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顶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512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9
本申请涉及管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型顶管,其包括相互插接的单元管,单元管的两端分别设有承口和插口,单元管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预应力装置,预应力装置包括钢丝绳和锁止组件,单元管靠近插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嵌接槽,单元管靠近承口的一端设有第二嵌接槽,钢丝绳的一端穿设在位置在前的单元管上,一锁止组件位于第一嵌接槽内,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设在位置在后的单元管上,另一锁止组件位于第二嵌接槽内。本申请具有以下效果:预应力装置用于对相互插接的两个单元管之间施加预应力,以使得相邻两根单元管在顶进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同轴,从而使得单元管之间的连接性不易受到影响,进而能够保证单元管之间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型顶管
本申请涉及管道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型顶管。
技术介绍
顶管就是采用非开挖施工技术进行埋设的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就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技术。顶管在施工时,需借助于顶进设备(如千斤顶等)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阻力,将管道按照设计的坡度顶入地基中。顶管具有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施工占地面积小、噪音小等优点,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因此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常使用到顶管。顶管的施工过程为:先将一节管体顶入地基后,再下第二节管体继续顶进,以形成穿过地基层的顶管管道。通常为了增强相邻两节管体之间的连接效果和防水效果,管体的两端通常分别设有承口和插口。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相邻两节管体在顶进的过程中,若相邻两节管体的轴心线没有对准,则易影响相邻两节管体相互配合的承口和插口的连接效果,严重时还会造成承口和插口的损坏,从而致使管体的防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升相邻两节单元管之间的防水效果,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型顶管,包括相互插接的单元管(1),所述单元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插接的承口(11)和插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管(1)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预应力装置,所述预应力装置沿单元管(1)的周向设有多组,预应力装置包括钢丝绳(2)以及位于钢丝绳(2)两端的锁止组件(3),所述单元管(1)靠近插口(12)的一端设有第一嵌接槽(13),单元管(1)靠近承口(11)的一端设有第二嵌接槽(14),所述钢丝绳(2)的一端穿设在位置在前的单元管(1)上,且钢丝绳(2)的一端位于第一嵌接槽(13)远离承口(11)一侧的槽壁上,一锁止组件(3)位于第一嵌接槽(13)内,钢丝绳(2)的另一端穿设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型顶管,包括相互插接的单元管(1),所述单元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插接的承口(11)和插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管(1)相互靠近的一端设有预应力装置,所述预应力装置沿单元管(1)的周向设有多组,预应力装置包括钢丝绳(2)以及位于钢丝绳(2)两端的锁止组件(3),所述单元管(1)靠近插口(12)的一端设有第一嵌接槽(13),单元管(1)靠近承口(11)的一端设有第二嵌接槽(14),所述钢丝绳(2)的一端穿设在位置在前的单元管(1)上,且钢丝绳(2)的一端位于第一嵌接槽(13)远离承口(11)一侧的槽壁上,一锁止组件(3)位于第一嵌接槽(13)内,钢丝绳(2)的另一端穿设在位置在后的单元管(1)上,且钢丝绳(2)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嵌接槽(14)远离插口(12)一侧的槽壁上,另一锁止组件(3)位于第二嵌接槽(1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型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管(1)靠近承口(11)的一端设有内管段(111)和外管段(112),所述内管段(111)和外管段(112)螺纹配合,所述外管段(112)伸出内管段(111)外并构成所述承口(11),所述钢丝绳(2)穿设在位置在后的单元管(1)的外管段(112)上,所述外管段(112)靠近插口(12)的一端与单元管(1)靠近承口(11)的一端之间的间隙构成所述第二嵌接槽(14),位置在前的单元管(1)的插口(12)与位置在后的单元管(1)的外管段(112)螺纹配合,且位置在前的单元管(1)的插口(12)与位置在后的单元管(1)的内管段(111)相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毅李江陵汪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鸡冠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