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579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属于地下水土有机物污染修复领域。曝气装置包括顶管、转接管、内管、外管、底管、气囊A、气囊B和气囊C。根据VOCs污染区的位置可以任意调节曝气装置在曝气井中的安置位置,实现曝气点位的改变。外管和内管之间的气孔形成曝气口,通过移动外管,调节曝气口大小,改变曝气区间范围;气囊A、气囊B和气囊C鼓起后可以固定曝气装置在曝气井中的位置,并实现曝气井的密封,使气体从曝气口释放,进入VOCs污染区,从而促进污染物的去除。该曝气装置对于提高曝气效率,降低修复成本以及推动曝气法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地下水土有机物污染修复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地下储油管道的老化泄露、化工厂有机溶液的非法排放等。其中,石油烃类、有机氯化溶剂等已成为我国城市水土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而曝气法技术由于具有原位操作,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处理饱和土体和地下水中VOCs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曝气过程中,通过曝气井向污染区域注入空气,使之产生渗流通道,水土中的VOCs污染物通过溶解、扩散作用运移至通道,然后挥发至非饱和区,最后利用气相抽提技术抽出地表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在传统的现场曝气技术中,曝气井建立时,是将底部布设有滤网的注气管道直接安置在井底,然后开始填砂形成一砂层,在砂层上面一般填埋一层膨润土材料,最后在膨润土上方一般再填埋水泥-膨润土等混合材料,以最终实现曝气井的密封。整个施工工艺相对繁琐,曝气井密封复杂,消耗成本较大。此外,在实际污染场地复杂的地质条件下,VOCs污染的分布差异较大,同一污染区的污染范围可能存在垂直深度跨度较大,甚至不同层位的污染情况。然而,现有传统的曝气井建立工艺,存在曝气点位固定,单一以及曝气区间固定,单一的缺点,难以合理有效的对不同情况的污染区进行曝气修复处理,这也限制了曝气法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专利技术了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该曝气装置的专利技术对于提高曝气效率,降低修复成本以及推动曝气法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专利技术了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包括顶管、底管、转接管、内管、外管、气囊A、气囊B、气囊C和辘轳;所述顶管、底管、转接管、内管、外管同轴,所述外管套装在内管上;所述顶管为顶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在顶管顶端开有注气孔,在顶管尾部的内壁上开有内螺纹;所述辘轳的支架装在顶管的外侧管壁上;所述转接管为三段同轴空心圆管固接构成,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转接头管、转接主管和转接尾管,转接主管的外直径为D0,所述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直径D02<D0,且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表面上均开有外螺纹,转接头管通过该外螺纹与顶管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管为空心圆管,且外直径D1=D0,内管上部的内壁上开有与转接尾管外螺纹相应的内螺纹,且通过该内螺纹与转接管的转接尾管连接在一起;将内管上自上端面为L距离以下的部分记为曝气区,气囊A镶套在曝气区的顶部位置,且在曝气区的内管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开有多个气孔;所述底管为底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其外直径D2>D1,底管的顶端与内管的尾端固接成为一体,气囊C镶套在底管的外部,且气囊C所在位置的底管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气孔;所述外管为空心圆管,其内直径D3>D1,在外管下部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气孔,气囊B套在外管设有气孔的管壁的外侧;在外管的上端面对称装有两个挂钩,两段钢丝绳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挂钩相连接、另一端均缠绕在辘轳的转轴上;工作时,转轴转动,通过钢丝绳带动外管沿轴线上移,内管下部外露的多个气孔形成曝气口;工作时,通过吊装装置将该曝气装置安装在曝气井中。优选地,记内管的长度为L1、外管的长度L3,L=0.2L1-0.5L1,L3=0.5L1-L。优选地,所述气囊A、气囊B和气囊C均为环形高压封堵气囊;所述气囊A鼓满气后外直径为d1,且满足d1≥D3,气囊B和气囊C鼓满气后外直径为d2,且满足d2≥D4,D4为曝气井的井径。优选地,所述转接管、内管、底管和外管满足关系D0=D1<D3<D2。优选地,所述气孔半径为1mm-10mm。优选地,底管的长度L2=1/5L1-3/5L1。优选地,所述辘轳至少包括两个支架、一个转轴和一个摇把,两个支架分别固定在顶管中部的外壁上,且与两个挂钩的连线错开180度角,在两个支架的上部分别开有通孔,转轴穿过两个通孔,摇把安装在转轴的一端;所述转轴的中心位置为U型结构,两段钢丝绳的一端分别缠绕在转轴中部的U型结构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以根据VOCs污染区的位置任意调节曝气装置在曝气井中的安置位置,实现曝气点位的改变;2、可以通过移动外管,调节曝气口大小,改变曝气区间范围;3、气囊A、气囊B和气囊C鼓起后可以固定曝气装置在曝气井中的位置,并实现曝气井的密封,使气体从曝气口释放;4、该曝气装置结构简单,功能齐全,操作便捷,可以显著提高曝气效率,降低修复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曝气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管和内管上气囊以及气孔分布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辘轳的示意简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场地的曝气工作示意图。图中:1、底管;2、顶管;3、曝气井;4、注气孔;5、辘轳;6、转接管;7、内管;8、外管;9、钢丝绳;10、挂钩;11、气囊A;12、气囊B;13、气囊C;14、曝气口;15、VOCs污染区;16、支架;17、转轴;18、摇把;19、管道A;20、开关;21、流量计;22、调压阀;23、气泵;24、抽提泵;25、管道B;26、抽提井。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曝气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管和内管上气囊以及气孔分布示意图,由图1-图3所见,本专利技术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包括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外管8、气囊A11、气囊B12、气囊C13和辘轳5。其中,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和外管8同轴。外管8套装在内管7上。所述顶管2为顶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在顶管2顶端开有注气孔4,在顶管2尾部的内壁上开有内螺纹。所述辘轳5的支架16装在顶管2的外侧管壁上;所述转接管6为三段同轴空心圆管固接构成,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转接头管、转接主管和转接尾管,转接主管的外直径为D0,所述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直径D02<D0,且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表面上均开有外螺纹,转接头管通过该外螺纹与顶管2的尾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管7为空心圆管,且外直径D1=D0,内管7上部的内壁上开有与转接尾管外螺纹相应的内螺纹,且通过该内螺纹与转接管6的转接尾管连接在一起。将内管7上自上端面为L距离以下的部分记为曝气区,气囊A11镶套在曝气区的顶部位置,且在曝气区的内管7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开有多个气孔。所述底管1为底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其外直径D2>D1,底管1的顶端与内管7的尾端固接成为一体,气囊C13镶套在底管1的外部,且气囊C13所在位置的底管1的管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外管(8)、气囊A(11)、气囊B(12)、气囊C(13)和辘轳(5);所述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外管(8)同轴,所述外管(8)套装在内管(7)上;/n所述顶管(2)为顶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在顶管(2)顶端开有注气孔(4),在顶管(2)尾部的内壁上开有内螺纹;所述辘轳(5)的支架(16)装在顶管(2)的外侧管壁上;/n所述转接管(6)为三段同轴空心圆管固接构成,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转接头管、转接主管和转接尾管,转接主管的外直径为D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修复VOCs污染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外管(8)、气囊A(11)、气囊B(12)、气囊C(13)和辘轳(5);所述顶管(2)、底管(1)、转接管(6)、内管(7)、外管(8)同轴,所述外管(8)套装在内管(7)上;
所述顶管(2)为顶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在顶管(2)顶端开有注气孔(4),在顶管(2)尾部的内壁上开有内螺纹;所述辘轳(5)的支架(16)装在顶管(2)的外侧管壁上;
所述转接管(6)为三段同轴空心圆管固接构成,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转接头管、转接主管和转接尾管,转接主管的外直径为D0,所述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直径D02<D0,且转接头管和转接尾管的外表面上均开有外螺纹,转接头管通过该外螺纹与顶管(2)的尾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内管(7)为空心圆管,且外直径D1=D0,内管(7)上部的内壁上开有与转接尾管外螺纹相应的内螺纹,且通过该内螺纹与转接管(6)的转接尾管连接在一起;将内管(7)上自上端面为L距离以下的部分记为曝气区,气囊A(11)镶套在曝气区的顶部位置,且在曝气区的内管(7)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开有多个气孔;所述底管(1)为底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其外直径D2>D1,底管(1)的顶端与内管(7)的尾端固接成为一体,气囊C(13)镶套在底管(1)的外部,且气囊C(13)所在位置的底管(1)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气孔;
所述外管(8)为空心圆管,其内直径D3>D1,在外管(8)下部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气孔,气囊B(12)套在外管(8)设有气孔的管壁的外侧;在外管(8)的上端面对称装有两个挂钩(10),两段钢丝绳(9)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挂钩(10)相连接、另一端均缠绕在辘轳(5)的转轴(17)上;工作时,转轴(17)转动,通过钢丝绳(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龙朱方华查甫生刘晶晶储诚富李浩男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