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7922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52
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箱、发电机组本体、刹车带、转轴以及车轮,所述发电站组本体底端设置刹车箱,所述刹车箱中间位置贯穿设置转轴,所述转轴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车轮,所述刹车箱内置刹车空腔,所述转轴位于刹车空腔内设置刹车盘,所述刹车空腔底端位于刹车盘前后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螺纹杆,刹车盘前后两侧的螺纹杆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刹车带与刹车盘表面形状相适配,所述刹车带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内置螺纹孔,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螺纹孔,所述螺纹杆顶端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刹车空腔后侧侧壁顶端设置刹车电机,所述刹车电机输出端与刹车空腔前端侧壁之间转动设置连接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
本技术涉及刹车装置
,具体为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
技术介绍
可移动发电机组是短距离应急供电的首选设备,可移动发电机组底端需要设置车轮来便于发电机组的移动,在发电机组的移动的移动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不能紧急制动,容易诱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刹车效果好的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箱、发电机组本体、刹车带、转轴以及车轮,所述发电站组本体底端设置刹车箱,所述刹车箱中间位置贯穿设置转轴,所述转轴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车轮,所述刹车箱内置刹车空腔,所述转轴位于刹车空腔内设置刹车盘,所述刹车空腔底端位于刹车盘前后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螺纹杆,刹车盘前后两侧的螺纹杆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刹车带与刹车盘表面形状相适配,所述刹车带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内置螺纹孔,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螺纹孔,所述螺纹杆顶端设置第一锥齿轮,所述刹车空腔后侧侧壁顶端设置刹车电机,所述刹车电机输出端与刹车空腔前端侧壁之间转动设置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与螺纹杆对应位置设置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在使用时,当该可移动发电机组需要紧急制动时,操作人员控制刹车电机工作,刹车电机输出端带动连接杆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所以带动第一锥齿轮与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定位板以及刹车带移动,从而使刹车带压紧刹车盘,从而对刹车盘进行紧急降速,从而对可移动发电机组进行刹车,刹车效果好。为了降低定位板与螺纹杆之间的磨损,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刹车空腔位于刹车盘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固定杆,所述定位板与固定杆滑动连接。为了提升刹车效果,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刹车带分别设置在刹车盘的上下两侧。为了便于刹车带对刹车盘进行紧急降速,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刹车盘表面设置摩擦纹。为了便于排出刹车过程中刹车空腔内的热量,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刹车空腔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散热孔。为了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刹车空腔,本技术改进有,所述散热孔内设置过滤网。为了便于提升刹车的稳定性,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刹车盘设置为两组且分别位于刹车空腔的左右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在使用时,当该可移动发电机组需要紧急制动时,操作人员控制刹车电机工作,刹车电机输出端带动连接杆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所以带动第一锥齿轮与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定位板以及刹车带移动,从而使刹车带压紧刹车盘,从而对刹车盘进行紧急降速,从而对可移动发电机组进行刹车,刹车效果好。所述刹车空腔位于刹车盘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固定杆,所述定位板与固定杆滑动连接,可以降低定位板与螺纹杆之间的磨损。所述刹车空腔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散热孔,便于排出刹车过程中刹车空腔内的热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刹车箱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刹车箱;2、发电机组本体;3、刹车带;4、转轴;5、车轮;6、刹车空腔;7、刹车盘;8、螺纹杆;9、定位板;10、螺纹孔;11、第一锥齿轮;12、刹车电机;13、连接杆;14、第二锥齿轮;15、固定杆;16、散热孔;17、过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2,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箱1、发电机组本体2、刹车带3、转轴4以及车轮5,所述发电站组本体底端设置刹车箱1,所述刹车箱1中间位置贯穿设置转轴4,所述转轴4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车轮5,所述刹车箱1内置刹车空腔6,所述转轴4位于刹车空腔6内设置刹车盘7,所述刹车空腔6底端位于刹车盘7前后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螺纹杆8,刹车盘7前后两侧的螺纹杆8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刹车带3与刹车盘7表面形状相适配,所述刹车带3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定位板9,所述定位板9内置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穿过所述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顶端设置第一锥齿轮11,所述刹车空腔6后侧侧壁顶端设置刹车电机12,所述刹车电机12输出端与刹车空腔6前端侧壁之间转动设置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与螺纹杆8对应位置设置第二锥齿轮14,所述第一锥齿轮11与第二锥齿轮14相互啮合。在使用时,当该可移动发电机组需要紧急制动时,操作人员控制刹车电机12工作,刹车电机12输出端带动连接杆13以及第二锥齿轮14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1与第二锥齿轮14相互啮合,所以带动第一锥齿轮11与螺纹杆8转动,从而带动定位板9以及刹车带3移动,从而使刹车带3压紧刹车盘7,从而对刹车盘7进行紧急降速,从而对可移动发电机组进行刹车,刹车效果好。所述刹车空腔6位于刹车盘7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固定杆15,所述定位板9与固定杆15滑动连接,降低定位板9与螺纹杆8之间的磨损。所述刹车带3分别设置在刹车盘7的上下两侧,可以提升刹车效果。所述刹车盘7表面设置摩擦纹,便于刹车带3对刹车盘7进行紧急降速。所述刹车空腔6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散热孔16,便于排出刹车过程中刹车空腔6内的热量。所述散热孔16内设置过滤网17,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灰尘进入刹车空腔6。所述刹车盘7设置为两组且分别位于刹车空腔6的左右两侧,便于提升刹车的稳定性。综上所述,该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在使用时,当该可移动发电机组需要紧急制动时,操作人员控制刹车电机12工作,刹车电机12输出端带动连接杆13以及第二锥齿轮14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1与第二锥齿轮14相互啮合,所以带动第一锥齿轮11与螺纹杆8转动,从而带动定位板9以及刹车带3移动,从而使刹车带3压紧刹车盘7,从而对刹车盘7进行紧急降速,从而对可移动发电机组进行刹车,刹车效果好。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在该文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箱(1)、发电机组本体(2)、刹车带(3)、转轴(4)以及车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本体底端设置刹车箱(1),所述刹车箱(1)中间位置贯穿设置转轴(4),所述转轴(4)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车轮(5),所述刹车箱(1)内置刹车空腔(6),所述转轴(4)位于刹车空腔(6)内设置刹车盘(7),所述刹车空腔(6)底端位于刹车盘(7)前后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螺纹杆(8),刹车盘(7)前后两侧的螺纹杆(8)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刹车带(3)与刹车盘(7)表面形状相适配,所述刹车带(3)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定位板(9),所述定位板(9)内置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穿过所述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顶端设置第一锥齿轮(11),所述刹车空腔(6)后侧侧壁顶端设置刹车电机(12),所述刹车电机(12)输出端与刹车空腔(6)前端侧壁之间转动设置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与螺纹杆(8)对应位置设置第二锥齿轮(14),所述第一锥齿轮(11)与第二锥齿轮(14)相互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发电机组的刹车装置,包括刹车箱(1)、发电机组本体(2)、刹车带(3)、转轴(4)以及车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组本体底端设置刹车箱(1),所述刹车箱(1)中间位置贯穿设置转轴(4),所述转轴(4)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车轮(5),所述刹车箱(1)内置刹车空腔(6),所述转轴(4)位于刹车空腔(6)内设置刹车盘(7),所述刹车空腔(6)底端位于刹车盘(7)前后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螺纹杆(8),刹车盘(7)前后两侧的螺纹杆(8)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刹车带(3)与刹车盘(7)表面形状相适配,所述刹车带(3)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定位板(9),所述定位板(9)内置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穿过所述螺纹孔(10),所述螺纹杆(8)顶端设置第一锥齿轮(11),所述刹车空腔(6)后侧侧壁顶端设置刹车电机(12),所述刹车电机(12)输出端与刹车空腔(6)前端侧壁之间转动设置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上与螺纹杆(8)对应位置设置第二锥齿轮(14),所述第一锥齿轮(11)与第二锥齿轮(14)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强力加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