切换开关和第二切换开关的工作状态,可实现电源电路在两种工作模式中随意切换,在任一工作模式中,通过对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进行控制,可得到相应的输出。因此,其能够根据输入电压灵活地改变工作模式,实现较宽输入电压范围的电压转换,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仅作为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电源电路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电源电路另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的电源电路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源电路100包括第一桥臂单元10、第二桥臂单元20、谐振电路30、隔离转换电路40、第一切换开关50以及第二切换开关60,第一桥臂单元10与第二桥臂单元20并联于输入电源正极VIN+与输入电源负极VIN-之间,第一桥臂单元10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S1及第二开关S2,第二桥臂单元20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开关S3及第四开关S4,第一开关S1与第二开关S2之间的连接点为10a,第三开关S3与第四开关S4之间的连接点为20a,隔离转换电路40包括第一输入端40a、第二输入端40b、第一输出端40c及第二输出端40d,第一切换开关50连接在隔离转换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40a和第二输入端40b之间,谐振电路30连接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于输入电源正极与输入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谐振电路、隔离转换电路、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n所述第一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开关及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四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隔离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谐振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于输入电源正极与输入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桥臂单元及第二桥臂单元、谐振电路、隔离转换电路、第一切换开关及第二切换开关;
所述第一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桥臂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开关及第四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及所述第二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四开关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隔离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谐振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切换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一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二开关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三开关包括第三MOS管,所述第四开关为第四MOS管;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及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用于共同连接于输入电源正极,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共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及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共同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还包括第五MOS管,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用于与输入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学超陈泽树陈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能创智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