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8711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7
半导体装置具备在主面界定出元件区域(110)和包围元件区域(110)的周围的周边区域(120)的半导体基体(10),具有配置于槽的内壁面的绝缘膜(21)、以及在槽的内部配置于绝缘膜(21)之上的导电体膜(22)的外周沟槽(20)包围元件区域(110)的周围而配置于周边区域(120)。外周沟槽(20)的导电体膜(22)被设定为比形成于元件区域(110)的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的电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导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成用于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耐压变动的抑制、稳定性提高的构造的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半导体装置的耐压,在形成有半导体元件的元件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形成有用于提高耐压的构造。例如,将在内壁面形成有绝缘膜的槽的内部埋入有导电体膜的沟槽配置于周边区域,实现半导体装置的耐压提高(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597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耗尽层在周边区域扩展并到达半导体基体的表面,由此半导体装置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离子等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外部侵入的离子的影响,耗尽层的形状变形而耐压变动或变得不稳定。另外,需要防止向外侧扩展的耗尽层到达被芯片化的半导体装置的侧面。因此,例如,考虑使到达至用于将形成于晶片的半导体装置芯片化的切割线的周边区域的宽度变宽的对策。但是,在该对策中芯片尺寸会大型化。另外,若在周边区域的外缘将沟道截断区域形成得较深,则存在制造工序变长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抑制了由外部离子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耐压变动的半导体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在内壁面形成有绝缘膜的槽的内部配置有导电体膜的外周沟槽包围元件区域的周围而配置,外周沟槽内的导电体膜的电位被设定为比半导体装置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小型且抑制了由外部离子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耐压变动的半导体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表示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耗尽层的扩展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表示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的耗尽层的扩展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部分的长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并不将构成部件的形状、构造、配置等特定为下述内容。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在主面界定出元件区域110以及包围元件区域110的周围的周边区域120的半导体基体10。在半导体基体10的上表面配置有层间绝缘膜30。在周边区域120,包围元件区域110的周围而相互分离地多重配置有多个外周沟槽20。即,在俯视观察时,环状的外周沟槽20配置于元件区域110的周围。外周沟槽20具有:绝缘膜21,其配置于从半导体基体10的上表面向膜厚方向延伸的槽的内壁面;以及导电体膜22,其在槽的内部配置于绝缘膜21之上。例如,在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11之上层叠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层12的结构的半导体基体10的外周沟槽20的槽从第二半导体层12的上表面延伸而到达第一半导体层11。在外周沟槽20的侧面以及底面,导电体膜22与半导体基体10隔着绝缘膜21而对置。在此,绝缘膜21的底部位于比第一半导体层11与第二半导体层12的PN结面靠下方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第一导电型为n型,第二导电型为p型。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元件区域110形成有在2个主电极之间被施加电压而动作的半导体元件。例如,栅沟槽结构的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纵型开关元件形成于元件区域110。在纵型开关元件形成于元件区域11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半导体基体10的正面配置正面电极(未图示)、在半导体基体10的背面配置背面电极60的结构。以下,对配置于半导体基体10的上表面的正面电极为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且配置于半导体基体10的下表面的背面电极60为半导体元件的正侧的主电极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半导体装置中,外周沟槽20中的最靠近半导体基体10的外缘配置的外周沟槽20(以下称为“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被设定为比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的电位。在图1所示的半导体装置中,最外缘沟槽经由层间绝缘膜30的开口部与配置于半导体基体1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导电体膜50连接。另外,除了最外缘沟槽以外的其他外周沟槽20的导电体膜22处于电浮置状态。上表面导电体膜50与沿着半导体基体10的外缘配置的沟道截断区域40的上表面连接。与半导体基体10的第一半导体层11相同的导电型的沟道截断区域40在俯视观察时以环状形成于周边区域120的第一半导体层11的上部的一部分。以抑制周边区域120的外部离子等外部因素引起的耐压变动等为目的而配置沟道截断区域40,沟道截断区域40的杂质浓度被设定为比第一半导体层11的杂质浓度高。由于耗尽层在沟道截断区域40与第一半导体层11的界面附近弯曲,因此能够抑制耗尽层到达半导体基体10的被切割的侧面(外缘)。第一半导体层11形成至周边区域120的外缘为止,但第二半导体层12的端部未到达半导体基体10的外缘。这样,第二半导体层12的端部优选处于比沟道截断区域40靠内侧的位置。即,在半导体基体10的上表面,第一半导体层11被夹在第二半导体层12的端部与沟道截断区域40之间。例如,虽然第二半导体层12的端部与最外缘沟槽的内壁相接,但第二半导体层12未延伸至比最外缘沟槽的外壁更靠近半导体基体10的外缘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半导体层12的端部也可以延伸至比最外缘沟槽更靠近沟道截断区域40侧的位置。另外,示出了最外缘沟槽的底部比第一半导体层11与第二半导体层12的PN结面靠下方的例子,但最外缘沟槽的底部也可以不到达第一半导体层11与第二半导体层12的PN结面。在图1所示的半导体装置中,经由上表面导电体膜50以及半导体基体10,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与背面电极60电连接。例如,在形成于元件区域110的半导体元件是晶体管,负侧的主电极是发射极,正侧的主电极是集电极的情况下,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被设定为集电极的电位。另外,在负侧的主电极为源极、正侧的主电极为漏极的情况下,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被设定为漏极的电位。或者,在形成于元件区域110的半导体元件为二极管的情况下,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被设定为阳极的电位。在使半导体装置为断开状态或反向偏置状态的情况下,耗尽层从元件区域110侧的第一半导体层11和第二半导体层12延伸,由此耗尽层在周边区域120向横向/下方向扩展,电场的集中得到缓和。并且,最外缘沟槽的导电体膜22通过与半导体元件的正侧的主电极电连接,被设定为比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的电位。由此,抑制了耗尽层向周边区域120中的上方、外端扩展。此外,沟道截断区域40与最外缘沟槽内的导电体膜22电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n该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体,该半导体基体在主面界定出元件区域和包围所述元件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n在所述元件区域形成有在主电极之间被施加电压而动作的半导体元件,/n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有外周沟槽,该外周沟槽具有:绝缘膜,其配置于从所述半导体基体的上表面向膜厚方向延伸的槽的内壁面;以及导电体膜,其在所述槽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绝缘膜之上,/n所述外周沟槽内的所述导电体膜被设定为比所述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的电位。/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体,该半导体基体在主面界定出元件区域和包围所述元件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
在所述元件区域形成有在主电极之间被施加电压而动作的半导体元件,
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有外周沟槽,该外周沟槽具有:绝缘膜,其配置于从所述半导体基体的上表面向膜厚方向延伸的槽的内壁面;以及导电体膜,其在所述槽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绝缘膜之上,
所述外周沟槽内的所述导电体膜被设定为比所述半导体元件的负侧的主电极的电位高的电位。


2.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体,该半导体基体在主面界定出元件区域和包围所述元件区域的周围的周边区域,
在所述周边区域配置有外周沟槽,该外周沟槽具有:绝缘膜,其配置于从所述半导体基体的上表面向膜厚方向延伸的槽的内壁面;以及导电体膜,其在所述槽的内部配置于所述绝缘膜之上,
所述半导体基体包括:
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其遍及所述元件区域和所述周边区域而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嘉寿子
申请(专利权)人: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