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DC马达以及滚筒旋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310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无刷DC马达以及滚筒旋转装置,提高了散热效率。一种内转子型的无刷DC马达,其具有:马达部,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轴向配置的马达轴,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电路板,其安装有进行所述马达部的驱动的电子部件;叶轮,其是离心叶轮,具有与所述马达轴一起旋转的多个叶片;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叶轮,在所述外壳中,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按照所述定子、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叶轮的顺序配置并收纳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刷DC马达以及滚筒旋转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刷DC马达以及滚筒旋转装置。
技术介绍
马达用于各种用途,要求与用途对应的尺寸。另外,由于马达具有线圈等发热部件,因此优选能够冷却发热部件。在一部分的电动机中,为了紧凑化,一体地搭载马达和驱动马达的逆变器,通过马达的驱动轴使马达冷却用风扇和逆变器冷却用风扇旋转,冷却马达和逆变器。另外,通过在马达冷却用风扇和逆变器冷却用风扇之间设置隔壁,形成通过马达冷却用风扇冷却马达的空气流,且形成通过逆变器冷却用风扇冷却逆变器的空气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公开。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097238号公报但是,例如在使输送辊旋转的马达的情况下,为了输送辊整体的尺寸的小型化,已知在中空的输送辊的内部收纳马达。因此,要求马达为能够收纳在输送辊的内部的尺寸。另一方面,当难以从马达散热时,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输出来用于抑制输入,以使得马达的温度升高不会变得太高。另外,近年来,为了高效地输送大小、重量不同的多种物品,有时在输送辊上使用能够进行转速控制且控制性良好的无刷DC马达。在无刷DC马达中,从定子和基板产生热量,并且特别需要抑制由设置在基板上的FET产生的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散热效率的无刷DC马达。本申请的例示的第1专利技术是一种内转子型的无刷DC马达,其具有:马达部,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轴向配置的马达轴,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电路板,其安装有进行所述马达部的驱动的电子部件;叶轮,其是离心叶轮,具有与所述马达轴一起旋转的多个叶片;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叶轮,在所述外壳中,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按照所述定子、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叶轮的顺序配置并收纳各结构。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专利技术,通过作为离心叶轮的叶轮,与相同大小的轴流叶轮相比,能够得到使空气循环的高压力,能够防止由定子或电路板产生的发热滞留,能够提高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通过与Y轴垂直且通过中心轴线J的面剖切图1的马达10而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从罩部件23侧观察从图1的马达10拆下马达外壳2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叶轮60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能够代替叶轮60而使用的叶轮的例子的立体图。图6是通过与轴向垂直的面剖切定子40而示出的剖视图。图7是说明将图1所示的马达10应用于滚筒旋转装置时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是滚筒旋转装置的概略侧视图。标号说明10:无刷DC马达;21:外壳;30:马达部;32:罩部件;40:定子;41:马达轴;50:转子;60:叶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和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设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相对于中心轴线J的径向中的与图1所示的无刷DC马达10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设为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任意一个方向上,将图中所示的箭头所指的一侧设为+侧,将相反侧设为-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前侧”或“一侧”,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后侧”或“另一侧”。另外,后侧(另一侧)以及前侧(一侧)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将径向上接近中心轴线J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J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在周向上,将图1的箭头所指的一侧设为+θ侧(周向一侧),将相反侧设为-θ侧(周向另一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另外,“平行”除了严格的平行的情况以外,还包含在彼此所成的角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第1实施方式]<整体结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通过与Y轴垂直且通过中心轴线J的面剖切图1的马达10而示出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是无刷DC马达。马达10具有:马达部30,其包含具有沿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的马达轴41的转子50和与转子5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的定子40;电路板80,其安装有进行马达部30的驱动的电子部件81;叶轮60,其是与马达轴41一体且具有多个叶片的离心叶轮;以及马达外壳21,其收纳马达部30、电路板80和叶轮60。在马达外壳21中,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按照定子40、电路板80以及叶轮60的顺序配置并收纳各结构。马达10包含单个叶轮60。马达10具有筒状的壳体部件22。在壳体部件22的径向内侧收纳有定子40。壳体部件22可以是圆筒形状,也可以是方筒形状。壳体部件22例如为树脂制。壳体部件22具有向马达10的内部吸入空气的作为吸气口的贯通孔22c,其是配置为比定子40靠轴向一侧的孔。壳体部件22收纳在筒形状的马达外壳21的径向内侧。马达外壳21可以是圆筒形状,也可以是方筒形状。马达外壳21例如为铝压铸制。马达10在马达外壳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罩部件23。罩部件23例如为铝压铸制。罩部件23具有从马达10的内部排出空气的作为排气口的贯通孔23a,其是配置为比叶轮60靠轴向另一侧的孔。另外,将马达外壳21、壳体部件22以及罩部件23称为外壳。马达10也可以通过贯通孔23a向马达10的内部吸入空气,通过贯通孔22c从马达10的内部排出空气。马达10具有轴承55a、55b。轴承55a配置在罩部件2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轴承55b配置在壳体部件22的轴向一侧的径向内侧。另外,轴承55a配置在马达轴41的轴向另一侧端部。轴承55b配置在马达轴41的轴向一侧端部。轴承55a和55b将马达轴41支承为可旋转。轴承55b配置为比定子40靠轴向一侧。轴承55a配置为比叶轮60靠轴向另一侧。轴承55a和55b的形状、结构等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轴承。罩部件23具有轴承保持架23b,轴承55a被轴承保持架23b从径向外侧支承,作为排气口的贯通孔23a配置在轴承保持架23b的径向外侧。壳体部件22具有轴承保持架22d,轴承55b被轴承保持架22d从径向外侧支承,作为吸气口的贯通孔22c配置在轴承保持架22d的径向外侧。转子50具有转子磁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转子型的无刷DC马达,其具有:/n马达部,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轴向配置的马达轴,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n电路板,其安装有进行所述马达部的驱动的电子部件;/n叶轮,其是离心叶轮,具有与所述马达轴一起旋转的多个叶片;以及/n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叶轮,/n在所述外壳中,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按照所述定子、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叶轮的顺序配置并收纳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112 JP 2019-2050311.一种内转子型的无刷DC马达,其具有:
马达部,其具有转子和定子,该转子具有沿轴向配置的马达轴,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
电路板,其安装有进行所述马达部的驱动的电子部件;
叶轮,其是离心叶轮,具有与所述马达轴一起旋转的多个叶片;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叶轮,
在所述外壳中,从轴向一侧朝向轴向另一侧按照所述定子、所述电路板以及所述叶轮的顺序配置并收纳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DC马达,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
吸气口,其配置为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侧,向内部吸入空气;以及
排气口,其配置为比所述叶轮靠轴向另一侧,从内部排出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DC马达,其中,
所述叶轮随着与所述马达轴同轴固定的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旋转,
所述多个叶片分别具有与轴向平行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刷DC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背轭部,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从所述背轭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臂部,在多个所述臂部之间具有多个槽,
所述吸气口在轴向上与所述槽对置,并且在轴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刷DC马达,其中,
所述电路板的径向内侧的端面隔着间隙与所述马达轴对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隆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