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弧三腔古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83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弧三腔古琴,涉及古琴技术领域,其包括琴体,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和琴底板,琴底板上设置有与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和凤沼,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均设置于琴面板上,第一纳音与龙池位置相对,第二纳音与凤沼位置相对,第一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且第一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第二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第二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将现有古琴的两个实木纳音均改成共鸣腔,如此该双弧三腔古琴能够发出比现有古琴更大的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弧三腔古琴
本专利技术涉及古琴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弧三腔古琴。
技术介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因古琴龙龈与岳山之间没有码传振,音量小是古琴的特色与个性,从古至今古琴斫琴师都追求“有大声”,但一直都没有实现。因此,如何提高现有古琴的音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发出比现有古琴更大的音的双弧三腔古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弧三腔古琴,包括琴体,所述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所述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和琴底板,所述琴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和凤沼,所述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所述第一纳音和所述第二纳音均设置于所述琴面板上,所述第一纳音与所述龙池位置相对,所述第二纳音与所述凤沼位置相对,所述第一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且所述第一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所述第二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所述第二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优选地,所述琴面板和所述琴底板均为弧形结构,且所述琴面板和所述琴底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优选地,所述第一共鸣腔的长度为29厘米、宽度为6厘米、厚度为2厘米,所述第二共鸣腔的长度为20厘米、宽度6厘米、厚度为2厘米。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第二出音孔均为半圆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音孔和所述第二出音孔的直径均为0.8厘米。优选地,所述第一纳音靠近所述琴面板的一端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共鸣腔,所述第二纳音靠近所述琴面板的一端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共鸣腔。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包括琴体,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和琴底板,琴底板上设置有与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和凤沼,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均设置于琴面板上,第一纳音与龙池位置相对,第二纳音与凤沼位置相对,第一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且第一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第二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第二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现有古琴的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均为实心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将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由实心结构改为空心结构,并使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内部分别形成第一共鸣腔和第二共鸣腔,与现有古琴仅设置一个共鸣腔体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增设了第一共鸣腔和第二共鸣腔,如此该双弧三腔古琴能够发出比现有古琴更大的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琴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琴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琴体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第一纳音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琴面板;2、琴底板;3、龙池;4、凤沼;5、第一纳音;6、第二纳音;7、第一共鸣腔;8、第一出音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比现有古琴发出更大的音的双弧三腔古琴。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弧三腔古琴包括琴体,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1和琴底板2,琴底板2上设置有与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3和凤沼4,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5和第二纳音6,第一纳音5和第二纳音6均设置于琴面板1上,第一纳音5与龙池3位置相对,第二纳音6与凤沼4位置相对,第一纳音5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7,且第一纳音5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一共鸣腔7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8,第二纳音6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第二纳音6的两端均设置有与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现有古琴的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均为实心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将第一纳音5和第二纳音6由实心结构改为空心结构,并使第一纳音5和第二纳音6内部分别形成第一共鸣腔7和第二共鸣腔,与现有古琴仅设置一个共鸣腔体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增设了第一共鸣腔7和第二共鸣腔,如此该双弧三腔古琴能够发出比现有古琴更大的音,有效解决了现有古琴发音音量较小的难题。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琴面板1和琴底板2均为弧形结构,且琴面板1和琴底板2的弯曲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琴面板1和琴底板2的弧度一致。现有琴底板为平底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现有古琴的琴底板改为弧形结构,且使琴底板的弯曲方向与现有古琴琴面板的弯曲方向相反,如此增加了共鸣腔体的体积,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能够发出更大的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共鸣腔7的长度为29厘米、宽度为6厘米、厚度为2厘米,第二共鸣腔的长度为20厘米、宽度6厘米、厚度为2厘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8和第二出音孔均为半圆形结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8和第二出音孔的直径均为0.8厘米。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纳音5靠近琴面板1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一共鸣腔7,第二纳音6靠近琴面板1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共鸣腔。将现有古琴改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弧三腔古琴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琴底板2,选用一块厚度3厘米的老杉木,将其制成弧度达1.5厘米(弧顶与底板边平行线的高度)的与现有古琴琴面板1弧度大小相一致,但弯曲方向相反的弧形结构琴底板2;步骤二,制作第一共鸣腔7和第一出音孔8,将现有古琴原龙池3部位对应的长24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的实心结构第一纳音5加宽加厚加长,在加宽加厚加长后的第一纳音5上加工长29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的第一共鸣腔7,并在加宽加厚加长后的第一纳音5的两端均开设直径为0.8厘米的半圆形结构的第一出音孔8;步骤三,制作第二共鸣腔和第二出音孔,将现有古琴原凤沼4部位对应的长12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的实心结构第二纳音6加宽加厚加长,在加宽加厚加长后的第二纳音6上加工长20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的第二共鸣腔,并在加宽加厚加长后的第二纳音6的两端均开设直径为0.8厘米的半圆形结构的第二出音孔;步骤四,制作琴体,将加工有第一共鸣腔7和第一出音孔8的第一纳音5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弧三腔古琴,包括琴体,所述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所述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和琴底板,所述琴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和凤沼,所述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所述第一纳音和所述第二纳音均设置于所述琴面板上,所述第一纳音与所述龙池位置相对,所述第二纳音与所述凤沼位置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且所述第一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所述第二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所述第二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弧三腔古琴,包括琴体,所述琴体内部中空形成共鸣腔体,所述琴体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琴面板和琴底板,所述琴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共鸣腔体相连通的龙池和凤沼,所述共鸣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纳音和第二纳音,所述第一纳音和所述第二纳音均设置于所述琴面板上,所述第一纳音与所述龙池位置相对,所述第二纳音与所述凤沼位置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一共鸣腔,且所述第一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一出音孔,所述第二纳音内部中空形成第二共鸣腔,且所述第二纳音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共鸣腔相连通的第二出音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弧三腔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琴面板和所述琴底板均为弧形结构,且所述琴面板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泉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民族乐器研制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