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123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包括A板和B板,还包括连接于B板底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底部的顶针板,所述A板底部安装有前模仁,所述B板顶部安装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成型为型腔,所述型腔外围设置有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型腔两侧的且带有斜面的前模行位,所述前模行位外侧设置有斜面的前模铲基,所述前模铲基底端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通过斜面滑动配合;把常规的模具改成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之间滑动配合的行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固定式的嵌件,模具结构制造生产更加简单稳定,有效解决了产品出现披锋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注塑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传统的模具在结构上设置不合理,在模具脱模之后产品出现了披锋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包括A板和B板,还包括连接于B板底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底部的顶针板,所述A板底部安装有前模仁,所述B板顶部安装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成型为型腔,所述型腔外围设置有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型腔两侧的且带有斜面的前模行位,所述前模行位外侧设置有斜面的前模铲基,所述前模铲基底端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通过斜面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型腔外围还设置有第二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与第二行位机构之间呈直角分布,所述行位机构和第二行位机构均加工产品的外侧壁形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型腔的前后两侧的第二前模行位,该第二前模行位外侧设置有第二前模铲基,所述第二前模铲基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第二前模行位与第二前模铲基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型腔外围还设置有第三行位机构,所述第三行位结构设置在型腔底部,所述第三行位机构加工产品的底端形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B板内部的内行位,所述内行位顶端裸露于型腔内,内行位顶部滑动连接有内行位铲基,所述内行位铲基底部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内行位一侧设置有进胶口,所述进胶口设置于型腔底部。进一步的:所述A板与B板之间成型有两个相同的型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后模行位模具,把常规的模具改成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之间滑动配合的行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固定式的嵌件,模具结构制造生产更加简单稳定,有效解决了产品出现披锋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注塑工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行位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行位机构和第三行位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A板10--B板11-前模仁12-后模仁13-托板14-顶针板141-顶针15-型腔16-磁铁2-行位机构21-前模行位22-前模铲基3-第二行位机构31-第二前模行位32-第二前模铲基4-第三行位机构41-内行位42-内行位铲基43-出胶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后模行位模具,包括A板1和B板2,还包括连接于B板2底部的托板13和设置在托板13底部的顶针板14,顶针板顶端竖直向型腔内伸出有顶针杆,所述A板1底部安装有前模仁11,所述B板2顶部安装有后模仁12,所述前模仁11和后模仁12之间成型为型腔15,所述型腔15外围设置有行位机构2,所述行位机构2包括设置在型腔15两侧的且带有斜面的前模行位21,前模行位21滑动安装在A板1底部,前模行位21的内端成型有加工产品形状的镶件,镶件与型腔15配合加工成型;所述前模行位21外侧设置有斜面的前模铲基22,所述前模铲基22底端穿过B板2固定在托板13上,所述前模行位21与前模铲基22通过斜面滑动配合,当前模铲基22向下移动时,前模行位21沿斜面向外侧滑动;本技术的一种后模行位模具,把常规的模具改成前模行位21与前模铲基22之间滑动配合的行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固定式的嵌件,模具结构制造生产更加简单稳定,有效解决了产品出现披锋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注塑工艺。进一步的:所述型腔15外围还设置有第二行位机构3,所述行位机构与第二行位机构3之间呈直角分布,所述行位机构和第二行位机构3均加工产品的外侧壁形状;所述第二行位机构3包括设置在所述型腔15的前后两侧的第二前模行位31,第二前模行位31滑动安装在A板1底部,第二前模行位31的内端成型有加工产品形状的镶件,该镶件与型腔15配合加工成型;第二前模行位31外侧设置有第二前模铲基32,所述第二前模铲基32穿过B板2固定在托板13上,所述第二前模行位31与第二前模铲基32滑动配合,当第二前模铲基32位向下运动时,第二前模行位31沿斜面向外侧滑动;第二行位机构3配合水平两侧的行位机构2与型腔15配合,进一步避免了产品出现披锋的现象,而且注塑效率以及注塑的精度也相对应提高。进一步的:所述型腔15外围还设置有第三行位机构4,所述第三行位结构设置在型腔15底部,所述第三行位机构4加工产品的底端形状;所述第三行位机构4包括设置在B板2内部的内行位41,所述内行位41顶端裸露于型腔15内,内行位41顶部滑动连接有内行位铲基42,所述内行位铲基42底部穿过B板2固定在托板13上,所述内行位41一侧设置有进胶口43,进胶口43从型腔15底部进胶;把原来开放式转行位侧水进胶改为开放式内行位41底部小水口进胶,解决了侧位进胶出现分型面披锋的问题。进一步的:A板1与B板2之间设置有相吸的磁铁16,能保证合模时的稳定性,所述A板1与B板2之间成型有两个相同的型腔15,两个型腔15同时进行进胶,合模,注塑效率大大提升,脱模时,B板2先开一端距离,前模铲基22和第二前模铲基32同时抽出,前模行位21和第二前模行位31同时向型腔15外侧滑动分离产品,B板2运动到一定距离之后,A板1和B板2打开,再通过顶针板14的推动下,顶针板14顶部成型有顶针141,顶针141竖直穿过托板13和B板10向型腔15内顶出,实现产品的脱模;整个生产过程中,模具结构可以实现同类高光产品1出2,产能提升1倍,缩短整个生产与制造周期。综上所述可知本技术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包括A板和B板,还包括连接于B板底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底部的顶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板底部安装有前模仁,所述B板顶部安装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成型为型腔,所述型腔外围设置有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型腔两侧的且带有斜面的前模行位,所述前模行位外侧设置有斜面的前模铲基,所述前模铲基底端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通过斜面滑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包括A板和B板,还包括连接于B板底部的托板和设置在托板底部的顶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A板底部安装有前模仁,所述B板顶部安装有后模仁,所述前模仁和后模仁之间成型为型腔,所述型腔外围设置有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型腔两侧的且带有斜面的前模行位,所述前模行位外侧设置有斜面的前模铲基,所述前模铲基底端穿过B板固定在托板上,所述前模行位与前模铲基通过斜面滑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外围还设置有第二行位机构,所述行位机构与第二行位机构之间呈直角分布,所述行位机构和第二行位机构均加工产品的外侧壁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行位结构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型腔的前后两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昌学盛伟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景欣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