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67144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特定的式(1)化合物‑‑‑Q‑(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光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涉及多层界面材料的应用领域,往往涉及两层或多层性质各异材料界面的粘合技术,不同性质的层材料间的附着力总是制约复合材料的性能。具体到调光膜领域也是如此。调光膜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控光产品,主要是在两层透明导电膜中间设置光控层,在没有电场作用下,其处于不透明状态,当通入交流电时,光控层中的分子排列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整体调光膜从不透明态转换为透明态。通过电场作用,能够实现开态-关态之间的快速转换。根据光控层的不同,调光膜可分为悬浮粒子调光膜、聚合物分散液晶调光膜等,这些调光膜虽已开发多年,但是这些调光膜的光控制层与透明电极之间的附着力较差,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光控制层与透明电极移位、脱落等问题,导致调光膜生产良品率低,或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调光膜或调光玻璃损坏。目前,为解决上述附着力差的问题,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在光控层中添加增粘剂。但添加增粘剂后会对调光膜的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在透明电极与光控层之间设置粘结层,目前多采用丙烯酸酯物质作为粘结层;然而,上述粘结层厚度大,一般在零点几微米或几微米,严重影响了调光膜工作时的有效电场强度,同时,采用上述粘结物质易导致调光膜的调光性能降低。可见,调光膜的附着力与调光性能之间相互制约,难以调和;现有技术的调光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光控层与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附着力以及调光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调光膜能够提高光控制层与透明电极层之间的附着力,同时不会对光控制层产生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调光膜,位于透明电极层与光控制层之间的粘结层中的粘结剂,由式(1)化合物为原料形成:Q-(CH2)m-Si(RnX3-n)式(1);其中,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R为烃基;X为羟基,或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m为正整数;n为0、1或2。优选的,Q为:R为C1~C4的饱和烃基;X为羟基,或为-Cl、-OCH3、-OCH2CH3、-OCH(CH3)2、-OCH2CH2OCH3或-O-C(=O)-CH3;m为2~10。优选的,所述粘结剂为:X为羟基,所述粘结剂为式(1)化合物;或X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所述粘结剂为式(1)化合物经水解反应后得到的产物。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厚度≤50nm。优选的,所述透明电极层为ITO导电玻璃、ITO-PET导电膜、纳米Ag线-PET导电膜、纳米Cu线-PET导电膜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的,所述光控制层为悬浮粒子光控制层或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控制层。优选的,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叠加接触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第一粘结层;光控制层;第二粘结层;第二透明电极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调光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粘结剂溶液涂覆于透明电极层的导电侧表面后,干燥,得到含粘结层的透明电极;b)在两个含粘结层的透明电极之间涂覆光控层基质乳液后,进行固化,得到调光膜;所述粘结剂溶液中的粘结剂由式(1)化合物为原料形成。优选的,所述粘结剂溶液通过以下方式获得:X为羟基,将式(1)化合物溶于溶剂中,得到粘结剂溶液;或X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将式(1)化合物、水、酸液和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水解反应后,除去有机溶剂、剩余的水及酸,得到粘结剂;再将所述粘结剂溶于溶剂中,得到粘结剂溶液。优选的,所述水解反应中:所述水与式(1)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5)∶1;所述水解反应的温度为50~80℃,时间为2~10h。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调光膜,以特定的式(1)化合物---Q-(CH2)m-Si(RnX3-n)为原料制备粘结层,其中,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X为羟基或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X与Q分别与透明电极和光控层发生一定的反应,与透明电极和光控层形成特定的连接,从而通过式(1)化合物形成的粘结层将透明电极与光控制层紧密连接起来,显著提升了透明电极与光控制层之间的附着力;同时,粘结层厚度较薄,对调光膜工作时的有效场强无影响;而且,采用上述式(1)化合物制备粘结层对光控制层的性能无不良影响,使调光膜保持优异的调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的调光膜的附着力达到1级以上;与未涂覆粘结层的调光膜相比,本专利技术调光膜的暗态透光率及亮态透光率均与其相当甚至更优,证明本专利技术粘结层的引入并未对调光膜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悬浮粒子光控制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调光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调光膜,位于透明电极层与光控制层之间的粘结层中的粘结剂,由式(1)化合物为原料形成:Q-(CH2)m-Si(RnX3-n)式(1);其中,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R为烃基;X为羟基,或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m为正整数;n为0、1或2。本专利技术以特定的式(1)化合物为原料制备粘结层,其中,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X为羟基或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X与Q分别与透明电极和光控层发生一定的反应,与透明电极和光控层形成特定的连接,从而通过式(1)化合物形成的粘结层将透明电极与光控制层紧密连接起来,显著提升了透明电极与光控制层之间的附着力;同时,粘结层厚度较薄,对调光膜工作时的有效场强无影响;而且,采用上述式(1)化合物制备粘结层对光控制层的性能无不良影响,使调光膜保持优异的调光性能。关于式(1)化合物:Q-(CH2)m-Si(RnX3-n)式(1);其中: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优选为:曲线代表Q基团与式(1)分子的连接处。R为烃基;优选为C1~C4的饱和烃基;更优选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和异丁基中的一种或几种。X为羟基,或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所述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优选为-Cl、-OCH3、-OCH2CH3、-OCH(CH3)2、-OCH2CH2OCH3或-O-C(=O)-CH3。m为正整数,优选为大于1的正整数,更优选为2~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m为3。n为0、1或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式(1)化合物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光膜,其特征在于,位于透明电极层与光控制层之间的粘结层中的粘结剂,由式(1)化合物为原料形成:/nQ-(CH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光膜,其特征在于,位于透明电极层与光控制层之间的粘结层中的粘结剂,由式(1)化合物为原料形成:
Q-(CH2)m-Si(RnX3-n)式(1);
其中,
Q为丙烯酸酯系聚合性基团;
R为烃基;
X为羟基,或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
m为正整数;n为0、1或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膜,其特征在于,
Q为:
R为C1~C4的饱和烃基;
X为羟基,或为-Cl、-OCH3、-OCH2CH3、-OCH(CH3)2、-OCH2CH2OCH3或-O-C(=O)-CH3;
m为2~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
X为羟基,所述粘结剂为式(1)化合物;

X为经水解反应后能够生成含羟基的基团,所述粘结剂为式(1)化合物经水解反应后得到的产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的厚度≤5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层为ITO导电玻璃、ITO-PET导电膜、纳米Ag线-PET导电膜、纳米Cu线-PET导电膜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膜,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男赵世勇张达玮肖淑勇张昱喆梁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精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