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卡驾驶室及其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驾驶室优化
,具体涉及一种轻卡驾驶室及其优化方法,适用于在提高驾驶室碰撞安全性的同时避免驾驶室的重量和成本过大。
技术介绍
传统轻卡的驾驶室在发生严重碰撞时容易发生溃缩、向后倾倒,挤压乘员的头部、躯干和腿部空间,使乘员的生存空间得不到保证、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传统轻卡上后悬置的刚度和强度较大,在碰撞中不产生变形、几乎不吸能,为了保证碰撞安全性,通过寻找驾驶室框架的薄弱点和受力关键区域,如顶盖、地板、前围、后围、侧围、车门结构,对其进行加强且在A柱处采用吸能设计,由驾驶室吸收绝大部分碰撞能量,该方案虽然能满足驾驶室碰撞安全性要求,但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对轻卡驾驶室碰撞性能要求日益严苛,继续加强驾驶室框架将使驾驶室的重量和成本越来越大,而且对于某些乘员原始空间较小的车型,其A柱受长度、空腔结构及材料限制,即使加强驾驶室框架仍不能全部吸收碰撞能量,乘员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和入侵,难以满足双A柱撞击时人体腿部空间要求,无法保护乘员生命安全。因此,存在不能同时满足提高驾驶室碰撞安全性、降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轻卡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1)、优化后悬置(2),所述优化后悬置(2)包括悬置软垫(21)、悬置支架(22),所述悬置支架(22)包括前侧板(221)、后侧板(222)、顶板(223)、底板(224),所述前侧板(221)、后侧板(222)的顶部均通过顶板(223)与悬置软垫(2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悬置软垫(21)的顶部与驾驶室框架(1)的底部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前侧板(221)、后侧板(222)的底部均通过底板(224)与车架(3)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轻卡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框架(1)、优化后悬置(2),所述优化后悬置(2)包括悬置软垫(21)、悬置支架(22),所述悬置支架(22)包括前侧板(221)、后侧板(222)、顶板(223)、底板(224),所述前侧板(221)、后侧板(222)的顶部均通过顶板(223)与悬置软垫(2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悬置软垫(21)的顶部与驾驶室框架(1)的底部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前侧板(221)、后侧板(222)的底部均通过底板(224)与车架(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221)、后侧板(222)、顶板(223)、底板(224)的制作材料均为DL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室框架(1)由顶盖(4)、地板(5)、前围(6)、后围(7)、2个优化侧围(8)相围合形成,所述优化侧围(8)包括侧围外板(81)、侧围内板(82)、中间板(83),所述侧围外板(81)、侧围内板(82)相围合形成环状空腔(84),所述中间板(83)位于环状空腔(84)的内部,中间板(83)由A柱段(831)、加强段(832)相围合形成,所述A柱段(831)、加强段(832)的外壁均与环状空腔(84)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驾驶室框架(1)还包括设置在优化侧围(8)上的优化车门(9),所述优化车门(9)包括车门外板(91)、车门内板(92)、前后防撞梁(93)、斜防撞板(94)、斜支撑梁(95),所述车门外板(91)、车门内板(92)相围合形成空腔(96),所述前后防撞梁(93)、斜防撞板(94)、斜支撑梁(95)均位于空腔(96)的内部,所述前后防撞梁(93)的两端分别与空腔(96)的前端中部、后端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斜防撞板(94)的两端分别与空腔(96)的前端中部、后端底部固定连接,斜防撞板(94)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凹槽(941),所述凹槽(941)内设置有防撞圆管(942),所述斜支撑梁(95)的一端与斜防撞板(94)的中部、空腔(96)的前端下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段(831)的制作材料为钢板DC03,所述加强段(832)、前后防撞梁(93)、斜防撞板(94)的制作材料均为高强度钢HC420–78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防撞梁(93)、顶盖(4)的前横梁(41)和后横梁(42)均为中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卡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5)的前横梁(51)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角竖板(52),地板(5)的后横梁(53)的两端均设置有后角竖板(54),所述后横梁(54)与后围(7)横梁之间连接有加强竖板(55);
所述前横梁(51)、前角竖板(52)、后横梁(53)、后角竖板(54)、加强竖板(55)的制作材料均为高强度钢HC420–7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路,李浩亮,李聂,赵雅情,涂立龙,吕文芬,谭伟,朱辉,陈阳,赵建兵,李航,王新平,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