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控制装置及灭火体验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962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8
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及灭火体验系统,涉及消防灭火体验设备技术领域,所述风向控制装置包括外壳、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沿外壳的周向设置有透风口,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均安装于外壳内部,风机与外壳转动连接,角度检测机构安装于风机,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风机的转动角度,以使得风机的排风口朝向外壳的透风口的不同位置;驱动器与风机传动连接,驱动器用于驱动风机转动。所述风向控制装置应用于灭火体验系统,为灭火场景提供更为仿真的风向变化,以使得体验者更为真切体验仿真火灾场景,提升体验者沉浸感,提高灭火体验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向控制装置及灭火体验系统
本技术涉及消防灭火体验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及灭火体验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消防安全事故频发,若缺乏基本的安全法律法规常识与安全知识,又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能力,则在发生火情时易惊慌失措导致受伤,或者不能很好处理火情,将造成更大损害,因此全民普及消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训、体验能够使人员快速掌握基本的火灾自救知识及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方法,提高火灾防范意识,做好火灾预防工作,共同维护公共消防安全,进而提高社会预防和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现有技术中,灭火演练产品通过对真实灭火器的改造,结合虚拟火灾场景进行灭火演练。体验者在由投影、声、光结合的虚拟火场中熟悉灭火步骤,包括练习使用灭火器。但是,在不同的灭火场景中,风对于火势具有一定影响,而在现有技术的灭火演练产品无法提供具有风向变化的场景,从而影响体验者的沉浸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及灭火体验系统,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其包括:外壳、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沿所述外壳的周向设置有透风口,所述驱动器、所述风机和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风机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安装于所述风机,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风机的转动角度,以使得所述风机的排风口朝向所述外壳的透风口的不同位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风机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风机转动。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触发件和限位感应器,所述限位感应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限位感应器形成有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所述限位触发件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风机转动以带动所述限位触发件在所述第一感应区与所述第二感应区之间摆动,所述限位感应器与所述驱动器信号连接,当所述限位触发件摆动后进入所述第一感应区或所述第二感应区,所述限位感应器触发,以使得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风机反向转动或停止转动。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感应器还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感应区和所述第二感应区分别设置有所述光电传感器。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感应器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光电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外壳连接。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为圆筒状结构,沿所述外壳的侧面的周向依次设置有透风网栅和罩板,所述透风网栅与所述罩板相互连接。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的顶部连接有上轴,所述风机的底部连接有下轴,所述上轴通过上轴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下轴通过下轴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驱动器安装于所述风机的下方,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下轴连接。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上挡板和下挡板,所述透风口设置于所述外壳位于所述上挡板与所述下挡板之间的侧壁,所述风机位于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之间,所述上轴穿过所述上挡板,所述下轴穿过所述下挡板,与所述上轴承位于所述上挡板上方,所述下轴承位于所述下挡板下方。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座,所述上轴承通过所述上固定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下轴承通过所述下固定座与所述外壳连接。在一种可行实施方案中,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包括编码器。一种灭火体验系统,其包括控制机构和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所述风向控制装置内的驱动器和角度检测机构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器控制所述风机的排风口的朝向,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反馈的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的启停及转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申请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中,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均安装于外壳内部,外壳对于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提供了安装空间,且对其起到支撑与保护的作用。驱动器与风机传动连接,以通过驱动器驱动风机转动,从而改变风机的排风口的朝向,以改变风向。本申请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能够应用于灭火体验系统,可将其角度检测机构和驱动器均与灭火体验系统中的控制机构信号连接,控制机构根据角度检测机构反馈的角度信息,以及灭火场景所需风向来控制驱动器,以通过驱动器驱动风机转动,从而实现为灭火场景提供更为仿真的风向变化,以使得体验者更为真切体验仿真火灾场景,提升体验者沉浸感,提高灭火体验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向控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四;图10为图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1-顶盖;12-第一遮挡环;13-第二遮挡环;14-罩板;15-透风网栅;16-底板;21-上固定板;22-第三遮挡环;23-上挡板;24-下挡板;25-下固定座;30-驱动器;31-联轴器;40-风机;41-上轴;42-下轴;43-上轴承;44-下轴承;45-出风口;50-编码器;61-第一光电传感器;62-第二光电传感器;63-限位触发件;64-安装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沿所述外壳的周向设置有透风口,所述驱动器、所述风机和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风机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安装于所述风机,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风机的转动角度,以使得所述风机的排风口朝向所述外壳的透风口的不同位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风机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风机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驱动器、风机和角度检测机构,沿所述外壳的周向设置有透风口,所述驱动器、所述风机和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风机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角度检测机构安装于所述风机,所述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风机的转动角度,以使得所述风机的排风口朝向所述外壳的透风口的不同位置;所述驱动器与所述风机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风机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触发件和限位感应器,所述限位感应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限位感应器形成有第一感应区和第二感应区,所述限位触发件与所述风机连接,所述风机转动以带动所述限位触发件在所述第一感应区与所述第二感应区之间摆动,所述限位感应器与所述驱动器信号连接,当所述限位触发件摆动后进入所述第一感应区或所述第二感应区,所述限位传感器触发,以使得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风机反向转动或停止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感应器还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感应区和所述第二感应区分别设置有所述光电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感应器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光电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外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圆筒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进川郭晓阳闫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