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875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9:29
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包括始端箱、母线槽、母排、连接器、插接装置、插接箱、配电柜和插排;始端箱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母线槽的两端;母线槽呈双层叠加设置;每段母线槽内的母排之间通过连接器实现首尾连接;插接装置设置于每层母线槽的一侧,插接装置与母排实现电连接;每个插接箱与母线槽的两端通过插接实现固定,插接箱与插接装置实现电连接;配电柜设置于母线槽的底侧,插排固定设置于每个配电柜内,插排通过线缆与插接箱进行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母线系统针对于母线槽、插接装置以及插接箱进行结构设计,母线系统具有更加紧凑的系统结构,并可对插接箱方便拔插、方便操作;系统内取电过程避免电弧产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
本技术涉及母线系统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
技术介绍
母线槽,是由铜、铝母线柱构成的一种封闭的金属装置,用来为分散系统各个元件分配较大功率。在户内低压的电力输送干线工程项目中已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电线电缆。配电房系统中为了方便的给予多个配电箱柜进行配电,通过母线槽结构作为电力传输的载体,但配电房中一般结构空间较为紧凑,需要对母线槽结构进行良好的线路规划、设计安装,适应狭小的空间环境,同时母线槽可方便的引电与配电箱柜进行接通,现有的传统母线系统中存在有诸多如下缺陷。(1)母线系统中母线的排列也通常为单路排列,进行单个通道进行电力传输,需要进行多通道电力传输时,则需要进行设置有多组母线槽结构,并对多组母线槽结构采用多组对应的装配结构进行分别装配,极大了提高了母线槽的装配的复杂程度,安装便利性差,且进行分别装配的多路母线槽结构占用空间较大。(2)不同的母线槽结构中对插接箱的安装,为了进行规避插接箱与母线槽之间的阻碍,需要将插接箱安装于母线槽不同的操作面,不便与操作人员对插接箱的同一操作。(3)现有传统母线系统的插接箱都是插接箱插到母线上后,用卡箍固定或者前后锁脚进行固定,对插接箱的固定过程较为繁琐,拆卸不是很方便的,无法实现对插接箱进行快速插接拆卸。(4)现有传统母线系统插接装置都是先安装在插接箱的箱体底部,插接取电均是把插接箱插到母线上去,从而实现供电的过程。将插接装置与母排进行接触取电的过程,以及插接装置与插接箱接触取电的过程中均易产生电弧,电弧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母线槽与插接箱的安全性能,无法对插接箱随时进行任意拔插。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包括始端箱、母线槽、母排、插接装置、插接箱、配电柜和插排;所述始端箱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母线槽的两端;所述母线槽呈双层结构,呈叠加设置,两层所述母线槽呈固定设置,所述母排固定设置于母线槽内,一层所述母线槽内的母排一端与一侧所述始端箱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另一层所述母线槽内的铜牌的另一端与另一侧所述始端箱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每段所述母线槽内的母排之间通过连接器实现首尾连接;所述插接装置设置于每层所述母线槽的一侧,所述插接装置与所述母线槽通过插接实现固定,两层所述母线槽设置的插接装置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插接装置与对应所述母排进行插接导通;所述插接箱设置于所述母线槽的一侧,呈横向设置,每个所述插接箱与所述母线槽的两端通过插接实现固定,每个所述插接箱与所述插接装置接触导通;所述配电柜设置于所述母线槽的底侧,呈横向阵列设置,所述插排固定设置于每个所述配电柜内,呈纵向设置,线缆的一端从顶端伸入对应所述配电柜内,并与每个所述插排实现电连接,线缆的另一端从底端伸入对应所述插接箱内,并与对应所述插接箱内的开关实现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母线槽包括母线壳体、母线固定螺栓、母线嵌板、母线压板、压板螺栓、下母线夹和上母线夹;所述母线壳体呈并列设置,所述母线壳体包括母线前板和母线后板;所述母线前板呈纵向设置,所述母线前板的一侧面端部设有前锁紧板,所述前锁紧板与所述母线前板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前锁紧板的表面设有前锁紧孔;所述母线前板的一侧面端部设有前插接板,并与所述前锁紧板呈相对设置,所述前插接板与所述母线前板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前插接板的端面设有前插接孔;所述母线前板的另一侧面的两端设有锁扣板,每侧所述锁扣板与所述母线前板垂直固定;所述母线后板设置于所述母线前板的一侧,所述母线后板的两端内侧呈弯折状结构,形成后板卡勾,每侧所述后板卡勾嵌入所述锁扣板内进行插接,实现所述母线后板与所述母线前板卡接固定;所述母线后板的侧面一端设有抵合板,所述抵合板与所述母线后板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母线后板的侧面一端设有装配板,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母线后板呈垂直固定,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母线后板的端面一侧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母线后板呈垂直固定,为一体式结构;两侧所述母线前板的前插接板的端面相贴合,两侧所述母线后板的抵合板的端面相贴合,通过母线固定螺栓贯穿所述前插接孔,并配合螺母实现所述母线前板连接固定;所述母线嵌板嵌入贴合于两侧所述连接板的内侧壁,所述母线嵌板的一侧中心呈沉孔状,为嵌板沉孔,所述嵌板沉孔的内螺纹状;所述母线压板包裹贴合于两侧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所述母线压板的中心呈通孔状,为压板通孔;所述压板螺栓贯穿所述压板通孔,并伸入所述嵌板沉孔内呈螺纹固定,实现所述母线嵌板与所述母线压板对两侧所述连接板夹持固定;所述下母线夹设置于所述母线前板的内壁面一侧,且所述下母线夹与所述母线前板贴合;所述上母线夹设置于所述母线后板的内壁面一侧,且所述上母线夹与所述母线后板贴合,通过螺钉贯穿所述母线后板与所述上母线夹固定,所述上母线夹与所述下母线夹相互夹持固定;所述母排设置于所述上母线夹与所述下母线夹之间,并通过所述上母线夹与所述下母线夹夹持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前锁紧板呈平板状结构,为长条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前插接板的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前插接板的宽度略大于所述前锁紧板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锁扣板的数量为两个,每侧所述锁扣板的截面呈“L”型结构,对称设置于所述母线前板的两侧,且两侧所述锁扣板呈相背设置。进一步的,每侧所述锁扣板的一侧呈凸起状结构,形成锁扣凸块,每侧所述锁扣凸块与每侧所述锁扣板的槽口位置相对,每侧所述锁扣凸块与所述母线前板呈垂直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母线后板的截面呈“匚”字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抵合板的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抵合板与所述前插接板呈同向设置,所述抵合板的端面与所述前插接板的端面呈同一平面。进一步的,所述装配板与所述抵合板呈相对设置,所述装配板的截面呈“T”字型结构,所述装配板的端面与所述前插接板的端面呈同一平面。进一步的,每侧所述连接板的截面呈“L”型结构,两侧所述母线后板的连接板呈相对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母线压板的截面呈“匚”字型结构,所述母线压板的两侧弯折包裹于两侧所述连接板的外壁。进一步的,所述插接装置包括插脚、下插座板、封装板、盖板和盖板螺栓;所述插脚包括触点铜件、导电铜片、簧片和铜铆钉,所述触点铜件的一端设有铜件孔;所述导电铜片设置于所述触点铜件的一端两侧,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侧所述导电铜片的一端贴合于所述触点铜件的一侧,每侧所述导电铜片的一端设有铜片孔,所述导电铜片的一端伸出于所述触点铜件的一端,两侧所述导电铜片之间呈缝隙状,形成铜片夹槽;所述簧片设置于每侧所述导电铜片的一侧,每侧所述簧片的一端设有簧片孔,所述簧片夹持于所述导电铜片固定;所述铜铆钉贯穿所述簧片孔、铜片孔和铜件孔,实现两侧所述簧片、导电铜片和所述触点铜件夹持固定;所述下插座板设置于所述插脚的一端,所述下插座板的表面呈通孔状结构,形成下插座板孔,每个所述下插座板的一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插脚第一凹槽,所述触点铜件的一端贯穿所述下插座板孔,所述触点铜件的一端嵌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始端箱(1)、母线槽(2)、母排(3)、插接装置(4)、插接箱(5)、配电柜(6)和插排(7);/n所述始端箱(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两端;所述母线槽(2)呈双层结构,呈叠加设置,两层所述母线槽(2)呈固定设置,所述母排(3)固定设置于母线槽(2)内,一层所述母线槽(2)内的母排(3)一端与一侧所述始端箱(1)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另一层所述母线槽(2)内的铜牌的另一端与另一侧所述始端箱(1)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每段所述母线槽(2)内的母排(3)之间通过连接器实现首尾连接;所述插接装置(4)设置于每层所述母线槽(2)的一侧,所述插接装置(4)与所述母线槽(2)通过插接实现固定,两层所述母线槽(2)设置的插接装置(4)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插接装置(4)与对应所述母排(3)进行插接导通;所述插接箱(5)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一侧,呈横向设置,每个所述插接箱(5)与所述母线槽(2)的两端通过插接实现固定,每个所述插接箱(5)与所述插接装置(4)接触导通;所述配电柜(6)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底侧,呈横向阵列设置,所述插排(7)固定设置于每个所述配电柜(6)内,呈纵向设置,线缆的一端从顶端伸入对应所述配电柜(6)内,并与每个所述插排(7)实现电连接,线缆的另一端从底端伸入对应所述插接箱(5)内,并与对应所述插接箱(5)内的开关实现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始端箱(1)、母线槽(2)、母排(3)、插接装置(4)、插接箱(5)、配电柜(6)和插排(7);
所述始端箱(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两端;所述母线槽(2)呈双层结构,呈叠加设置,两层所述母线槽(2)呈固定设置,所述母排(3)固定设置于母线槽(2)内,一层所述母线槽(2)内的母排(3)一端与一侧所述始端箱(1)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另一层所述母线槽(2)内的铜牌的另一端与另一侧所述始端箱(1)通过接线排实现电连接;每段所述母线槽(2)内的母排(3)之间通过连接器实现首尾连接;所述插接装置(4)设置于每层所述母线槽(2)的一侧,所述插接装置(4)与所述母线槽(2)通过插接实现固定,两层所述母线槽(2)设置的插接装置(4)呈交错设置,每个所述插接装置(4)与对应所述母排(3)进行插接导通;所述插接箱(5)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一侧,呈横向设置,每个所述插接箱(5)与所述母线槽(2)的两端通过插接实现固定,每个所述插接箱(5)与所述插接装置(4)接触导通;所述配电柜(6)设置于所述母线槽(2)的底侧,呈横向阵列设置,所述插排(7)固定设置于每个所述配电柜(6)内,呈纵向设置,线缆的一端从顶端伸入对应所述配电柜(6)内,并与每个所述插排(7)实现电连接,线缆的另一端从底端伸入对应所述插接箱(5)内,并与对应所述插接箱(5)内的开关实现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槽(2)包括母线壳体(2-1)、母线固定螺栓(2-2)、母线嵌板(2-3)、母线压板(2-4)、压板螺栓(2-5)、下母线夹(2-6)和上母线夹(2-7);所述母线壳体(2-1)呈并列设置,所述母线壳体(2-1)包括母线前板(2-1-1)和母线后板(2-1-2);所述母线前板(2-1-1)呈纵向设置,所述母线前板(2-1-1)的一侧面端部设有前锁紧板(2-1-1-1),所述前锁紧板(2-1-1-1)与所述母线前板(2-1-1)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前锁紧板(2-1-1-1)的表面设有前锁紧孔(2-1-1-2);所述母线前板(2-1-1)的一侧面端部设有前插接板(2-1-1-3),并与所述前锁紧板(2-1-1-1)呈相对设置,所述前插接板(2-1-1-3)与所述母线前板(2-1-1)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前插接板(2-1-1-3)的端面设有前插接孔(2-1-1-4);所述母线前板(2-1-1)的另一侧面的两端设有锁扣板(2-1-1-5),每侧所述锁扣板(2-1-1-5)与所述母线前板(2-1-1)垂直固定;所述母线后板(2-1-2)设置于所述母线前板(2-1-1)的一侧,所述母线后板(2-1-2)的两端内侧呈弯折状结构,形成后板卡勾(2-1-2-1),每侧所述后板卡勾(2-1-2-1)嵌入所述锁扣板(2-1-1-5)内进行插接,实现所述母线后板(2-1-2)与所述母线前板(2-1-1)卡接固定;所述母线后板(2-1-2)的侧面一端设有抵合板(2-1-2-2),所述抵合板(2-1-2-2)与所述母线后板(2-1-2)呈垂直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母线后板(2-1-2)的侧面一端设有装配板(2-1-2-3),所述装配板(2-1-2-3)与所述母线后板(2-1-2)呈垂直固定,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母线后板(2-1-2)的端面一侧设有连接板(2-1-2-4),所述连接板(2-1-2-4)与所述母线后板(2-1-2)呈垂直固定,为一体式结构;两侧所述母线前板(2-1-1)的前插接板(2-1-1-3)的端面相贴合,两侧所述母线后板(2-1-2)的抵合板(2-1-2-2)的端面相贴合,通过母线固定螺栓(2-2)贯穿所述前插接孔(2-1-1-4),并配合螺母实现所述母线前板(2-1-1)连接固定;所述母线嵌板(2-3)嵌入贴合于两侧所述连接板(2-1-2-4)的内侧壁,所述母线嵌板(2-3)的一侧中心呈沉孔状,为嵌板沉孔(2-3-1),所述嵌板沉孔(2-3-1)的内螺纹状;所述母线压板(2-4)包裹贴合于两侧所述连接板(2-1-2-4)的外侧壁,所述母线压板(2-4)的中心呈通孔状,为压板通孔(2-4-1);所述压板螺栓(2-5)贯穿所述压板通孔(2-4-1),并伸入所述嵌板沉孔(2-3-1)内呈螺纹固定,实现所述母线嵌板(2-3)与所述母线压板(2-4)对两侧所述连接板(2-1-2-4)夹持固定;所述下母线夹(2-6)设置于所述母线前板(2-1-1)的内壁面一侧,且所述下母线夹(2-6)与所述母线前板(2-1-1)贴合;所述上母线夹(2-7)设置于所述母线后板(2-1-2)的内壁面一侧,且所述上母线夹(2-7)与所述母线后板(2-1-2)贴合,通过螺钉贯穿所述母线后板(2-1-2)与所述上母线夹(2-7)固定,所述上母线夹(2-7)与所述下母线夹(2-6)相互夹持固定;所述母排(3)设置于所述上母线夹(2-7)与所述下母线夹(2-6)之间,并通过所述上母线夹(2-7)与所述下母线夹(2-6)夹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回路智能机架母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装置(4)包括插脚(4-1)、下插座板(4-2)、封装板(4-3)、盖板(4-4)和盖板螺栓(4-5);所述插脚(4-1)包括触点铜件(4-1-1)、导电铜片(4-1-2)、簧片(4-1-3)和铜铆钉(4-1-4),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设有铜件孔(4-1-5);所述导电铜片(4-1-2)设置于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两侧,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侧所述导电铜片(4-1-2)的一端贴合于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侧,每侧所述导电铜片(4-1-2)的一端设有铜片孔(4-1-6),所述导电铜片(4-1-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两侧所述导电铜片(4-1-2)之间呈缝隙状,形成铜片夹槽(4-1-7);所述簧片(4-1-3)设置于每侧所述导电铜片(4-1-2)的一侧,每侧所述簧片(4-1-3)的一端设有簧片孔(4-1-8),所述簧片(4-1-3)夹持于所述导电铜片(4-1-2)固定;所述铜铆钉(4-1-4)贯穿所述簧片孔(4-1-8)、铜片孔(4-1-6)和铜件孔(4-1-5),实现两侧所述簧片(4-1-3)、导电铜片(4-1-2)和所述触点铜件(4-1-1)夹持固定;所述下插座板(4-2)设置于所述插脚(4-1)的一端,所述下插座板(4-2)的表面呈通孔状结构,形成下插座板孔(4-2-1),每个所述下插座板(4-2)的一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插脚第一凹槽(4-2-2),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贯穿所述下插座板孔(4-2-1),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嵌入所述插脚第一凹槽(4-2-2)内呈限位固定;所述下插座板(4-2)的一侧设有插座绝缘板(4-2-3),所述插座绝缘板(4-2-3)与所述下插座板(4-2)呈垂直设置;所述封装板(4-3)贴合设置于所述下插座板(4-2)的一侧,通过螺栓贯穿所述封装板(4-3),并伸入所述下插座板(4-2)内呈螺纹连接,实现所述下插座板(4-2)与所述封装板(4-3)固定;所述封装板(4-3)的表面设有封装板孔(4-3-1),每个所述封装板孔(4-3-1)的一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插脚第二凹槽(4-3-2),所述触点铜件(4-1-1)的一端嵌入所述插脚第二凹槽(4-3-2)内;所述封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群袁华君欧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西格玛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