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6835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腿,四个支腿之间焊接有成型模具,所述支腿的顶部焊接有护角,四个护角之间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的底部与成型模具接触,所述端板的顶部开设有十二个通孔一,所述成型模具的表面开设有与通孔一相适配的通孔二,所述通孔一和通孔二的内腔贯穿设置有隔离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型模具在浇筑的过程中,在成型模具的内壁涂刷隔离剂,方便成型取出,底板、支腿和成型模具采用钢焊接而成,刚度大,整体稳定性得以保证,不用担心振捣产生的扰动,成型质量好,而且可循环使用,周转次数多,节能环保,并且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推广价值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现场地基工程中,预应力管桩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在一些局部孤石、坚硬砂石层等管桩难入土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桩头设置桩尖以增强管桩对土层的穿透能力,现有的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多为单独浇筑而成,通过锚筋、螺栓与桩身形成整体。现有的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的模板稳定性不足,使得模具在振捣的过程中易出现振捣不到位的情况,进而使得成型的桩尖密实度较差,从而使得桩尖成型质量差,而且易出现漏浆的情况,并且周转性也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具有成型质量好和可循环使用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的模板稳定性不足,使得模具在振捣的过程中易出现振捣不到位的情况,进而使得成型的桩尖密实度较差,从而使得桩尖成型质量差,而且易出现漏浆的情况,并且周转性也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腿,四个支腿之间焊接有成型模具,所述支腿的顶部焊接有护角,四个护角之间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的底部与成型模具接触,所述端板的顶部开设有十二个通孔一,所述成型模具的表面开设有与通孔一相适配的通孔二,所述通孔一和通孔二的内腔贯穿设置有隔离棒,所述隔离棒的顶部延伸至端板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端头,所述端板与护角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护角的顶部设置有加固机构。本技术如上所述的用于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进一步: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护角顶部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端板相适配,所述弧形槽内腔的底部焊接有定位杆,所述端板的顶部开设四个有与定位杆相适配的定位孔。本技术如上所述的用于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进一步: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固定于护角顶部的轴杆,所述轴杆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杆相适配的豁口。本技术如上所述的用于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进一步:所述成型模具的两侧均焊接有拉环。本技术如上所述的用于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进一步:所述支腿是采用角钢焊接在底板的顶部。本技术如上所述的用于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进一步:所述隔离棒采用硬塑材质,其端部的孔径大于通孔一和通孔二的孔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将端板盖在成型模具的顶部,通过定位机构使得通孔一和通孔二能够快速的对齐,方便使用者将隔离棒插入通孔一和通孔二的内腔,通过加固机构,能够将端板紧固在成型模具的顶部,密封性得以保证,避免出现漏浆的情况,成型模具在浇筑的过程中,在成型模具的内壁涂刷隔离剂,方便成型取出,底板、支腿和成型模具采用钢焊接而成,刚度大,整体稳定性得以保证,不用担心振捣产生的扰动,成型质量好,而且可循环使用,周转次数多,节能环保,并且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推广价值高。2、本技术通过定位机构的设置,将端板安装时,使得端板位于弧形槽的内腔,且定位孔套在定位杆的表面,此时即可使得通孔一和通孔二处于对齐的状态,方便了使用者将隔离棒插入。3、本技术通过加固机构的设置,在端板安装好后,使用者可转动活动块,使得豁口套在定位杆的表面,对端板进行定位,避免了浇筑的过程中出现混凝土将端板顶起的情况,给端板的稳定提供保障。4、本技术通过拉环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对该装置进行移动。5、本技术通过的设置,方便了桩尖成孔。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立体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B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底板,2、支腿,3、成型模具,4、护角,5、端板,6、通孔一,7、通孔二,8、隔离棒,9、端头,10、定位机构,101、弧形槽,102、定位杆,103、定位孔,11、加固机构,111、轴杆,112、活动块,113、豁口,12、拉环。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4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腿2,支腿2是采用角钢焊接在底板1的顶部,四个支腿2之间焊接有成型模具3,支腿2的顶部焊接有护角4,四个护角4之间设置有端板5,端板5的底部与成型模具3接触,端板5的顶部开设有十二个通孔一6,成型模具3的表面开设有与通孔一6相适配的通孔二7,通孔一6和通孔二7的内腔贯穿设置有隔离棒8,隔离棒8的顶部延伸至端板5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端头9,隔离棒8采用硬塑材质,其端部的孔径大于通孔一6和通孔二7的孔径,通过8的设置,方便了桩尖成孔,端板5与护角4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10,定位机构10包括开设在护角4顶部的弧形槽101,弧形槽101与端板5相适配,弧形槽101内腔的底部焊接有定位杆102,端板5的顶部开设四个有与定位杆102相适配的定位孔103,通过定位机构10的设置,将端板5安装时,使得端板5位于弧形槽101的内腔,且定位孔103套在定位杆102的表面,此时即可使得通孔一6和通孔二7处于对齐的状态,方便了使用者将隔离棒8插入,护角4的顶部设置有加固机构11,加固机构11包括固定于护角4顶部的轴杆111,轴杆111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活动块112,活动块112的一侧开设有与定位杆102相适配的豁口113,通过加固机构11的设置,在端板5安装好后,使用者可转动活动块112,使得豁口113套在定位杆102的表面,对端板5进行定位,避免了浇筑的过程中出现混凝土将端板5顶起的情况,给端板5的稳定提供保障,成型模具3的两侧均焊接有拉环12,通过拉环12的设置,能够方便使用者对该装置进行移动。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使用者预先将底板1、支腿2和成型模具3焊接成型,接着放端板5放置于成型模具3的顶部,通过定位机构10将端板5进行定位,接着将隔离棒8插入通孔一6和通孔二7的内腔,再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腿(2),四个支腿(2)之间焊接有成型模具(3),所述支腿(2)的顶部焊接有护角(4),四个护角(4)之间设置有端板(5),所述端板(5)的底部与成型模具(3)接触,所述端板(5)的顶部开设有十二个通孔一(6),所述成型模具(3)的表面开设有与通孔一(6)相适配的通孔二(7),所述通孔一(6)和通孔二(7)的内腔贯穿设置有隔离棒(8),所述隔离棒(8)的顶部延伸至端板(5)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端头(9),所述端板(5)与护角(4)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10),所述护角(4)的顶部设置有加固机构(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顶部设置有四个支腿(2),四个支腿(2)之间焊接有成型模具(3),所述支腿(2)的顶部焊接有护角(4),四个护角(4)之间设置有端板(5),所述端板(5)的底部与成型模具(3)接触,所述端板(5)的顶部开设有十二个通孔一(6),所述成型模具(3)的表面开设有与通孔一(6)相适配的通孔二(7),所述通孔一(6)和通孔二(7)的内腔贯穿设置有隔离棒(8),所述隔离棒(8)的顶部延伸至端板(5)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端头(9),所述端板(5)与护角(4)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10),所述护角(4)的顶部设置有加固机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圆形管桩桩尖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10)包括开设在护角(4)顶部的弧形槽(101),所述弧形槽(101)与端板(5)相适配,所述弧形槽(101)内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善勇周刚蒋文竹胡红宋兰兰张留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