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469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具体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包括医用贴片,所述医用贴片靠近底端处设置有离型贴片,且离型贴片的内侧粘接有动脉穿刺针,所述医用贴片的内侧靠近动脉穿刺针处固定设有动脉导管,所述医用贴片的上表面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基壳,且基壳的内部装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的一端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医用贴片的外表面靠近充气气囊处开设有贯穿槽。利用注射器往连接管内注气,使得基壳内部的充气气囊充气后鼓起,实现在穿刺动脉近心端辅助加压,防止局部血肿形成,可解决因穿刺失败或动脉导管拔除后局部形成血肿的问题,无需人工按压,不影响麻醉医生进行其他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手术中使用的有创血压监测通常是指经体表插入动脉导管到动脉血管内(通常是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和临床常见的无创血压测量相比,有创血压可以提供连续,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分析心肌收缩功能,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血压的突然变化,适用于各种危重病人及复杂手术。在实施穿刺时,由于动脉压力较高,在拔除动脉动脉导管时,容易形成血肿,导致患者强烈疼痛,而目前防止血肿形成的方法是人工按压5-10分钟,但是会影响麻醉医生进行其他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旨在解决在实施穿刺时,由于动脉压力较高,在拔除动脉动脉导管时,容易形成血肿,导致患者强烈疼痛,而目前防止血肿形成的方法是人工按压5-10分钟,但是会影响麻醉医生进行其他工作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包括医用贴片,所述医用贴片靠近底端处设置有离型贴片,且离型贴片的内侧粘接有动脉穿刺针,所述医用贴片的内侧靠近动脉穿刺针处固定设有动脉导管,所述医用贴片的上表面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基壳,且基壳的内部装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的一端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医用贴片的外表面靠近充气气囊处开设有贯穿槽。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管包括设置在充气气囊一端与基壳外表面相卡接的充气口,且充气口的外部套接有连接管。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处套接有密封塞,且密封塞的外表面与连接管的内管壁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离型贴片与医用贴片的连接处设有易撕线。进一步地,所述基壳的底端呈开放端,且基壳为塑料壳,所述基壳沿径向的两侧内侧壁分别设有一组嵌槽。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片的上表面设置有与两组嵌槽位置对应的嵌块。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片的内侧壁除与基壳对应的位置外均涂覆有涂胶层,且涂胶层的外侧设有粘接有离型纸。进一步地,所述动脉穿刺针与动脉导管相插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设置的充气气囊和充气管,拨开连接管上的密封塞,利用注射器往连接管内注气,使得基壳内部的充气气囊充气后鼓起,充气气囊透过贯穿槽可在穿刺动脉近心端加压,防止局部血肿形成,将密封塞关闭,然后,沿着易撕线将离型贴片撕下后,拔动动脉穿刺针可将动脉导管一并拔出,可解决因穿刺失败或动脉导管拔除后局部形成血肿的问题,无需人工按压,不影响麻醉医生进行其他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医用贴片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基壳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背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充气管的立体图;图中:1、医用贴片;2、基壳;3、充气气囊;4、充气口;5、连接管;6、密封塞;7、离型贴片;8、易撕线;9、动脉穿刺针;10、动脉导管;11、贯穿槽;12、凸块;13、嵌块;14、涂胶层;15、离型纸;16、嵌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包括医用贴片1,所述医用贴片1靠近底端处设置有离型贴片7,且离型贴片7的内侧粘接有动脉穿刺针9,所述医用贴片1的内侧靠近动脉穿刺针9处固定设有动脉导管10,所述医用贴片1的上表面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基壳2,且基壳2的内部装有充气气囊3,所述充气气囊3的一端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医用贴片1的外表面靠近充气气囊3处开设有贯穿槽11。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管包括设置在充气气囊3一端与基壳2外表面相卡接的充气口4,且充气口4的外部套接有连接管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5的顶端处套接有密封塞6,且密封塞6的外表面与连接管5的内管壁过盈配合,可保证充气气囊3处于一定时间的膨胀状态,不易泄气。进一步地,所述离型贴片7与医用贴片1的连接处设有易撕线8,方便离型贴片7与医用贴片1的分离,便于动脉穿刺针9与动脉导管10的取出。进一步地,所述基壳2的底端呈开放端,且基壳2为塑料壳,正压对医用贴片1的压力,增加进心端所需承受的压强,所述基壳2沿径向的两侧内侧壁分别设有一组嵌槽16。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片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两组嵌槽16位置对应的嵌块13,用于基壳2的固定,基壳2可拆卸重复利用,减少医用耗材的使用量。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贴片1的内侧壁除与基壳2对应的位置外均涂覆有涂胶层14,可实现医用贴片1与患者皮肤的固定粘接,且涂胶层14的外侧设有粘接有离型纸15。进一步地,所述动脉穿刺针9与动脉导管10相插接。实施场景具体为:首先,在医用贴片1的内侧置入动脉导管10,然后,将充气气囊3置于基壳2的内部并保证充气气囊3的充气口4与基壳2的一端相卡接,随后,将基壳2的内侧壁上的两组嵌槽16对应医用贴片1上的两组嵌块13进行嵌装,并保证充气气囊3的位置与医用贴片1上的贯穿槽11的位置处对应,将动脉穿刺针9与动脉导管10进行插接,随后,将医用贴片1内侧的离型纸15撕下,将医用贴片1及离型贴片7贴在患者身体上靠近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皮肤上,当需要将动脉导管10连同动脉穿刺针9拔出时,首先,拨开连接管5上的密封塞6,利用注射器往连接管5内注气,使得基壳2内部的充气气囊3充气后鼓起,充气气囊3透过贯穿槽11可在穿刺动脉近心端加压,防止局部血肿形成,将密封塞6关闭,然后,沿着易撕线8将离型贴片7撕下后,拔动动脉穿刺针9可将动脉导管10一并拔出,可解决因穿刺失败或动脉导管拔除后局部形成血肿的问题,无需人工按压,不影响麻醉医生进行其他工作。工作原理:参照说明书附图1-5,当需要将动脉导管10连同动脉穿刺针9拔出时,首先,拨开连接管5上的密封塞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包括医用贴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贴片(1)靠近底端处设置有离型贴片(7),且离型贴片(7)的内侧粘接有动脉穿刺针(9),所述医用贴片(1)的内侧靠近动脉穿刺针(9)处固定设有动脉导管(10),所述医用贴片(1)的上表面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基壳(2),且基壳(2)的内部装有充气气囊(3),所述充气气囊(3)的一端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医用贴片(1)的外表面靠近充气气囊(3)处开设有贯穿槽(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包括医用贴片(1),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贴片(1)靠近底端处设置有离型贴片(7),且离型贴片(7)的内侧粘接有动脉穿刺针(9),所述医用贴片(1)的内侧靠近动脉穿刺针(9)处固定设有动脉导管(10),所述医用贴片(1)的上表面靠近顶端处固定连接有基壳(2),且基壳(2)的内部装有充气气囊(3),所述充气气囊(3)的一端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医用贴片(1)的外表面靠近充气气囊(3)处开设有贯穿槽(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包括设置在充气气囊(3)一端与基壳(2)外表面相卡接的充气口(4),且充气口(4)的外部套接有连接管(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压止血的外周动脉可固定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5)的顶端处套接有密封塞(6),且密封塞(6)的外表面与连接管(5)的内管壁过盈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曦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