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530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包括第一分纱、第二分纱、第三分纱、第四分纱、第五分纱和围绕纱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优化设置了第二分纱,尼龙纤维条、金属纤维条相互缠绕形成一股,锦纶条、芳砜纶纤维条相互缠绕形成一股,两者再复合缠绕形成一股,第一分纱、第三分纱、第四分纱、第五分纱与第二分纱结构相同,纱线缠绕成股后抗拉强度好;通过优化设置了天然纤维素条,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采用双层阻燃设置,提升阻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
本技术涉及纱线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
技术介绍
阻燃并且防静电的防护服装在消防、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力维修、金属冶炼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对阻燃和防静电性能要求较高,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为一种具有阻燃抗静电效果的纱线。当进行使用时,由于复合纱线是将不同材料的细线相互缠绕形成的复合纱线,但由于纱线使用的材料不同,使得纱线使用效果一般,现有技术纱线缠绕成股后抗拉强度一般,且阻燃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该装置包括第一分纱、第二分纱、第三分纱、第四分纱、第五分纱和围绕纱圈,所述第一分纱位于围绕纱圈内侧,所述第三分纱与第四分纱相互缠绕,所述第五分纱位于围绕纱圈内侧,所述第二分纱与第一分纱相互缠绕,所述第二分纱包括尼龙纤维条、金属纤维条、锦纶条、芳砜纶纤维条和天然纤维素条,所述尼龙纤维条与金属纤维条环形缠绕,所述锦纶条与芳砜纶纤维条环形缠绕,所述天然纤维素条缠绕设于尼龙纤维条表面,所述芳砜纶纤维条位于围绕纱圈内侧。优选的,所述尼龙纤维条包括耐拉层、中心基层和延展层,所述耐拉层底端与中心基层顶端相贴合,所述中心基层底端与延展层相贴合,所述延展层位于第三分纱侧端。优选的,所述天然纤维素条包括第一阻燃层、纤维层和第二阻燃层,所述第一阻燃层底面与纤维层相粘合,所述纤维层底面与第二阻燃层相粘合,所述第二阻燃层位于第五分纱侧端。r>优选的,所述天然纤维素条的设置数量大于两个,并且天然纤维素条装设于锦纶条表面。优选的,所述尼龙纤维条与金属纤维条的尺径大小相同。优选的,所述锦纶条与芳砜纶纤维条的尺径大小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阻燃层、纤维层和第二阻燃层的设置厚度相同。优选的,所述耐拉层的设置厚度大于中心基层。优选的,所述第一阻燃层为高密度聚乙烯制成,阻燃性好。优选的,所述尼龙纤维条为聚己二酰己二胺制成,耐拉强度高。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优点1:本技术所述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通过优化设置了第二分纱,尼龙纤维条、金属纤维条相互缠绕形成一股,锦纶条、芳砜纶纤维条相互缠绕形成一股,两者再复合缠绕形成一股,第一分纱、第三分纱、第四分纱、第五分纱与第二分纱结构相同,纱线缠绕成股后抗拉强度好。优点2:本技术所述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通过优化设置了天然纤维素条,第一阻燃层、第二阻燃层采用双层阻燃设置,提升阻燃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分纱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尼龙纤维条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天然纤维素条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分纱-1、第二分纱-2、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围绕纱圈-6、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天然纤维素条-205、耐拉层-2011、中心基层-2012、延展层-2013、第一阻燃层-2051、纤维层-2052、第二阻燃层-205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包括第一分纱1、第二分纱2、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和围绕纱圈6,第一分纱1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第三分纱3与第四分纱4相互缠绕,第五分纱5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第二分纱2与第一分纱1相互缠绕,第二分纱2包括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和天然纤维素条205,尼龙纤维条201与金属纤维条202环形缠绕,锦纶条203与芳砜纶纤维条204环形缠绕,配合使用效果好,天然纤维素条205缠绕设于尼龙纤维条201表面,芳砜纶纤维条204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提升使用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尼龙纤维条201包括耐拉层2011、中心基层2012和延展层2013,所述耐拉层2011底端与中心基层2012顶端相贴合,所述中心基层2012底端与延展层2013相贴合,所述延展层2013位于第三分纱3侧端。进一步的,所述天然纤维素条205包括第一阻燃层2051、纤维层2052和第二阻燃层2053,所述第一阻燃层2051底面与纤维层2052相粘合,所述纤维层2052底面与第二阻燃层2053相粘合,所述第二阻燃层2053位于第五分纱5侧端。进一步的,所述天然纤维素条205的设置数量大于两个,并且天然纤维素条205装设于锦纶条203表面,便于增强纱线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尼龙纤维条201与金属纤维条202的尺径大小相同。进一步的,所述锦纶条203与芳砜纶纤维条204的尺径大小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燃层2051、纤维层2052和第二阻燃层2053的设置厚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耐拉层2011的设置厚度大于中心基层2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燃层2051为高密度聚乙烯制成,阻燃性好。进一步的,所述尼龙纤维条201为聚己二酰己二胺制成,耐拉强度高。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工作原理如下;第一,第二分纱2结构上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相互缠绕形成一股,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相互缠绕形成一股,两者再复合缠绕形成一股,第一分纱1、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与第二分纱2结构相同;第二,第一分纱1、第二分纱2、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相互缠绕在一起,而围绕纱圈6缠绕于第一分纱1、第二分纱2、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表面,构成复合纱线;第三,在天然纤维素条205中第一阻燃层2051、第二阻燃层2053采用双层阻燃设置,提升阻燃效果。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通过优化设置了第二分纱2,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相互缠绕形成一股,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相互缠绕形成一股,两者再复合缠绕形成一股,第一分纱1、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与第二分纱2结构相同,纱线缠绕成股后抗拉强度好;通过优化设置了天然纤维素条205,第一阻燃层2051、第二阻燃层2053采用双层阻燃设置,提升阻燃效果。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并且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包括第一分纱(1)、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和围绕纱圈(6),所述第一分纱(1)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所述第三分纱(3)与第四分纱(4)相互缠绕,所述第五分纱(5)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纱(2),所述第二分纱(2)与第一分纱(1)相互缠绕,所述第二分纱(2)包括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和天然纤维素条(205),所述尼龙纤维条(201)与金属纤维条(202)环形缠绕,所述锦纶条(203)与芳砜纶纤维条(204)环形缠绕,所述天然纤维素条(205)缠绕设于尼龙纤维条(201)表面,所述芳砜纶纤维条(204)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包括第一分纱(1)、第三分纱(3)、第四分纱(4)、第五分纱(5)和围绕纱圈(6),所述第一分纱(1)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所述第三分纱(3)与第四分纱(4)相互缠绕,所述第五分纱(5)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纱(2),所述第二分纱(2)与第一分纱(1)相互缠绕,所述第二分纱(2)包括尼龙纤维条(201)、金属纤维条(202)、锦纶条(203)、芳砜纶纤维条(204)和天然纤维素条(205),所述尼龙纤维条(201)与金属纤维条(202)环形缠绕,所述锦纶条(203)与芳砜纶纤维条(204)环形缠绕,所述天然纤维素条(205)缠绕设于尼龙纤维条(201)表面,所述芳砜纶纤维条(204)位于围绕纱圈(6)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纤维条(201)包括耐拉层(2011)、中心基层(2012)和延展层(2013),所述耐拉层(2011)底端与中心基层(2012)顶端相贴合,所述中心基层(2012)底端与延展层(2013)相贴合,所述延展层(2013)位于第三分纱(3)侧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阻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天祥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式美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