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848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所述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其主要包括:外层板、第一斜杆、第二斜杆、中心柱;所述内墙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外层板;所述第一斜杆、第二斜杆有多根,都位于上下外层板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斜杆、第二斜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层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斜杆彼此平行,第二斜杆彼此平行,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相互错位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所述中心柱有多根,每根中心柱都依次穿过第一斜杆、第二斜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内墙板抗形变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
技术介绍
墙体是建筑框架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墙体分为外墙和内墙,外墙对建筑主体起到围护的作用,是抵抗外界物理、化学、生物破坏的维护结构,内墙主要起到隔音、分隔空间、承重等作用。现有的内墙板质量较重,抗变形能力差,隔音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实现抗形变能力强的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其主要包括:外层板、第一斜杆、第二斜杆、中心柱;所述内墙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外层板;所述第一斜杆、第二斜杆有多根,都位于上下外层板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斜杆、第二斜杆的两端分别与外层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斜杆彼此平行,第二斜杆彼此平行,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相互错位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所述中心柱有多根,每根中心柱都依次穿过第一斜杆、第二斜杆。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第一斜杆、第二斜杆和中心柱形成的结构提升了内墙板的抗形变能力,同时减轻了内墙板的重量,起到隔音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剖面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剖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其主要包括:外层板1、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中心柱4;如图1所示,所述内墙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外层板1;所述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有多根,都位于上下外层板1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的两端分别与外层板1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斜杆2彼此平行,第二斜杆3彼此平行,第一斜杆2和第二斜杆3相互错位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如图2所示,所述中心柱4有多根,每根中心柱4都依次穿过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所述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和中心柱4形成的结构,用于加强内墙板的抗形变能力。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特别地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文中所用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其主要包括:外层板(1)、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中心柱(4);/n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外层板(1);所述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有多根,都位于上下外层板(1)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的两端分别与外层板(1)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斜杆(2)彼此平行,第二斜杆(3)彼此平行,第一斜杆(2)和第二斜杆(3)相互错位设置且倾斜方向相反;/n所述中心柱(4)有多根,每根中心柱(4)都依次穿过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空结构的内墙板,其主要包括:外层板(1)、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中心柱(4);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板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为外层板(1);所述第一斜杆(2)、第二斜杆(3)有多根,都位于上下外层板(1)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斜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华东尹硕田敬伟于新月潘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天津工业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