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毛竹幼胚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遗传转化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毛竹幼胚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分布广、生长快、用途多、生态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竹子开花周期长,开花后死亡,杂交育种非常困难,缺乏生产上急需的优新品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对毛竹属(Phyllostachys)、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麻竹属(Dendrocalamus)、赤竹属(Sasa Makinoet Shibata)以及泰竹属(Thysostachys Gamble)等20余属70多个竹种不同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获得了愈伤组织或丛生芽,并在一些竹种上诱导出了完整的再生植株。但是,目前竹子组织培养成功的报导中,90%集中于丛生竹种,且植株再生效率普遍较低。在麻竹中已有遗传转化的成功报道,但是仍然存在转化周期长和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0003]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大型散生竹种之一,是中国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毛竹幼胚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毛竹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毛竹愈伤组织的增殖、转化载体pER8
‑
WUS
‑
RdCodA的构建、农杆菌侵染、毛竹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不定芽的分化、转基因植株再生与炼苗移栽和毛竹转基因再生植株检测;所述毛竹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包含:对未成熟毛竹种子灭菌后,将胚剥离于愈伤诱导培养基上,25
±
1℃暗培养,以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所述愈伤诱导培养基的组分包含:MS培养基、2.0~6.0mg/L 2,4
‑
D、30g/L蔗糖、7g/L琼脂,pH=5.8;所述毛竹愈伤组织的增殖,包含:将所述愈伤组织转置于继代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25
±
1℃暗培养;其中,所述继代培养基的组分包含:MS培养基、0.1mg/L或1.0mg/L的2,4
‑
D、30g/L蔗糖、7g/L琼脂,pH=5.8;采用含0.1mg/L 2,4
‑
D的继代培养基和1.0mg/L 2,4
‑
D的继代培养基交替进行继代培养;所述转化载体pER8
‑
WUS
‑
RdCodA的构建,包含:将雌二醇诱导载体pER8进行Xho I/Spe I双酶切,以获得pER8线性化载体;在玉米WUS基因两端加入载体同源序列,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其插入pER8线性化载体中,获得重组载体pER8
‑
WUS;采用EcoR V对重组载体pER8
‑
WUS进行单酶切,获得载体片段;将Rd29A启动子诱导的CodA基因完整表达框插入经单酶切获得的pER8
‑
WUS载体片段的EcoRV位点,以构建转化载体pER8
‑
WUS
‑
RdCodA;所述农杆菌侵染,包含:将所述转化载体pER8
‑
WUS
‑
RdCodA通过电激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挑单克隆于含50mg/L卡那霉素和25mg/L利福平的YM培养基上划线,28
±
1℃培养;收集农杆菌菌体,将其悬浮于液体继代培养基中,不断晃动至菌体OD
600
为0.3~0.6,得到侵染液,在侵染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100μmol/L;在侵染时,挑选白色愈伤组织加侵染液侵染,结束后吸干叶片上残留的侵染液,叶片移至共培养基上,在温度25
±
1℃,暗培养;其中,所述共培养基的组分包含:所述继代培养基和100μmol/L乙酰丁香酮;所述毛竹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与不定芽的分化,包含:将共培养后的愈伤组织转入筛选培养基,培养温度25
±
1℃,暗培养,将新长出的愈伤在筛选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转入分化培养基,培养条件为温度25
±
1℃,光照;其中,所述筛选培养基的组分包含:所述继代培养基、1~5μmol/L雌二醇、20mg/L潮霉素、300mg/L头孢霉素;所述分化培养基的组分包含:MS培养基、2.0mg/L 6
‑
BA、1.0mg/L KT、0.5mg/LNAA、20mg/L潮霉素、300mg/L头孢霉素、30g/L蔗糖、7g/L琼脂,pH=5.8;所述转基因植株再生与炼苗移栽,包含:选取健壮的不定芽,移入生根培养基,培养温度25
±
1℃,光照,待根系形成后将幼苗移入生长培养基,培养温度25
±
1℃,光照;待根系发达,苗长到5cm以上时进行移栽;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桂荣,卓仁英,黄碧芸,邱文敏,王雨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