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凡杰专利>正文

一种复合式灭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0267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54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灭菌器。其包括外壳、紫外线发生装置、光触媒网板、臭氧发生装置、空气流动驱动装置和电源。紫外线发生装置、光触媒网板和臭氧发生装置中的臭氧发生管设置在第二开口部位置处,由电源供电;空气流动驱动装置的进气口与第一开口部位置相对应,出气口与第二开口部位置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空气流动驱动装置使柜子或抽屉内的空气在灭菌器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紫外线可以对流过紫外线发生装置的空气进行紫外灭菌,同时可以将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和紫外线照射在光触媒网板上产生的能够灭菌的氢氧自由基和活性氧吹出至柜子或抽屉内进行灭菌,从而可以实现对柜子或抽屉内进行简单、实用、高效的复合式灭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灭菌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灭菌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复合式灭菌器。
技术介绍
柜子或抽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在平时居家或医院进行消毒时会忽视对柜子或抽屉内的消毒,并且由于通常柜子或抽屉内都存在较小的空间,平时进行擦洗消毒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灭菌器。所述复合式灭菌器可以包括外壳、紫外线发生装置、光触媒网板、臭氧发生装置、空气流动驱动装置和电源。其中,外壳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其中,紫外线发生装置通过一散热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第二开口部位置处;其中,光触媒网板通过第一支撑机构呈倾斜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位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下方的位置处;其中,臭氧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臭氧发生装置的臭氧发生管通过第二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光触媒网板的侧部;其中,空气流动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部位置相对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部位置相对应;其中,电源通过一电源开关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相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复合式灭菌器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主控板;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与所述主控板相连接;并且,所述主控板通过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电源相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为紫外发光二极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所述臭氧发生管和与所述臭氧发生管相连接的臭氧发生器电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为微型鼓风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源为普通电池或者可充电电池。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包括上壳盖、中框、隔板和下壳盖;所述上壳盖和所述下壳盖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中框的两开口端;所述隔板与所述上壳盖和所述下壳盖平行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中框中,使得所述上壳盖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第一安装空间,所述下壳盖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光触媒网板、空气流动驱动装置和所述臭氧发生装置中的臭氧发生管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电源和所述臭氧发生装置中的臭氧发生器电路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开口部设在所述上壳盖上;所述第二开口部设置在所述中框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支撑机构包括一L型散热片和导热基板;在安装状态下,所述L型散热片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隔板上;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通过所述导热基板安装在所述L型散热片另一端下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为倾斜部;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一卡口;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连接在所述隔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以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的方式连接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光触媒网板的底面安装在所述倾斜部上,同时述光触媒网板的较低一端卡接在所述卡口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在所述隔板上的第一U型支撑板和第二U型支撑板;所述臭氧发生装置中的臭氧发生管安装在所述第一U型支撑板和所述第二U型支撑板的U型缺口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式灭菌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式灭菌器在外壳内设置有紫外线发生装置、光触媒网板、臭氧发生装置和空气流动驱动装置,使用时,将本申请的复合式灭菌器放置于柜子或抽屉中,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紫外线发生装置发出紫外线照射在光触媒网板上产生能够灭菌的氢氧自由基和活性氧,空气流动驱动装置将柜子或抽屉内的空气从进气口吸入并从出气口中吹出,使柜子或抽屉内的空气在灭菌器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紫外线可以对流过紫外线发生装置的空气进行紫外灭菌,同时可以将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和紫外线照射在光触媒网板上产生的能够灭菌的氢氧自由基和活性氧吹出至柜子或抽屉内进行灭菌,从而可以实现对柜子或抽屉内进行简单、实用、高效的复合式灭菌。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可以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说明。通过对以下描述和相应附图的检查或者对实施例的生产或操作的了解,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本技术披露的特性可以通过对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各种方法、手段和组合的实践或使用得以实现和达到。附图说明在此所述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拆去上壳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拆去下壳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中中框上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中中框下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中散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复合式灭菌器拆去散热支撑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00-外壳101-第一开口部102-第二开口部110-上壳盖120-中框130-隔板131-第一过线孔132-第二过线孔140-下壳盖200-紫外线发生装置300-散热支撑机构310-L型散热片320-导热基板400-光触媒网板500-第一支撑机构510-第一支撑板520-第二支撑板521-卡口610-臭氧发生管620-臭氧发生器电路700-第二支撑机构710-第一U型支撑板720-第二U型支撑板800-空气流动驱动装置900-电源1000-主控板1010-第一卡槽1020-第二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涉及到术语“第一”、“第二”等,其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灭菌器包括:/n外壳(100),其具有第一开口部(101)和第二开口部(102);/n紫外线发生装置(200),其通过一散热支撑机构(3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所述第二开口部(102)位置处;/n光触媒网板(400),其通过第一支撑机构(500)呈倾斜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位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下方的位置处;/n臭氧发生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并且,所述臭氧发生装置的臭氧发生管(610)通过第二支撑机构(700)设置在所述光触媒网板(400)的侧部;/n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并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部(101)位置相对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部(102)位置相对应;/n电源(900),其通过一电源开关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灭菌器包括:
外壳(100),其具有第一开口部(101)和第二开口部(102);
紫外线发生装置(200),其通过一散热支撑机构(300)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所述第二开口部(102)位置处;
光触媒网板(400),其通过第一支撑机构(500)呈倾斜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位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下方的位置处;
臭氧发生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并且,所述臭氧发生装置的臭氧发生管(610)通过第二支撑机构(700)设置在所述光触媒网板(400)的侧部;
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其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并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部(101)位置相对应,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开口部(102)位置相对应;
电源(900),其通过一电源开关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置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外壳(100)内的主控板(1000);
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与所述主控板(1000)相连接;
并且,所述主控板(1000)通过所述电源开关与所述电源(900)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发生装置(200)为紫外发光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所述臭氧发生管(610)和与所述臭氧发生管(610)相连接的臭氧发生器电路(6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动驱动装置(800)为微型鼓风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900)为普通电池或者可充电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复合式灭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包括上壳盖(110)、中框(120)、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英宗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林凡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