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8671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7
光学装置具备:感知通过了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43)的光的传感器部(41);以及透光性膜加热器(30),其具有与具有所述检测面的光学窗(42)相邻配置并加热所述光学窗的加热部(35)。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如下温度分布:所述加热部中的位于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CL)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所述加热部中的相比所述外侧区域位于所述检测面的中心侧的区域温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光学装置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8年10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00942号、2019年1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3823号以及2019年8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47841号,并将它们的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有一种具备配置于车辆的窗玻璃的透光传感器阵列和配置在该透光传感器阵列上的平面状的可过热膜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装置通过可过热膜加热透光传感器阵列来防止透光传感器阵列上的结露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5306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申请的专利技术者的研究,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平面状的可过热膜中,当窗玻璃被冷却时,热从可过热膜的两平面及侧面的三个方向被夺走。此时,对于可过热膜的两平面,热遍及各自的整面均匀地被夺走,但在可过热膜的周缘部中,热从可过热膜的周缘部被夺走。因此,例如,当发热量降低时,从可过热膜的周缘部产生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地抑制雾的产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光学装置具备传感器部,该传感器部感知通过了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的光。另外,光学装置具备透光性膜加热器,该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加热部,该加热部与具有检测面的光学窗相邻配置,并加热光学窗。而且,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如下温度分布:加热部中的位于以检测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加热部中的相比外侧区域位于检测面的中心侧的区域的温度高。根据这样的结构,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如下温度分布:加热部中的位于以检测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加热部中的相比外侧区域位于检测面的中心侧的区域的温度高。因此,能够抑制从加热部的周缘部产生雾,能够进一步抑制雾的产生。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观点,光学装置具备:透光性膜加热器,该透光性膜加热器具备加热部,该加热部与具有透光性的光学窗相邻配置,并加热光学窗;以及发热部,该发热部使规定区域发热。另外,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加热部中配置在以光学窗的规定区域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以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加热部中被配置成与第一电极一起从两侧夹着光学窗的规定区域,加热部具有第一发热区域,该第一发热区域根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发热部使相比第一发热区域位于以光学窗的规定区域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发热。根据这样的结构,加热部具有第一发热区域,该第一发热区域根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发热部使相比第一发热区域位于以光学窗的规定区域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发热。因此,能够抑制从加热部的周缘部产生雾,能够进一步抑制雾的产生。另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其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另外,对各构成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附图标记表示其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发热区域的图。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1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图12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透光性膜加热器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在图中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光学装置1具备摄像装置40、透光性膜加热器30以及控制部50。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通过摄像装置40拍摄图像。摄像装置40具备光学窗42和传感器部41。在面状的光学窗42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43。检测面43的中心线CL相对于面状的光学窗42垂直。传感器部41感知通过了检测面43的光。传感器部41由CCD(Charged-CoupledDevices:电荷耦合元件)、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图像传感器构成。摄像装置40通过传感器部41将拍摄的图像向控制部50送出。透光性膜加热器30具有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加热部35以及热线加热器38。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分别形成直线形状。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通过印刷等形成在加热部35的一面。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被配置成避开检测面43。具体而言,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被配置成从以检测面43的中心线CL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夹着检测面43。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分别与控制部50连接。加热部35被配置成与光学窗42的与传感器部41相对的面相反的一面相邻。即,加热部35与具有检测面43的光学窗42相邻配置,并加热光学窗42。加热部35例如能够由透明导电膜构成。通过经由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向透明导电膜通电而使透明导电膜发热。加热部35的厚度为均匀。另外,加热部35被设为均质。热线加热器38配置在检测面43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热线加热器38以沿着加热部35的周缘部的方式形成。热线加热器38形成线状。热线加热器38通过电流流过该热线加热器38时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在透光性膜加热器30中,以沿着加热部35的周缘部的方式形成热线加热器38,并具有如下温度分布:加热部35中的检测面43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加热部35中的相比外侧区域靠近检测面43的中心侧的区域的温度高。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具备传感器部41,该传感器部41感知通过了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43的光。另外,具备透光性膜加热器30和作为使规定区域发热的发热部的热线加热器38,该透光性膜加热器30具有与具有检测面43的光学窗42相邻配置并加热光学窗42的加热部35。另外,透光性膜加热器30具有:第一电极31,该第一电极31在加热部35中配置在以检测面43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以及第二电极32,该第二电极32在加热部35中被配置成与第一电极31一起从两侧夹着检测面43。另外,加热部35具有第一发热区域E1,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传感器部(41),该传感器部感知通过了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43)的光;以及/n透光性膜加热器(30),该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加热部(35),该加热部与具有所述检测面的光学窗(42)相邻配置,并加热所述光学窗,/n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如下温度分布:所述加热部中的位于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CL)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所述加热部中的相比所述外侧区域位于所述检测面的中心侧的区域的温度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25 JP 2018-200942;20190111 JP 2019-003823;201.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感器部(41),该传感器部感知通过了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面(43)的光;以及
透光性膜加热器(30),该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加热部(35),该加热部与具有所述检测面的光学窗(42)相邻配置,并加热所述光学窗,
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如下温度分布:所述加热部中的位于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CL)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区域的温度比所述加热部中的相比所述外侧区域位于所述检测面的中心侧的区域的温度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
第一电极(31),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配置在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
第二电极(32),该第二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电极一起从两侧夹着所述检测面;
第三电极(33),该第三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相比所述第一电极侧配置在所述检测面的径向外侧;以及
第四电极(34),该第四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相比所述第二电极侧配置在所述检测面的径向外侧,
所述加热部具有:第一发热区域(E1),该第一发热区域根据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第二发热区域(E2),该第二发热区域根据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以及第三发热区域(E3),该第三发热区域根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所述第二发热区域和所述第三发热区域的发热温度比所述第一发热区域的发热温度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中的厚度方向的相同位置,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中的厚度方向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中的厚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备热线加热器(38),该热线加热器对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外侧区域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性膜加热器具有:
第一电极(31),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配置在以所述检测面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径向外侧;
第二电极(32),该第二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电极一起从两侧夹着所述检测面;
第三电极(33),该第三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相比所述第一电极侧配置在所述检测面的径向外侧;以及
第四电极(34),该第四电极在所述加热部中相比所述第二电极侧配置在所述检测面的径向外侧,
所述加热部具有:第一加热部(351),该第一加热部根据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第二加热部(352),该第二加热部(352)根据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以及第三加热部(353),该第三加热部根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发热,基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的所述第二加热部的电阻值以及基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的所述第三加热部的电阻值比基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加热部的电阻值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第三加热部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由同一材料构成,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第三加热部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厚度方向的长度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第三加热部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由同一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第三加热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切口(3521、3531),该切口用于延长流过该第二加热部和所述第三加热部的至少一方的电流的电流路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雅志福田浩太郎冈本拓巳小仓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