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腔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3642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1 08:59
一种双层管腔支架,包括主体管腔支架和套设于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的外层裙边支架,外层裙边支架包括支撑结构及设置于支撑结构的覆膜层,外层裙边支架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外层裙边支架的另一端为由支撑结构构成的开口结构,覆膜层在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上述双层管腔支架,当医务人员通过输送装置将双层管腔支架释放在血管等人体组织处时,可以降低覆膜层对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束缚,以及降低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处的覆膜层与主体管腔支架之间的粘附力,以此降低双层管腔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外层裙边支架的释放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管腔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层管腔支架。
技术介绍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在介入医学领域,使用支架治疗或缓解人体管腔狭窄或其他病变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根据支架的用途不同以及使用环境不同,可以将支架分为血管类支架(主动脉支架、外周血管支架等)和非血管类支架(气管支架、食道支架等)。这种通过支架治疗病变的技术一般都是采用一种可压缩支架,在使用可压缩支架时,首先在人体外将其压缩到一种输送系统中,然后通过数字影像(如CT、超声或DSA)手段将可压缩支架输送到指定位置,最后通过预定方式将可压缩支架释放在病变位置,输送系统通过球囊扩张的方式展开可压缩支架或者可压缩支架通过自膨胀的方式展开,可压缩支架依靠自身的径向力和人体内管腔的收缩力锚定在特定位置,以此恢复病变位置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或缓解病痛的目的。覆膜支架作为一种可压缩支架,是治疗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首选支架,医务人员可以通过释放主动脉覆膜支架的方法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且主动脉覆膜支架具有治疗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目前,主动脉覆膜支架常用于治疗具有分支血管的主动脉血管,为了使主动脉覆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血管的同时不影响分支血管的血液供应,通常在主动脉覆膜支架与主动脉血管的管壁之间释放一个或多个“烟囱支架”,通过“烟囱支架”形成分支血管的血流通道,这样就能保证主动脉覆膜支架在覆盖主动脉夹层破口或者隔绝主动脉瘤腔的同时又不遮盖分支血管。随着覆膜支架技术的发展,“烟囱支架”也逐渐从单层结构向多层结构发展,目前对于多层的“烟囱支架”的技术还存在缺点:针对完全覆膜的多层“烟囱支架”,在多层“烟囱支架”装配完成后,多层“烟囱支架”中的内外层支架之间会存在黏附问题或者出现屈曲变形现象,从而导致多层“烟囱支架”释放后外层支架不能自然弹开,造成多层“烟囱支架”对主动脉覆膜支架与主动脉血管的管壁之间缝隙的封堵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层管腔支架。一种双层管腔支架,包括主体管腔支架和套设于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的外层裙边支架,外层裙边支架包括支撑结构构成及设置于支撑结构的覆膜层,外层裙边支架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外层裙边支架的另一端为由支撑结构构成的开口结构,覆膜层在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上述双层管腔支架,当医务人员通过输送装置将双层管腔支架释放在血管等人体组织处时,由于外层裙边支架的覆膜层在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因此,可以降低覆膜层对外层裙边支架的开口结构的束缚,以及降低外层裙边支架的开口结构处的覆膜层与主体管腔支架之间的粘附力,从而降低双层管腔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释放阻力,避免在释放双层管腔支架的过程中覆膜层粘接主体管腔支架导致外层裙边支架的开口结构不能够完全释放。上述双层管腔支架在装配至输送鞘管内时,由于开口结构的边缘采用不对称的斜切口形状的覆膜层,所以开口结构边缘处的覆膜层在输送鞘管的进口横截面积上的区域较小,有利于双层管腔支架顺利地装配至输送鞘管内。上述双层管腔支架能够作为主动脉血管上分支血管处的“烟囱支架”使用,一般的“烟囱支架”在使用时,开口结构平齐的外层裙边支架与对应的主动脉支架的覆膜边缘齐平,而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腔支架通过在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的覆膜层,可以增加开口结构边缘处的覆膜层与血管管壁之间的锚定长度,可以防止外层裙边支架由于锚定区域不足而移位,且外层裙边支架采用斜切口形状的覆膜层有利于血流从斜切口的侧边流通。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管腔支架锚定至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与图5所示开口结构对应的双层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外层裙边支架上开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外”、“内”、“端”、“周向”、“轴向”、“上”、“侧”、“近”、“远”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不同类型的支架端部结构的实施例,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晰、完整地描述,更进一步地,此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另外,在阐述血管中,可以按照血流方向定义方位,本专利技术中定义血流从近端流向远端。双层管腔支架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管腔支架100,双层管腔支架100由主体管腔支架10和外层裙边支架20两个部分构成,主体管腔支架10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且进口端和出口端位于同一轴线方向上,外层裙边支架20套设于主体管腔支架10的外壁,当双层管腔支架100植入至血管管腔内后,主体管腔支架10的内腔可以作为血流通道,例如,血液可以通过主体管腔支架10的进口端流入主体管腔支架10内,然后从主体管腔支架10的出口端流出。具体地,主体管腔支架10至少包括支撑体11和覆膜结构12,该覆膜结构12附着在支撑体11的内壁和外壁,组成主体管腔支架10的内壁和外表面。外层裙边支架20包括支撑结构21及设置于支撑结构21的覆膜层2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外层裙边支架20包括连接结构23和开口结构24,其中,连接结构23大致为沿轴向方向分布的锥型桶状结构,且连接结构23的一端设置有与主体管腔支架10连接的连接边界,连接结构23上的连接边界与主体管腔支架1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缝合、缠绕或焊接等连接方式,连接边界用于避免主体管腔支架10与外层裙边支架20之间的血液出现外漏,开口结构24大致为沿轴向方向分布的直桶状结构,且开口结构2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管腔支架,包括主体管腔支架和套设于所述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的外层裙边支架,所述外层裙边支架包括支撑结构及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的覆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裙边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所述外层裙边支架结构的另一端为由所述支撑结构构成的开口结构,所述覆膜层在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管腔支架,包括主体管腔支架和套设于所述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的外层裙边支架,所述外层裙边支架包括支撑结构及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的覆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裙边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管腔支架的外壁,所述外层裙边支架结构的另一端为由所述支撑结构构成的开口结构,所述覆膜层在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沿周向分布的波纹状金属杆,且多个所述波纹状金属杆沿轴向分布构成桶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的所述波纹状金属杆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波形结构,且所述多个波形结构的多个轴向尺寸沿周向递增,所述多个波形结构在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形成斜切口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的所述波纹状金属杆具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波形结构,且所述多个波形结构的多个轴向尺寸相同,所述覆膜层覆盖于所述多个波形结构上,且所述覆膜层在所述多个波形结构上的多个轴向尺寸沿周向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结构的边缘处的所述波纹状金属杆具有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本好方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先健畅通医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