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20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HP‑RTM成型工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上模具,与压力机构连接;下模具,与所述上模具相配合,形成成型腔;抽真空孔,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开设在所述上模具或所述下模具上,在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压紧配合时,向所述成型腔进行抽真空;及顶出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所述顶出机构由动力装置和支撑装置组成;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支撑装置提供升降动力;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在模具内部设置顶出机构,在制件成型之后自动顶出制件,防止与模具粘连,便于脱模;同时采用抽真空机构配合压模,降低产品气孔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HP-RTM成型工艺的
,尤其涉及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我国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L/100km。目前大部分汽车企业无法达到此要求,而汽车减重是有效措施之一,研究表明汽车重量降低1%,油耗降低0.7%,车辆每减重100kg,油耗降低0.6L/100km。车身结构主要以钢结构为主,部分车型采用铝合金材料减重,但铝合金减重比例仅有35%左右,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身减重的终极利器,相比钢结构减重比例可达60%以上。制约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身结构应用的因素很多,量产成型工艺是相关因素之一,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已经出现HP-RTM量产工艺,生产节拍短,可以满足汽车批产化的需求,而模具是HP-RTM(高压注射-树脂模塑成型)工艺的关键。现有技术中,制件成型之后会与模具粘连,难以脱模;同时,无抽真空装置帮助产品排气,这会导致产品气孔率较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设计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在模具内部设置顶出机构,在制件成型之后自动顶出制件,防止与模具粘连,便于脱模;同时采用抽真空机构配合压模,降低产品气孔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在模具内部设置顶出机构,在制件成型之后自动顶出制件,防止与模具粘连,便于脱模;同时采用抽真空机构配合压模,降低产品气孔率,提高生产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模具,与压力机构连接;下模具,与所述上模具相配合,形成成型腔;抽真空孔,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开设在所述上模具或所述下模具上,用于在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压紧配合时,向所述成型腔进行抽真空;及顶出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用于在成型完成后,顶出工件。进一步地,所述顶出机构由动力装置和支撑装置组成;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支撑装置提供升降动力;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工件。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设置在所述下模具内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为托头;所述托头固定在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处,为柔性结构。进一步地,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上,用于导向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的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为导向块和导向槽;所述导向块设置在所述上模具或所述下模具上;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块相配合,并对应设置,开设在所述下模具或所述上模具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围绕所述成型腔周围设置。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模具内部设置顶出机构,在制件成型之后自动顶出制件,防止与模具粘连,便于脱模;同时采用抽真空机构配合压模,降低产品气孔率,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的顶出机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上模具1、下模具2、顶出机构3、抽真空孔4、导向块5、导向槽6、密封机构7、气缸31和托头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如图1和2所示,包括:上模具1,与压力机构连接;下模具2,与所述上模具1相配合,形成成型腔;抽真空孔4,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开设在所述上模具1或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压紧配合时,向所述成型腔进行抽真空;及顶出机构3,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成型完成后,顶出工件。具体的,上模具1在压力机构的作用下,向处于下模具2上的工件进行挤压,使得工件挤压成型;抽真空孔4可以设置在上模具1或下模具2上,并且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用于抽真空成型腔,降低产品气孔率。在下模具2上设置顶出机构3,当工件成型之后自动顶出制件,防止与模具粘连,便于脱模。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所述顶出机构3由动力装置和支撑装置组成;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支撑装置提供升降动力;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工件。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31;所述气缸31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内部。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所述支撑装置为托头32;所述托头32固定在所述气缸31的输出端处,为柔性结构。具体的,托头32采用柔性材料,防止在顶出过程中划伤工件。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导向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的配合。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所述定位机构为导向块5和导向槽6;所述导向块5设置在所述上模具1或所述下模具2上;所述导向槽6与所述导向块5相配合,并对应设置,开设在所述下模具2或所述上模具1上。具体的,导向块5和导向槽6两张相配合,既可以分别设置在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下模具2和上模具1上,用来导向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配合。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和2所示,还包括密封机构7;所述密封机构7围绕所述成型腔周围设置。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模具(1),与压力机构连接;/n下模具(2),与所述上模具(1)相配合,形成成型腔;/n抽真空孔(4),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开设在所述上模具(1)或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压紧配合时,向所述成型腔进行抽真空;及/n顶出机构(3),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成型完成后,顶出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具(1),与压力机构连接;
下模具(2),与所述上模具(1)相配合,形成成型腔;
抽真空孔(4),与外置抽真空机连接,开设在所述上模具(1)或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压紧配合时,向所述成型腔进行抽真空;及
顶出机构(3),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上,用于在成型完成后,顶出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3)由动力装置和支撑装置组成;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支撑装置提供升降动力;所述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31);所述气缸(31)设置在所述下模具(2)内部。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源沈俊烨张军李雄卫李文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复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