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829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属于货车称重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厂区入口的入厂地磅和设置在厂区出口的出厂地磅,入厂地磅和出厂地磅的侧面分别设有道闸、地磅地感线圈、红外光栅,并通过PLC实现程序控制,利用地磅地感线圈和红外光栅的双重感应,双重探测地磅上是否有车辆,并控制道闸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精度高,能够有效避免车辆拥挤影响称量,车辆的驶入和驶出秩序井然,控制精度高、管理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
本技术属于货车称重
,具体涉及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
技术介绍
混凝土运输时,混凝土货车在进入厂区进行装载货物时,需要称量车辆毛重以及装载完货物后的总重,以此来计算车辆上装载的货物重量,现阶段普遍采用的技术是用地磅对车辆进行称重,将出厂重量减去进场重量以得到货物的重量。当进出车辆过多、车辆行驶秩序混乱时,如果多台车辆同时上磅或者有一台车辆上磅而另一台车辆部分驶入地磅,就会影响地磅的正常称重,从而造成称重不准,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在地磅的上磅和下磅处设置排队关卡,以规范车辆的正常上磅。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10084551A(物料智能发运系统)中,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车牌识别技术、排队叫号装置等,在车辆上下地磅时可实时识别车辆信息,统一规范发货流程,使车辆排队有序,可有效避免车辆上磅时拥挤的问题。但是该系统在运行时需要对每台车辆分发RFID卡,不能识别外来车辆,不利于新增客户的车辆的管理,因此增加了管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混凝土运输时车辆不能按秩序上磅、影响车辆的正常称重等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包括设置在厂区入口的入厂地磅,以及设置在厂区出口的出厂地磅,所述入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入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入厂道闸;所述出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出厂道闸;在出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出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入厂红外光栅,在出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出厂红外光栅;所述入厂地磅、第一入厂道闸、第二入厂道闸、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出厂地磅、第一出厂道闸、第二出厂道闸、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分别与PLC连接,并通过PLC实现程序控制。进一步地,所述入厂红外光栅包括分别安装于入厂地磅两侧地面上的入厂红外发射器光栅和入厂红外接收器光栅;所述出厂红外光栅包括分别安装于出厂地磅两侧地面上的出厂红外发射器光栅和出厂红外接收器光栅。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均为多束红外光对射,检测精度高。进一步地,所述入厂地磅和出厂地磅之间设有防护挡块。进一步地,在厂区内设有入厂通道和出厂通道,所述入厂通道的入口与入厂地磅的下磅处相连通,所述出厂通道的出口与出厂地磅的上磅处相连通。进一步地,在厂区内设有装货区域,装货区域的入口与入厂通道的出口相连通,装货区域的出口与出厂通道的入口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均为多束红外光对射。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挡块为水泥挡块。本技术中,设置在入厂地磅上磅处和下磅处的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和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可感知车辆是否驶入入厂地磅的感应范围内,排队车辆需停留在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外等候,称重完车辆需驶出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外,车辆驶出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外后,第二入厂道闸关闭,同时还需入厂红外光栅检测到入厂地磅上无车辆时,第一入厂道闸才可开启,在后排队的车辆可上磅进行称重。出厂地磅上的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以及出厂红外光栅的工作原理同入厂地磅。通过红外光栅和地感线圈的双重感应,可双重探测地磅上是否有车辆,并控制道闸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精度高,能够有效避免车辆拥挤影响地磅的称量。与现有产品相比,本技术的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进出厂区过磅系统中设有入厂地磅和出厂地磅,将车辆进入和驶出分开,秩序井然;(2)在入厂地磅和出厂地磅上分别设有红外光栅,通过红外光栅探测地磅上是否有车辆,地磅上无车辆时打开道闸,允许车辆上磅,避免了多台车辆上磅影响车辆称重的问题;(3)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均为多束红外光对射,检测准确度高。(4)在入厂地磅和出厂地磅上设置地感线圈,避免车辆驶入地磅的感应区域内,与红外光栅共同作用,提高了判断地磅上是否有车辆的准确度。(5)本技术的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无需提前录入称重车辆的信息,便于管理新客户新增车辆的驶入和驶出时的称重,管理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入厂地磅;2-出厂地磅;3-水泥挡块;4-入厂通道;5-出厂通道;6-装货区域;11-第一入厂道闸;12-第二入厂道闸;13-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4-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5-入厂红外发射器光栅;16-入厂红外接收器光栅;21-第一出厂道闸;22-第二出厂道闸;23-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4-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5-出厂红外发射器光栅;26-出厂红外接收器光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为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示意图,该系统包括设置在厂区入口的入厂地磅1,以及设置在厂区出口的出厂地磅2,入厂地磅1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3,在入厂地磅1与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3之间设有第一入厂道闸11;在入厂地磅1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4,在入厂地磅1与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4之间设有第二入厂道闸12;出厂地磅2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3,在出厂地磅2与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3之间设有第一出厂道闸21;在出厂地磅2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4,在出厂地磅2与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4之间设有第二出厂道闸22;在入厂地磅的1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入厂红外光栅,入厂红外光栅包括分别安装于入厂地磅1两侧地面上的入厂红外发射器光栅15和入厂红外接收器光栅16;在出厂地磅2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出厂红外光栅;出厂红外光栅包括分别安装于出厂地磅2两侧地面上的出厂红外发射器光栅25和出厂红外接收器光栅26。入厂地磅1、第一入厂道闸11、第二入厂道闸12、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3、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14、出厂地磅2、第一出厂道闸21、第二出厂道闸22、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3、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24、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分别与PLC连接,并通过PLC实现程序控制。在此方案中PLC起到系统中枢神经的作用,它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控制之间的执行器。接受地磅感应线圈、红外对射等感应器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语言供软件使用,同时接受计算机软件指令输出信号从而达到控制道闸起落杆,使车辆上磅或下磅。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均为多束红外光对射。具体地,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的型号相同,均为ABI10-1086,这种红外光栅共有六光束,以“低频发射、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包括设置在厂区入口的入厂地磅,以及设置在厂区出口的出厂地磅,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入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入厂道闸;所述出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出厂道闸;在出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出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入厂红外光栅,在出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出厂红外光栅;/n所述入厂地磅、第一入厂道闸、第二入厂道闸、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出厂地磅、第一出厂道闸、第二出厂道闸、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分别与PLC连接,并通过PLC实现程序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包括设置在厂区入口的入厂地磅,以及设置在厂区出口的出厂地磅,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入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入厂地磅与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入厂道闸;所述出厂地磅的上磅位置处设有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一出厂道闸;在出厂地磅的下磅位置处设有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在出厂地磅与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之间设有第二出厂道闸;在入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入厂红外光栅,在出厂地磅的侧边地面上安装有出厂红外光栅;
所述入厂地磅、第一入厂道闸、第二入厂道闸、第一入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入厂地磅地感线圈、出厂地磅、第一出厂道闸、第二出厂道闸、第一出厂地磅地感线圈、第二出厂地磅地感线圈、入厂红外光栅和出厂红外光栅分别与PLC连接,并通过PLC实现程序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货车进出厂区过磅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福秀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英特格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