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466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体位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在放松阶段对人体进行适度拉伸和震动按摩,舒缓人体紧张肌肉,消除肌肉疲劳,提高人体舒适度,使人体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之后进入助眠阶段,抬高人体头部,减少肺部淤血,增加氧气吸入量,并且减轻颅内压,促进颅内静脉回流,使血液尽快在颅内循环,帮助人体加快进入睡眠阶段,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可以消除疲劳并且促进血液和氧气尽快进入大脑,使人体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睡眠
,尤其涉及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容易出现失眠状况,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目前可采用电动床以提高人体休息状态的舒适度。现有技术的电动床包括:背部床板、腰部床板、大腿床板、小腿床板。腰部床板固定不动,通过旋转背部床板、大腿床板、小腿床板使电动床处于特定形态。有些电动床还在背部床板设有额外的头部床板,头部床板可相对背部床板进一步旋转。通过电动床姿态调整可以提高人体的舒适度。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未提供对电动床进行控制的程序,以帮助人体加快进入睡眠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以解决使人体加快进入睡眠状态以提升睡眠质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包括: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体位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其中,所述体位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舒展阶段;所述人体舒展阶段包括:控制电动床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控制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按摩阶段;所述人体按摩阶段包括: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体位助眠模式还包括: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助眠阶段结束后,还包括: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助眠控制方法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所述体位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所述体位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电动床的控制单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眠控制装置,包括:放松模块和助眠模块;放松模块,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n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体位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n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n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n其中,所述体位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n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n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体位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其中,所述体位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舒展阶段;
所述人体舒展阶段包括:
控制电动床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
控制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按摩阶段;
所述人体按摩阶段包括: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
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
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体位助眠模式还包括: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助眠阶段结束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控制方法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体位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体位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电动床的控制单元。


17.一种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松模块和助眠模块;
放松模块,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模块,用于在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体位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放松模块包括:零重力姿态模块和按摩模块;
零重力姿态模块,用于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
按摩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华锋季川祥莫圣娇曾海伦黄蒙葛禾文
申请(专利权)人: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