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818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它包括生物反应池和二次沉淀池;生物反应池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多个缺氧区和多个好氧区;厌氧区与第一个缺氧区连接,缺氧区与好氧区交替连接;二次沉淀池与最后一个好氧区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形式,用于处理城镇污水,系统在高污泥浓度的条件下富集的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同时通过厌氧分流实现了碳源的有效利用,可使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实现城镇污水的高标准深度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生物低耗型高标准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污水量快速增长,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我国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28亿立方米/日。活性污泥法,因其在能耗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现有污水厂大多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A标准,其对污染物浓度的要求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类水体的要求。污水厂排放的尾水中携带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大量污水厂尾水的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成为点源污染,导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日益严重。为了进一步实现水体的生态保护,我国也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2012年5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890-2012,其A标准对污水厂出水水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部分指标优于IV类水体水质要求。2015年,天津市发布了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599-2015,其A标准(常被称为类IV类水体水质标准)、B标准(常被称为类V类水体水质标准)总体上分别与地表水IV、V类水体水质标准相当。同年,环境保护部提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新的征求意见稿,新标准中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污水厂,提出特别排放限值(其常被称为类IV类水体水质标准),其要求总体上与地表水Ⅳ类水体水质标准相当。2018年,浙江省也公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169—2018》。城市污水的高标准处理,已是大势所趋。综合考虑各类污水排放标准,高标准指标可参考《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599-2015》中的A标准,即出水COD≤30mg/L、TN≤10mg/L、NH4+-N≤1.5(3)mg/L、TP≤0.30mg/L,氨氮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执行。其水质指标均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即出水COD≤50mg/L、TN≤15mg/L、NH4+-N≤5(8)mg/L、TP≤0.50mg/L,氨氮指标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现有城镇污水厂主要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如AAO工艺。一方面,其污泥浓度较低,一般污泥浓度为2000mg/L-4000mg/L,较低的微生物浓度降低了生物系统的处理效能,使其需要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约14h-18h)和较高的供气量(一般气水比值约为5.0-7.0),使生物系统需要较大的容积及较高的供气量,进而导致系统投资及运行能耗较高。另一方面,传统工艺出水中含有较高的浓度硝态氮,其不仅对水环境形成严重威胁,同时,大量硝态氮随污泥回流到厌氧区,会抑制系统聚磷菌的生长,从而降低系统除磷效果。为了进一步降低传统工艺出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常常需要新建反硝化滤池,并投加大量碳源,其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系统的投资及运行成本。因此,研发一种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反应池和二次沉淀池;所述生物反应池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多个缺氧区和多个好氧区;所述厌氧区与第一个缺氧区连接,缺氧区与好氧区交替连接,缺氧区和好氧区的数量至少两个;所述二次沉淀池与最后一个好氧区连接;所述厌氧区通过厌氧分流阀与最后一个缺氧区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通过污泥泵将一部分污泥排放,一部分污泥回流进厌氧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厌氧区和缺氧区内均有搅拌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好氧区内有有曝气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二次沉淀池通过污泥泵将一部分污泥回流进第一个缺氧区。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缺氧区和好氧区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缺氧区为缺氧一区和缺氧二区,两个好氧区为好氧一区和好氧二区;所述生物反应池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与厌氧区连接的缺氧一区、与缺氧一区连接的好氧一区、与好氧一区连接的缺氧二区、与缺氧二区连接的好氧二区;所述缺氧一区包括与厌氧区连接的第一缺氧一区和与第一缺氧一区连接的第二缺氧一区;所述好氧一区包括与第二缺氧一区连接的第一好氧一区、与第一好氧一区连接的第二好氧一区、与第二好氧一区连接的第三好氧一区;所述缺氧二区包括与第三好氧一区连接的第一缺氧二区、与第一缺氧二区连接的第二缺氧二区;所述好氧二区包括与第二缺氧二区连接的第一好氧二区,一端与第一好氧二区连接、另一端与二次沉淀池连接的第二好氧二区;所述厌氧区通过厌氧分流阀与第二缺氧二区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通过污泥泵将污泥回流进厌氧区和第一缺氧一区;所述第一缺氧一区、第二缺氧一区、第一缺氧二区和第二缺氧二区内均有搅拌器;所述第一好氧一区、第二好氧一区、第一好氧二区和第二好氧二区内均有曝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处理效能高、实现高标准处理:本技术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形式,用于处理城镇污水,系统在高污泥浓度的条件下富集的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微生物,同时通过厌氧分流实现了碳源的有效利用,可使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实现城镇污水的高标准深度处理。2)投资成本与运行能耗低;本技术生物反应池停留时间(7.0h-12.0h)低于传统工艺(14h-18h),生物反应池容积小,大幅节省了污水处理建设的投资;同时,系统有效降低好氧曝气量,传统AAO工艺的好氧曝气气水比是5.0-7.0,本技术是2.0-5.0,大幅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此外,系统出水硝态氮浓度较低,避免其对系统聚磷菌的威胁,进一步提升系统处理效能,同时也避免传统工艺深度脱氮所需的反硝化滤池和碳源的投加,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投资及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厌氧区,11-厌氧分流阀,2-缺氧一区,21-第一缺氧一区,22-第二缺氧一区,3-好氧一区,31-第一好氧一区,32-第二好氧一区,33-第三好氧一区,4-缺氧二区,41-第一缺氧二区,42-第二缺氧二区,5-好氧二区,51-第一好氧二区,52-第二好氧二区,6-二次沉淀池,61-污泥泵,7-缺氧区,71-搅拌器,72-孔洞,8-好氧区,81-曝气装置,9-生物反应池,91-硝化液回流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反应池9和二次沉淀池6;所述生物反应池9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反应池(9)和二次沉淀池(6);所述生物反应池(9)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1)、多个缺氧区(7)和多个好氧区(8);所述厌氧区(1)与第一个缺氧区(7)连接,缺氧区(7)与好氧区(8)交替连接,缺氧区(7)和好氧区(8)的数量至少两个;所述二次沉淀池(6)与最后一个好氧区连接;所述厌氧区(1)通过厌氧分流阀(11)与最后一个缺氧区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6)通过污泥泵(61)将一部分污泥排放,一部分污泥回流进厌氧区(1)。/n

【技术特征摘要】
1.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反应池(9)和二次沉淀池(6);所述生物反应池(9)包括进污水的厌氧区(1)、多个缺氧区(7)和多个好氧区(8);所述厌氧区(1)与第一个缺氧区(7)连接,缺氧区(7)与好氧区(8)交替连接,缺氧区(7)和好氧区(8)的数量至少两个;所述二次沉淀池(6)与最后一个好氧区连接;所述厌氧区(1)通过厌氧分流阀(11)与最后一个缺氧区连接;所述二次沉淀池(6)通过污泥泵(61)将一部分污泥排放,一部分污泥回流进厌氧区(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1)和缺氧区(7)内均有搅拌器(7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8)内有曝气装置(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沉淀池(6)通过污泥泵(61)将一部分污泥回流进第一个缺氧区(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镇污水低耗型高标准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缺氧区(7)和好氧区(8)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缺氧区(7)为缺氧一区(2)和缺氧二区(4),两个好氧区(8)为好氧一区(3)和好氧二区(5);
所述生物反应池(9)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本洲章铁军李亮申亮杨巧利顾伟康张奎张慧文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