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743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通过挺水植物层、水下生物膜层和沉水植物层三层立体结构设计,利用沉水植物种植在沉水层种植槽中,使得沉水植物能较好的生长,并能经受起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沉水植物层能在空间上增加浮岛的处理深度,可提高水质、改善水体生态;并配合水下生物膜层,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上容易附着微生物,挺水植物根系泌氧作用可为根系好氧微生物和其下的生物膜层提供适宜的小生境,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并结合生物膜层增强浮岛立体感,增加水下深度,提升浮岛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并结合挺水植物层根际浸没在水里,使得种植槽内部有水源补充,提供挺水植物根系接触水体并吸收营养物的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
本技术涉及浮岛结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
技术介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浮岛技术不断被研究和开发并得到应用,但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浮岛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方法,开始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应用。浮岛是一种利用生态工学原理,构建载体——浮岛,再人工地将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植到水面载体上,生长在浮岛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解水体中COD、氮、磷含量,达到净化的技术。它能使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它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但生态浮岛大多漂浮在水面上,对于水体深水区的处理效果不佳。在水体净化过程中,沉水植物的净化作用具有其特定优势,能大大提高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若将沉水植物和生态浮岛进行有机结合,可强化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目前有个别的复合生态浮岛技术考虑到了沉水植物的种植,但设计结构复杂,搭建过程繁琐,建设成本高,不易于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搭建方便且便于管理的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以解决现有复合生态浮岛搭建繁琐、成本高不便于管理的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包括挺水植物层、水下生物膜层和沉水植物层,所述挺水植物层通过所述水下生物膜层设置在所述沉水植物层上,所述水下生物膜层浸没在水中,且所述水下生物膜层由多个呈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通过纤维绳连接而成,所述挺水植物层包括框架和种植在所述框架内的挺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层包括种植槽和种植在所述种植槽内的沉水植物。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挺水植物层的上表层露出水面,且所述挺水植物的根际浸没在水里。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挺水植物层和所述沉水植物层的中心对称轴重合,且所述挺水植物层的半径大于所述沉水植物层的半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挺水植物层的框架中用于固定挺水植物的槽体的直径在10cm~15cm。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沉水植物层中的种植槽中用于固定沉水植物的槽体的直径在5cm~10cm。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单个所述碳素纤维生态草的直径为70mm,且其重量为2.0g。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通过挺水植物层、水下生物膜层和沉水植物层三层立体结构设计,利用沉水植物种植在沉水层种植槽中,使得沉水植物能较好的生长,并能经受起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沉水植物层能在空间上增加浮岛的处理深度,可提高水质、改善水体生态;并配合水下生物膜层,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上容易附着微生物,挺水植物根系泌氧作用可为根系好氧微生物和其下的生物膜层提供适宜的小生境,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并结合生物膜层增强浮岛立体感,增加水下深度,提升浮岛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并结合挺水植物层根际浸没在水里,使得种植槽内部有水源补充,提供挺水植物根系接触水体并吸收营养物的条件。与现有设计相比较,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具有以下优点:①本装置制作成本低,设计简洁,操作方便,运行稳定;②本装置适用于湖泊水库及半封闭水体等水域去除水中营养物;③本装置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包括挺水植物层10、水下生物膜层20和沉水植物层30,其中,挺水植物层10通过水下生物膜层20设置在沉水植物层30上,水下生物膜层20浸没在水中,且水下生物膜层20由多个呈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21通过纤维绳连接而成,挺水植物层包括框架12和种植在框架12内的挺水植物11,沉水植物层30包括种植槽31和种植在种植槽31内的沉水植物32。其中,挺水植物层10的上表层露出水面,且挺水植物11的根际浸没在水里。值得说明的是,挺水植物层10和沉水植物层30的中心对称轴重合,且挺水植物层10的半径大于沉水植物层30的半径,本技术的挺水植物层10的框架12中用于固定挺水植物11的槽体13的直径在10cm~15cm。由于挺水植物层10仅上表层露出水面,挺水植物11的根际浸没在水里,使得槽体内部有水源补充,提供挺水植物11根系接触水体并吸收营养物的条件。其中,本技术的水下生物膜层20由多个呈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21通过纤维绳连接而成,即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21上附微生物的特性,将其编织呈环状结构,然后将多个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21串联一起,挺水植物11根系泌氧作用可为根系好氧微生物和其下的生物膜层提供适宜的小生境,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为了保证挺水植物11的上表面处于水上,本技术的单个碳素纤维生态草21的直径为70mm,且其重量为2.0g,即通过降低其重量,提高其整体浮力,以增强浮岛立体感,增加水下深度,提升浮岛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本技术的沉水植物层30中的种植槽31中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用于固定沉水植物32的槽体,其中,槽体33的直径在5cm~10cm。由于沉水植物层30完全浸没在水里,能提供沉水植物32所需的生长空间,使得沉水植物32能较好的生长,并能经受起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沉水植物层30能在空间上增加浮岛的处理深度,进一步提高水质、改善水体生态。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通过挺水植物层10、水下生物膜层20和沉水植物层30三层立体结构设计,利用沉水植物32种植在沉水层种植槽31中,使得沉水植物32能较好的生长,并能经受起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沉水植物层30能在空间上增加浮岛的处理深度,可提高水质、改善水体生态;并配合水下生物膜层20,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21上容易附着微生物,挺水植物11根系泌氧作用可为根系好氧微生物和其下的生物膜层提供适宜的小生境,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并结合生物膜层增强浮岛立体感,增加水下深度,提升浮岛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并结合挺水植物层10根际浸没在水里,使得种植槽31内部有水源补充,提供挺水植物11根系接触水体并吸收营养物的条件。与现有设计相比较,本技术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具有以下优点:①本装置制作成本低,设计简洁,操作方便,运行稳定;②本装置适用于湖泊水库及半封闭水体等水域去除水中营养物;③本装置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挺水植物层、水下生物膜层和沉水植物层,所述挺水植物层通过所述水下生物膜层设置在所述沉水植物层上,所述水下生物膜层浸没在水中,且所述水下生物膜层由多个呈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通过纤维绳连接而成,所述挺水植物层包括框架和种植在所述框架内的挺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层包括种植槽和种植在所述种植槽内的沉水植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挺水植物层、水下生物膜层和沉水植物层,所述挺水植物层通过所述水下生物膜层设置在所述沉水植物层上,所述水下生物膜层浸没在水中,且所述水下生物膜层由多个呈环状结构的碳素纤维生态草通过纤维绳连接而成,所述挺水植物层包括框架和种植在所述框架内的挺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层包括种植槽和种植在所述种植槽内的沉水植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层的上表层露出水面,且所述挺水植物的根际浸没在水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立体浮岛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惠舟许文卿梁康王小琴黄振雄张鹏杨佘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环科院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