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18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涉及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它包括包括生物池、二次沉淀池、污泥区;生物池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二次沉淀池与好氧区连接;好氧区内有曝气装置;二次沉淀池内有刮泥机;污泥区与污泥排放设施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将生物池与二次沉淀池合建,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更低的占地面积,有利于降低系统工程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污水生物处理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目前,国内污水厂大部分均采用地上式,地上污水处理厂在投资、运行维护方面占有优势,但是污水厂臭气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进而造成周边土地资源贬值,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品质。地下污水厂因与周边环境协调、封闭性强、可避免污水厂对周边环境影响,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发展的方向。地下污水处理厂存在较多的柱网,因此,大部分适用于地上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单元,如辐流式二沉池,均不能适用于地下污水处理厂。同时,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投资较高,传统地上污水处理厂生物池与二沉池的分离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投资,传统地上污水处理厂已不能满足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因此,研发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池,与生物池连接的二次沉淀池,与二次沉淀池连接的污泥区;所述生物池包括与进水管连接的厌氧区、与厌氧区连接的缺氧区、与缺氧区连接的好氧区;所述二次沉淀池与好氧区连接;所述厌氧区和缺氧区内有搅拌器;所述好氧区内有曝气装置;所述二次沉淀池内有刮泥机,二次沉淀池与污泥区连接处有集泥斗,二次沉淀池顶部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出水管连接;所述污泥区与污泥排放设施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好氧区通过沉淀进水缓冲区与二次沉淀池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淀进水缓冲区与二次沉淀池连接处有进水挡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污泥区通过厌氧区污泥回流设施与厌氧区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污泥区通过缺氧区污泥回流设施与缺氧区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物池和二次沉淀池布置形式为矩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缺氧区包括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包括第一好氧区和第二好氧区;所述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内均有搅拌器,厌氧区通过孔洞与第一缺氧区连通,第一缺氧区通过孔洞与第二缺氧区连通,第二缺氧区通过孔洞与第三缺氧区连通;所述第一好氧区和第二好氧区内均有曝气装置,第三缺氧区通过孔洞与第一好氧区连通,第一好氧区通过孔洞与第二好氧区连通,第二好氧区与沉淀进水缓冲区连通;所述沉淀进水缓冲区位于二次沉淀池和第二好氧区之间;所述污泥区位于厌氧区和二次沉淀池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本技术装置将生物池与二次沉淀池合建,使本技术具有更低的占地面积,有利于降低系统工程投资。2)各功能分区可灵活调整:本技术装置布置形式为矩形,各功能分区可根据地下污水厂柱网进行灵活调整,适用于地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和布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池1,与生物池1连接的二次沉淀池2,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的污泥区3;所述生物池1包括与进水管111连接的厌氧区11、与厌氧区11连接的缺氧区12、与缺氧区12连接的好氧区13;所述二次沉淀池2与好氧区13连接;所述厌氧区11和缺氧区12内有搅拌器14;所述好氧区13内有曝气装置15;所述二次沉淀池2内有刮泥机21,二次沉淀池2与污泥区3连接处有集泥斗22,二次沉淀池2顶部有集水槽23;所述集水槽23与出水管231连接;所述污泥区3与污泥排放设施31连接。所述好氧区13通过沉淀进水缓冲区4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所述沉淀进水缓冲区4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处有进水挡板41。所述污泥区3通过厌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2与厌氧区11连接。所述污泥区3通过缺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3与缺氧区12连接。所述生物池1和二次沉淀池2布置形式为矩形;所述缺氧区12包括第一缺氧区121、第二缺氧区122和第三缺氧区123;所述好氧区13包括第一好氧区131和第二好氧区132;所述第一缺氧区121、第二缺氧区122和第三缺氧区123内均有搅拌器14,厌氧区11通过孔洞16与第一缺氧区121连通,第一缺氧区121通过孔洞16与第二缺氧区122连通,第二缺氧区122通过孔洞16与第三缺氧区123连通;所述第一好氧区131和第二好氧区132内均有曝气装置15,第三缺氧区123通过孔洞16与第一好氧区131连通,第一好氧区131通过孔洞16与第二好氧区132连通,第二好氧区132与沉淀进水缓冲区4连通;所述沉淀进水缓冲区4位于二次沉淀池2和第二好氧区132之间;所述污泥区3位于厌氧区11和二次沉淀池2之间。实际使用中,所述厌氧区11和缺氧区12内有搅拌器14,好氧区13内有曝气装置15,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所述生物池1和二次沉淀池2合建,有效降低了化生物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沉淀进水缓冲区4出口流速低于0.025m/s,保障二次沉淀池2沉淀效果;所述二次沉淀池2底部有刮泥机21和集泥斗22,有效避免了二次沉淀池2底部集泥现象;所述污泥区3有排泥设施,污泥区3通过厌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2使得一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11,污泥区3通过缺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3使得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区12,剩余部分污泥进行外排,有效保障整个系统污泥浓度的稳定;厌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2和缺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3可共用,并互为备用;生物池1和二次沉淀池2布置形式为矩形,各功能分区可灵活调整,适用于柱网密布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池(1),与生物池(1)连接的二次沉淀池(2),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的污泥区(3);/n所述生物池(1)包括与进水管(111)连接的厌氧区(11)、与厌氧区(11)连接的缺氧区(12)、与缺氧区(12)连接的好氧区(13);/n所述二次沉淀池(2)与好氧区(13)连接;/n所述厌氧区(11)和缺氧区(12)内有搅拌器(14);所述好氧区(13)内有曝气装置(15);/n所述二次沉淀池(2)内有刮泥机(21),二次沉淀池(2)与污泥区(3)连接处有集泥斗(22),二次沉淀池(2)顶部有集水槽(23);所述集水槽(23)与出水管(231)连接;/n所述污泥区(3)与污泥排放设施(3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池(1),与生物池(1)连接的二次沉淀池(2),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的污泥区(3);
所述生物池(1)包括与进水管(111)连接的厌氧区(11)、与厌氧区(11)连接的缺氧区(12)、与缺氧区(12)连接的好氧区(13);
所述二次沉淀池(2)与好氧区(13)连接;
所述厌氧区(11)和缺氧区(12)内有搅拌器(14);所述好氧区(13)内有曝气装置(15);
所述二次沉淀池(2)内有刮泥机(21),二次沉淀池(2)与污泥区(3)连接处有集泥斗(22),二次沉淀池(2)顶部有集水槽(23);所述集水槽(23)与出水管(231)连接;
所述污泥区(3)与污泥排放设施(3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13)通过沉淀进水缓冲区(4)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进水缓冲区(4)与二次沉淀池(2)连接处有进水挡板(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区(3)通过厌氧区污泥回流设施(32)与厌氧区(1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本洲张志胜王钰捷张奎徐亦迅申亮廖亚新向刘杰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